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我收到过很多提问,大部分比较明确,但以下的这几种问题,是没有边界的:
(1)我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2)我想不通自己想要或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3)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迷糊没?用本山大叔的话讲叫“你跺你也麻”。
这是人类的终极追问,涉及领域极广,探讨深度可以从老少咸宜的鸡汤文追击到哲学与宗教。
从问题本身出发,其设定的无解性一部分导致了其外表的重要性。
哪怕你多坚定地执着于什么,来个老禅师一问: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重复三遍,你基本就含糊了。
哪怕你再渊博,每每想起“我还四木偶搞东偶鸡几”,匆匆数十年,我却一直不知道我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立马顿生苍凉之感,抓头发砸墙,自己就把自己玩坏了。
这三个问题,最显性的影响之一就是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大学生找工作。
临近毕业,选项ABC往那一放,最可怕的并非钱多钱少,让人最担心的是:“我如果选择这条路,会不会出现,走到后半程蓦然回首,有点后悔,发觉这一切并非是我最想要的。”的结果。
当然,它们也是预防早恋的大杀器,却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的拦路虎,除了真的有成体系的观念与原则,大部分人坚持单身的价值支点都是:我还不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类型,我怕我选错,我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对的人,在某个角落,默默地等着我。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这三个看似虚无缥缈的问题可以如此深远地影响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了,因为对任何个体而言,这辈子几乎就俩事儿:天黑搞对象,天亮搞工作。
找对象你会想这仨问题,找工作你也绕不开这仨问题,那你说这仨问题,能不厉害么。
2.
拥有充足的财富或权力的人偶尔也会想想这三个问题,饱暖思淫欲嘛,跟咱们吃了顿料理后立马往电影院里钻差不太多。
中产阶级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仨问题,公知靠这玩意圈钱,被圈钱的小资指望着用它来体现相对于贫苦大众的精神优越性。
贫苦大众由于对求生的人身依附性太强,抽不出空来琢磨,但这三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也不陌生,酒过三巡,一句脏口过后,傻强对老李说:哎,哥,你说咱活着啥意思呢,这都为了啥呢。
要按这么残忍地扒皮挖陷,看来这仨问题整个就一坑,是骗局是陷阱,谁掉里谁二。
但也不尽然,跟饕餮盛宴里的青菜一样,它们都有一定的存在必要。少了不行,全是青菜也没劲,人永远不能只靠情怀活着。
话又得倒回去,猫着腰喘气的人,还是要偶尔看看天空的,除了图一新鲜,也提防着日子白过。
所以在度上讲,这东西就是三七四六开的事,实事求是地缺啥补啥,比例多少由自己把握。
但如果对这仨问题看不透,就会被反噬,所以最有意义的并非给出对于这三个提问的标准答案,那也不现实。
反倒是多研究一下问题本身,值得一聊的地方比较多。
3.
首先有一条,值得警惕,那就是“我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想要的是什么”,这种问题,跟一般问题从根上讲就不是一类。
一般问题是越重要越需要慎重,好比遇到越厉害的武林高手越需要跟他对视N秒,微微一笑,表示尊重。
但这三个问题第一属于路上的问题,第二属于动态性问题。
路上的问题需要放到路上去解决,包括解决前的分析与准备工作。
光通过想与考虑,人一辈子都想不通自己想要什么的,等你想明白自己最大的志向就是青楼留名,门一推开,满街的会所,这就有点尴尬了。
再来说这类问题的动态性,怎么个动态法呢?
一个是时间的动态:正如你所担心的,怕现在做出的选择将来会后悔一样,其实从另一面看,这反倒应当给你上路的勇气,因为放心吧,左右你都会发现,无论四十岁前多么的智者千虑,四十岁后都会有种若有所失——就跟你今天早上起来嘲笑昨天晚上的傻是一样的。
在谜底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聪明的做法就是不停的抢答,反正怎么说都是错,折腾得活分点,能够比别人更接近一些,就算是赢了。
另一个是自我认知的动态性:上帝最冷酷也最温情的地方在于,他给了人们一种副作用极强的超能力:自圆其说。
很简单的例子:假期去爬山,累得跟狗一样,哪怕真实的感受再不良,回头总结时人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啊呀,那天虽然很累,但不得不承认,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它对于……呃,加固我的意志品质,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实只有天知道,回头看时人会抹平实时体验时的糟糕感受,大脑不会残忍地提醒你那天爬山时的累,山腰遇见的强奸犯,以及与旅伴的争吵和怄气。
所以延展到整个人生也是一样,你很少会看到有人真的到了中年后,四处诉苦:天啊,我曾经是愚蠢的,我不该选这个或选那个!这倒不全是面子问题,而仅仅是,人真的不会觉得自己当初是不明智的。
无论今天的你走上更好或更糟的道路,若干年后,蓦然回首,本能都会帮助你完成逻辑自洽。
就好比如果我若干年后成为作家,乡里乡亲或我自己都会拍大腿说:多亏选对了道吧,我当初就觉得应该是这样!
其实不然,他们能动性忘掉的是,这孩子小时候差不点颠覆了相对论呢。
我不知道任何人未来会过得好不好,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任何人在未来时,都是满脸慈祥满足的微笑,皱纹里虽夹杂着些许沧桑与感慨,但心情都是欣慰的。
4.
知道这仨问题重要性,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看破它们的迷惑性,是第二步;了解其与其他问题的本质不同,认可其动态性,踏实上路,才是最重要的一步。
很多事情确然需要照流程走,像盖房子先要打地基,然后才能从下至上码砖头。
但关于这三个问题的作答流程却不是线性的,它们处于我们认知以外的多维空间,奇妙的地方在于,你需要先去答,然后在答的过程中再去想怎么答。
这虽然很挑战我们既有的答卷习惯,却务必如此,和学游泳学摄影学爱与被爱一样,探索“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具有极强的实操要求,也就是常说的在做中学。
如果抱持着太过旺盛的完美主义情节,你就会罹患拖延症。总想做好一切准备再上路,却不知这事的准备要在路上做,陷入了永久的悖论。
其实这般想来,对于这件事情的把握与一个人学习写作是多么的相似,作家往往都是在动笔而非构思的过程中领会的技巧与法门,生活也是如此。
当然你也得知道,写作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人生也是一样。
End.
转载、开白等事宜请给我的经纪人bingo_发送简信。(注: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这个不是微信号)
网友评论
加WXdidi68686免费收听各付费平台的课程
浪着浪着,大学前两年没挂科也没保研。
咬着牙儿,大三拼出较满意的成绩。
复着习儿,到考研已经只剩不到半年了。
在路上追寻着,初心是什么,早已忘却了。
全靠标题吸引点击
可是啊,人生就是没有任何意义啊,没有意义了不代表就要去死啊,况且你告诉一个看破人生的人叫他去死他也不愿意吧,所以,久而久之,等在上一个台阶的时候才知道,人生并非没有目标或者意义,有时候寻找意义本身也是目标。
换句话说,如果任何事情都有结果都有终极,那时候才是最坏的结果吧,最后又是老生常谈,未知的才是未来,已知的只能是过去,如果现在知道了之后十年的所有,你肯定不会再循规蹈矩的过,所以,还是自己选择了走向未知。
那祝你获得精彩
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会收获什么。
生活充满了惊喜,纠结太多,浪费太多。
以去浪费......也许不是内心没有波澜,而是没有那个人在一切都只是浪费
我从小就觉得我名字不好听,所以想改。直到现在17岁,才鼓起勇气,有了决心想要去改。可是问题来了,小地方,公安局以有身份证拒绝我。我让我妈妈跟我一起回去,她说想改你自己改,怎么都不同意跟我回去。我知道她需要给爸爸还有弟弟妹妹做饭,可是她不跟我回去,警察局更加不给我改了。
甚至因为这件事,我爸说出来了“你以为你是谁?你现在是不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人家有钱人怎么没有你这么多事?”这种话。
现在很迷茫,在过一年,我就成年了,如果不改名的话,成年了就很难改。
从小到大,坚持过的事情倒是有很多,可是最后都无奈放弃了。
这一次,有希望,可是总有那么多因素打扰着,让我迈不出脚步。
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等成年,可是那个时候读书了,就非常的麻烦,
可能我是有点无病呻吟把,一个名字,还那么的在乎,可是真的很想改。
“曾经因为名字受过攻击,起一些不雅的外号,因此更加不喜欢自己的名字。”
大爷,求照( •̀∀•́ )( •̀∀•́ )( •̀∀•́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人生剧本,不知道给自己安排什么样的角色,茫然。斯蒂芬伯格在哈佛的毕业演讲中提到了“角色定义时刻”。“什么样的人”不是浑然天成的,而是要靠自己每时每刻去定义的。
“想要的是什么”那肯定是你现在没有的。
好吧,我得承认我是个糊涂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