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80c03699f92817c8.png)
先秦思想家喜欢谈人性,但西方大哲似乎不大谈人性。其中的原因,大概是中国宗教性缺乏,必须论证人性之本质以作为社会建构的基础。而西方不然,他们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基督教认为人有神性,又有原罪。神性是说上帝创造人时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人被创造之后,违逆了上帝的意志,偷食了禁果,所以有原罪。
中国先哲谈论人性,代表性有两家,一是儒家,二是法家。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或者说人性向善,人人可以成圣成贤。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大街都是圣人。有人言儒家有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原因在此。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或说人性自利。人对人好不是出于善良,而是利益需要。韩非子说地主请长工干活,给他们吃好的、喝好的,不过是为了让长工多些力气好干活。长工替地主卖命,不过是贪图地主的工钱。为了利益,儿子可以弑父,臣子可以弑君。如果说儒家对人性有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那么,法家对人性就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不信任。
因此,儒家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培养舒发人人本有的善心善性,净化风俗,造就一个民风纯朴、温情和睦的社会。而法家强调必须严刑峻法,使人战战兢兢,不敢为非。
而在孔子、孟子和商鞅、韩非之间,有一个荀子,荀子主张儒家的礼乐教化,但否认人性善,反而公开说人性恶,所以,他就成了个半儒半法的人物。孔孟太仁,商韩太酷,取其一家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所以后世学者与统治者合谋,搞出个阳儒阴法。荀子是其学术上的源头。
但谈人性,我们往往忽略了道家,道家对人性持什么态度呢?北大的郑开先生在《庄子哲学讲记》中有深刻的阐述,认为道家对人性有三重看法,自然人性论,无为心性论和纯粹真性论。今取其论,试谈粗浅的体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a973ead8142f837a.png)
所谓自然人性,就是人性是自然而然的,比如说,自然环境中的一棵草,它就是这个样子,自然环境中的一朵花,它就是这个样子,加不得人为的东西。
老庄的自然人性论,最反对的是儒家的仁义说,仁义是后天所加,并非原始的人性。庄子借助寓言,说明这个道理: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夫!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在这段对话中,老子批评孔子搞的仁义是多此一举,“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意谓日月星辰、禽兽、树木皆有天生不可移易的“德”性。而人亦有天生之“德”,就是自然的禀赋,顺“德”而行就行了,何必汲汲乎仁义呢?这里的“德”当然不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之“德”,而是天生禀赋的意思。
所谓无为心性,指不受各种欲望所羁绊,不为喜怒哀乐所束缚的自由状态。
心这个字在古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本心本性之心,二是特指人的思维、分辩、判断、选择的功能。无为心性之心指的是后者。
任何动物都有分辩的能力,以使自己在世界生存。大概高等生物都知道,此树非彼树,此花非彼花,此果非彼果。但动物的分辩能力仅此而己,人类不一样,不仅有分辩的能力,还知道分别,就是把认识的事物根据自己的需要区分贵贱等级。其实仁义就是分别,人为的把人分成高低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这样就造成了人心混乱,因此人人求尊求贵,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纷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的,分别也是越来越多的,但学道反而是对分别之心的减损,减损到没有,也就是达到混合彼此,冥合物我,消解主客观对立的状态。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进入了无为的境界了,这种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怎么做都很自然,都很自在。就像孔子所言:“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谓纯粹真性,就是经过无为心性的修为,返回自然之性,所感受到的精神体验。
纯粹真性与自然人性的区别在于,自然人性是自然而然的,浑然不觉的。但在社会当中,因为追名逐利以至于尔虞我诈甚至坑蒙拐骗、杀人越货,而使自然人性丧失。自然人性的丧失导致精神的焦虑、抑郁,甚至长期处于痛苦、怀疑和恐惧之中,此时如果能够幌然醒悟,回归大道,经过一番磨难之后脱去桎梏,心灵便有一种如释重负、霍然清爽、宁静安然的精神愉悦。这样的一种精神体验是自知的,而不是浑然不觉的。
唐代青原行思曾提出修行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用此三阶段来说道家的三重人性论,颇有一番趣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人与外境的自然合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以为我所用的眼光看山水,山水失去了其本色;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过一番“为道日损”的功夫,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由于今天社会的高度物质化,人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天起,就无时不刻受到欲望、贪婪、嗔恨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年深日久,以至于积非成是。欲去积习,回归真性,没有一番脱胎换骨的功夫,岂可得乎?
从儒法道三家的人性论比较来看,儒家试图为人性灌之以仁义而高尚其性,但效果欠佳。法家贬抑人性,给人性贴上恶的标签,带来的后果却是一个野蛮、暴力的世界。而道家的纯粹真性论,有一种特别的审美趣味与自由情愫,使人心生恬淡与安然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