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想法花间独酌
总结这篇知识管理,我憋了2年,迭代6次 |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总结这篇知识管理,我憋了2年,迭代6次 |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作者: 周盛昌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15:51 被阅读41次

友情提醒:本文是系统总结,有近5600字。可以直接浏览黑体加粗字、插图,文末有总结及参考书单。祝君有所收获。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

将松散的知识点体系化,将知识内化为技能,就是知识管理。

据此,像收藏、背诵、摘抄、单纯做笔记……这些无助于体系化的知识操作,便不是知识管理。

同时,单纯满足获得感,不以能力为目的的知识管理,都是耍流氓。

二、知识体系的特点

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分形式、关联性3种特点。

1、层次性:分层的知识结构协同支撑着能力

知识是分层的,少一层,对能力的输出都会产生影响。

比如“要去尝试新事物”,这是理念,属于道。如果“然后就没然后了”,那尝试新事物只是一句口号。它的知识层次不完整,无法指导具体的尝试行动。

反之,完整的知识层次可以支撑能力的输出,可以指导行动。

尝试新事物,需要遵循什么原则?这是法,可以大量试错,快速迭代;

如何尝试新事物?这是术,关乎执行,可以接触牛人,可以第一个吃螃蟹……

有什么平台大量尝试新事物?这是器,关乎平台,可以去一线,去研发中心,去世界各地旅行。

有没有尝试新事物的成功案例?这是例,关乎情景。一学生问德国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学好建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答:“尽可能多地去旅行”。这学生后来成了盛誉满身的建筑大师。多旅行,打开了视野,览尽经典,完成了知识的广度涉猎。

《专业的力量》将知识归纳分为5层:道、法、术、器、例。

2、分形式:从微观到宏观结构自相似


从微观到宏观知识层级结构是自相似的。宏观知识结构是道法术器例,知识结构中的细分主题是道法术器例,微观的每个知识点是道法术器例。

比如PPT的知识结构是:

【道】:审美篇,【法】:原则篇(对比、对齐、重复、亲密);【术】:构图篇(三分法);【器】:工具篇,地图、mockup;【例】:人物介绍篇、产品介绍篇、时间轴篇、名言引用篇等。

其中的细分主题:对比,又可以分为【道】:视觉聚焦;【法】:对比就要强对比;【术】:改变大小、形状、颜色等;【器】:布尔运算;【例】:名片中的名字、地铁的标识引导,都是强对比的案例。

其中的模糊点,比如改变大小,还可以进一步拆解成道法术器例。再往下还可以超细分,直至通透、清晰、可操作。

3、关联性:四通八达的网络状相互关联。

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理论可关联现象、表象可关联本质、原则可关联方法、方法可关联案例、案例可关联相似案例……关联越是密切,记忆越牢固,越能融会贯通。

朱光潜说的很形象:“知识也需要攀新结友,呼朋引伴。一个新来的知识好比一位新客走进一个社会。里面熟人愈多,关系愈复杂,牵涉愈广,他的地位就愈稳固。”

三、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1、框架: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残缺的知识难以支撑高段位的能力。

从知识体系的层次性及分形式特点,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就是搭建自下而上(道→法→术→器→例)的知识框架。通俗地说,就是建立从理论到实操,再到应用的知识框架。

以写作为例,底层的道,是写作观,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观念?有的写作是为了赚钱,有的是为了知识重构,有的是为了表情达意……不一样的写作观,产生不一样行动方案,导致不一样的执行结果。

法,是原则,写作的底层原则有哪些?以文笔为例,好文笔的原则需要画面感、重复、具体、吸引力、简单、结构。

术,是方法,哲理的穿透、开门见山、先抑后扬、缺口理论、对比……

器,是工具,像思维导图,九宫格创意法等。

之所以为框架,是因为框架之内,还可以细分为主题,超细分为知识点。比如写作技巧里,“‘不’是最好的感受“,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自成体系。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风光不与四时同……

搭建知识框架,古典老师总结了“人事网书”的途径。人,找导师;事,工作实践;网,知识付费、网文;书:书籍。其中系统性最强的是人,书。

2、关联:完型知识层次。

以“竞争策略就是扬长避短”为例。

(1)往上知所以

扬长避短本质是什么?竞争是为了获胜,扬长避短是选择一个有利的战场,能够发挥长处,并且在这个战场短板显得不重要。

(2)往下知案例

有什么扬长避短的成功案例吗?

神话大卫大战巨人歌利亚便是。大卫是个小不点。迎战前,人们奉劝大卫穿上铠甲,兴许能多挨两拳。大卫反其道而行,便装上阵,选择一个崎岖的地型,用他最擅长的远程射击作战。巨人歌利亚在这地型行动很不方便,有巨力却无处使。大卫轻装,行动灵活,最终击败巨人。

(3)横向知相似

神话故事有扬长避短的案例,还有吗?

有的。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和金毛狮王谢逊比武,比的不是剑法,比的是书法。在书法这个战场上,谢逊的屠龙刀威力无法发挥。

还有吗?海贼王的沙沙果实能力者,克洛克达尔豪言:“在沙漠,没有人可以赢我”。在沙漠,他可以扬长避短。

还有吗?赤壁之战,东吴与曹军海战,不是陆地战,这是扬长避短;一休哥和大力士比扔稻草,而不是掰手腕,这是扬长避短;“不要和大猩猩比摔跤”,这是扬长避短;

还有吗?神州专车和滴滴专车的商战,神州不比有趣,不比便宜,它选择的是“安全”这个战场。人们一想到安全,想到的是神州,而不是顺风车。这是商战中的扬长避短。

自此,竞争策略就是扬长避短的知识体系成型。神话、武侠、动漫、三国、商战,跨越多类情景的案例会给予行动启示。比如巴菲特就提问过:“你如何战胜世界象棋冠军?”这时,就可以用扬长避短策略了。选择一个世界象棋冠军不擅长,而你又特别擅长的项目,比如跑步,而不是比下棋。

李叫兽在读书时,总会强迫自己举5类以上例子。实际上,这是增加情景知识,增加的是知识唤醒和再次调用的机率。因为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才唤醒知识。单纯背诵的话,只是记下了原生情景下的知识,实践时的情景和原生情景不同,难以调用。

3、结晶:萃取知识晶体

在自然界,钻石能成为最坚硬的物质,是因为其稳固的六面体结构。知识也一样,有稳固结构的知识,记得更牢,整体调用更方便。《如何成为专家》指出,人们擅长记忆结构。结构意味着条理清楚、逻辑清晰。

《超越智商》提出了人具有晶体智力。古典老师由此创造了“知识晶体”的概念。知识晶体是高度凝练的知识结构。它将散装知识进行组块,符合人们的智力特征,更适于整体调用。

本文的知识层次模型:道法术器例,本质上,也是一个知识晶体。当你整理知识时,能将散乱的知识有序地归入5个维度,极大减轻了认知的混沌状态。

同时,知识晶体化后,大量的知识,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情景性知识,便储存在知识晶体这个容器里了,极大减轻了认知负载。就像知识概念化后,大量的信息便储存在概念里。提及概念,便会触发自然联想。

那么,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知识晶体呢?

依照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萃取为特定结构的知识晶体。

结构类型大致可分为4类:树状结构、关联结构、序列关系、数据结构。

树状结构:总分关系,在知识晶体里占大比例。如目标制定SMART法则、金字塔原理、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层级关系如道法术器例;重叠关系,如红黄蓝的两两叠加,变成不一样的颜色;并列关系如SWOT、PEST、FAB、波特五力、车间5S管理等等。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关系,比如研发流程图、游戏开局的5个步骤等。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关系,常见的有饼状图、柱状图、增长曲线、幂律分布等。

当然,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提炼了大量的知识晶体,直接拿来用就好,不必重新发明轮子。比如下面古典老师的知识晶体,直接用就好了。

4、操练:知识内化为技能

采铜说: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知识需要通过反复操练,才能内化为技能。笔者常用的操练方式有下面3种。

(1)反馈式操练

以优质案例为练习对象,把自己作为当事人,问自己:“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冯唐读24史时,把历史当作练习册。每当看到皇帝决策时,就掩卷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决策。写一遍,然后与历史对照,获得反馈。为什么皇帝会那样决策,和我的决策有什么不同,孰优孰劣?

这种反馈式操练,会调用大量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反馈优劣。

(2)写作式操练

写作是一种知识重构。需要进行网状思考,再进行线性表达。期间要提炼中心要旨,梳理逻辑框架,还有引经据典,把观点说清楚。就像在拼图,把零散的碎片,拼成一个成型的图案。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从新手到大师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技能化,是强效的。

刻意练习的核心原则:必要难度,专项训练,及时反馈,高频重复。

拿羽毛球运动来说,刻意练习的方法是拆解成动作单元,比如摆臂挥拍、反手挑球、反手过渡、反手平轴球、发高远球、内旋击球……每个动作专项训练,高频重复,教练给予纠正反馈,直至成为自动化技能。当然,对于新手而言,每个生疏的动作都是存在难度的。

体育运动大抵如此。

对写作而言,有效的练习并不是一篇又一篇地写。

刻意练习写作,需要专项训练,比如专项练习画面感,结构,比喻,对比,直至下笔自如;

刻意练习写作,需要必要难度,不是反复看图写话,简单地记录心情,描述事件。而是“有文采地表达”、“气势磅礴地抒发”、“一波三折地描写”、“全程短句,不许长句”……这是必要难度挑战。

刻意练习写作,需要及时反馈,写得好不好,总要知晓。反馈的方式有:请老师指导,优质案例对比,带批判地自读,发到网络上接受点评等等。

刻意练习写作,需要高频重复。很多学生每周就写1篇,有的甚至把仅有的练习留在考场上那篇,这样是很难练就技能的。专项训练结构化,一天20次,这是刻意练习的姿势。

5、融合: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人们习惯于拆解着学,对于事物的学习,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苹果,可以有多个分支的学科,农学、遗传育种学、营养学……但是,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为什么运动的人喜欢吃苹果?这就涉及运动营养学和机体能量代谢的多种知识了。分离的知识还需要融合着用。


在问题中融合。一个好的问题,会跨越专业的阻隔,实现超远距离知识融合。我在思考如何写出文采时,思维的触角并不是局限在文学领域。文采是一种重复现象。文学里的重复有排对、对偶、对仗、骈体、同字修辞格等。但可操作性有限。我发现了摄影构图里也有重复现象,形式重复有个重要的概念:骨骼,便迁移到写作上了。我还发现了创新学里也有重复现象,倍增产生重复,这个技法便迁移到写作上了。

在主题中融合。像PPT的主题有:时间轴、人物介绍、产品介绍、企业文化、内容摘要、导航栏、名言引用、业绩、封面、目录、转场、致谢、展望……每个主题的设计,会促进知识的融合。档次要求越高,融合的知识越多。PPT大神阿文说,学PPT,先做1000页再说。这1000页就算不能穷尽所有的主题,也基本覆盖了主流主题了。

在品类中融合。比如写作的品类有:公文、散文、诗歌、记叙文、议论文、申论、邮件、游记、观后感、小说、杂文……促进知识的融合,就尝试着写多种文体类型的作品。

在实践中融合。没有实践的平台,再华丽的知识体系也是空中楼阁。就像缚龙之术再厉害,没有龙让你实践,不但无法融合所有的技巧,而且没有结果来反馈水平,反馈对错。今人学“缚龙之术”的不在少数。笔者曾跟风自学营销,后来发现,这最多是缚“虫”之术,和生活、工作少有交集,小打小闹的实践,能有什么融合了?反而,PPT、健身、写作有大量的实践,知识体系渐渐蔚然成林。

有实践的平台,特别是有挑战的实践平台,能让知识快速融合。马占凯提倡到极致的环境中历练,像医生更好的实践平台是急诊科,而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迭代:快速知识更替。

知识是有半衰期的,总会有更简便,更完善,更具操作性的知识出现。

迭代的方法有3种:奥卡姆剃刀、找优品竞品、必要难度挑战。

(1)奥卡姆剃刀


在没有“氧”这个概念时,人们用“燃素”来解释燃烧的机制。木头有燃素,可燃;泥土里没有燃素,不可燃。还发展出一套理论。但当人们知道空气里有氧的成分后,燃素这个概念就作古了。这是概念的迭代。

现在人们会用"跑200公里的猪"来定义猪肉品质,这是观念的迭代,过去用的是“200斤的猪”。

(2)对标优品竞品

优品竞品是非常好的反馈源。可以反馈你的结构、可操作性、通俗性……方方面面。

比如安卓系统可以和IOS对标,奔驰和宝马对标,就连知识管理的文章,也可以在浩瀚的网文中找到对标的文章。

为什么知识管理的方法五花八门?哪种更有效?有什么共通之处?有的是知识管理是收集-整理-分享-利用-创新——《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有的是知识储存-知识提取-知识呈现——《跃迁》;有的是3步:建立知识关联,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构思应用——《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本文就是在不断地对标中,完善了框架。

(3)必要难度的挑战

迎接必要难度的挑战,知识体系将迎来快速迭代。

创作大赛的挑战,比看图写话更能迭代写作的知识体系;百米破10秒的挑战,比13秒更能迭代跑步的知识体系。

总结:

知识管理,将松散的知识点体系化,将知识技能化。

知识体系有层次性、分形式、关联性3大特征。

知识是分层的,每层知识协同支撑能力,少一层都会影响能力输出。

知识体系从微观到宏观结构自相似,从框架到主题,从主题到细分知识点都是“道法术器例”的结构。

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关联越密切,记忆越牢固,提取越顺畅。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1、框架: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人、事、网、书搭建,其中人、书系统性最高。

2、关联:建立丰富的知识关联,完型知识层次。往上知所以,往下知案例,横向知相似。

3、结晶:萃取大量的知识晶体。知识晶体是高度凝练的知识结构,可以减少认知混沌,便于整体调用。

4、操练:知识内化为技能。可以反馈式操练,把自己当作当事人;可以写作式操作,进行知识重构;可以刻意练习。

5、融合: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在问题、主题、品类、实践中融合知识。

6、迭代:快速知识更替。通过奥卡姆剃刀、对标优品竞品、迎接必要难度的挑战来快速迭代。

参考文献:

采铜《精进》

采铜《精进2》

赵树良《专业的力量》

K. Anders Ericsson《刻意练习》

古典《跃迁》

刘传《认知升级》

成甲《好好学习》

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田志刚《如何成为专家》

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

相关阅读:

碎片积累,你的知识体系要构建到什么时候?| 5步构建写作知识体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结这篇知识管理,我憋了2年,迭代6次 |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aq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