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游戏成瘾”,不一定是“精神疾病”?
“不良游戏”与“网瘾”,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头号公害,可谓罪大恶极,如何戒网瘾成为家长们最焦虑的问题。
“暴力、黑暗、色情、低俗、贪婪、玄幻”这些不良的网络游戏,让很多孩子欲罢不能。这些电游已沦为不少未成年人荒废学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甚至诱发犯罪的“精神毒品”,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社会安定。
现在,有关部门利剑已出,升级管控、强化执法,欲斩断这一伸向下一代的黑手。
如今的青少年儿童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教育方法,往往不是打,就是骂,孩子离家出走,就是自杀、就是他杀;有的父母却用高压的方式能强行“管制”孩子的这种玩网络行为和思想,有的却来个一“锁”了之,而孩子呢?却来个一“跳”了之,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懂得用“亲情、沟通、交流与耐心”的方法把孩子“牵引”出网络的虚幻世界呢?
对于孩子的所谓网瘾,我们往往不是以“暴力戒网瘾,就是以点击戒网瘾”。
结果如何?
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我不能定义这个学校,但我身边去过搏强学校的朋友,出来后没有一个觉得这个学校真的改变了我们什么,有的人继续和家长冷战,有的在学校里认识了三教九流的人出去混社会,有的甚至离家出走自己工作和生活,在心中和家长断绝关系。”在给河南商报发送的邮件中,小王写道。(19岁女孩培训学校死亡 男孩逃跑后一度精神分裂 河南商报2014-05-31)
看到没有,有所谓网瘾的孩子,没有进去之前很正常,可是“逃跑后一度精神分裂”。
这是什么戒网瘾学校。
这不,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
据媒体公开报道,2018年6月19日,“游戏成瘾”,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系统中的“精神障碍类疾病”中,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如果说把“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的话,那么:“,对于电竞赛来说,你赢了是电子竞技,你输了是精神疾病。”
如果说“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那么,每一个人身边就有无数个“精神病”患者。
如此,这是多么的危险、多么的可怕、多么的恐怖!!!
“游戏成瘾”,就是精神疾病吗?
为啥要把这种行为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我认为,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是不正常的,并且不赞成。
下面,我们可以何谓精神疾病?
一、何谓精神疾病?
何谓精神疾病?
我们看一看【百度百科】是如何定义的?
“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强迫症、抑郁症等。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轻型精神疾病主要是表现在感情障碍如焦虑、忧郁等思维障碍如强迫观念等但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而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初期患者也可出现焦虑、强迫观念等表现但此类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将会变的很差自知力也几乎全部丧失。对由于大脑病变所导致的器质性精神疾病或中毒性精神疾病需与一般的功能性精神疾病加以区分。轻型精神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怖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 当机体受到内、外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脑功能活动失调时就会发生各类精神疾病。当整个精神活动明显异常或紊乱精神活动完整性和统一性受到破坏就表现为精神疾病如果主要是精神活动能力受到削弱而无严重持久的精神活动紊乱就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如果精神活动的发育受阻就表现为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疾病【百度百科】)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事实上,“精神疾病一般都有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早期只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是最容易矫治的早期发现早期正规系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康复。”(精神疾病【百度百科】)
其实,精神行为类障碍包括上百种疾病,有几十大类,比如,酒精依赖、人格问题、焦虑、抑郁症、失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
一个“游戏成瘾”,不可能是精神疾病。
可以说,“游戏成瘾”,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不会超过千分之一。
有的人,不会“游戏成瘾”,一样患精神疾病。
可以这样说,玩游戏的孩子,恰恰很少患精神疾病!
有的会说,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唱反调”吗?
其实,这一方面的不良游戏导致,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的失误。社会教育的失控导致的。
为什么那些与学习毫不沾边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恋爱、网络婚姻能成为孩子的心灵归属?
为什么“逃课、厌学、说谎、追星、染发、抽烟、喝酒、打架、网游”的成为“问题孩子”代名词?
为什么“网聊、偷菜、玩游戏”,“吃饭、睡觉、发脾气”成为“问题孩子”的生活三部曲?
为什么爱得越深、管得越严,却不能唤醒我们的儿女?
而越唤越远呢? 为什么自己一天天抱大的小皇帝、小公主突然变得面目可憎、如凶神恶煞般那样厉害呢?
为什么区区一句话、一件事,有多少个“判逆孩子”,使其离家出走,有的走进网吧彻夜不归,有的走上犯罪路,有的走上不归之路?
我们统计过吗?
谁能说得清?
他们为什么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沉迷于此,任凭生自己、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千呼万唤,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头不抬、眼不眨、目无一切、毫无反应,一条路走到黑呢?
这一切的一切却成了父母永远的心疼——
面对这样的儿女我们的父母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瞠目结舌、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下面我们看一看,暴力与不良网络游戏的危害在哪里?
二、“暴力与不良”的网络游戏的危害:表现在哪里?
“网瘾”是最令家长头疼的事,几乎到了谈“网”色变的程度。
孩子“落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家庭环境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最易使孩子染上“网瘾”?
我们是否思考过?
不过——
面对沉溺网络的孩子,众多家长欲哭无泪。
面对荒废学业的孩子,众多家长血压升高。
面对彻夜不归的孩子,众多家长心跳加快。
面对离家出走的孩子,众多家长日夜寻找。
面对违法犯罪的孩子,众多家长愁肠百结、肝肠欲裂,骂个不停又有何用?
面对这一系列本不应该发生在孩子的事情,却在我们面前发生了。
孩子的“网络成瘾”谁之错?
是孩子?
是网络?
是父母?
是学校?
是社会?
还是网络经营商?
更是网络游戏生产者?
暴力与不良的网络游戏的危害在哪里?
先看:“战斗”在网吧“前线”的网游少年,是如何埋头苦干、奋力杀敌的?
渴了,就买网吧里的饮料狂喝;
饿了,就泡网吧的快餐面;
困了,就在网吧中的电脑前少是休息,又重上战场。
他们夜以继日,沉迷于此,任凭亲生父母千呼万唤,他们头不抬,眼不眨、心不跳、目无一切、毫无知觉。
1.少年沉迷暴力电游杀害女邻居体验快感:是电游还是毒品?
据2018年2月7日【新华网】报道“在湖南武陵山区的一个贫困县,沉迷于一款暴力电子游戏的15岁少年小唐,为了在现实中体验虚拟世界杀人的“刺激快感”,将23岁的女邻居小西残忍杀害。” 在警方的审讯中,小唐交代,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在乡下、县城的网吧里接触各种暴力电游,对“侠盗飞车”尤其沉迷。在这款游戏的情节设定中,玩家可以扮演“黑社会”杀人。在游戏情节的设置中,玩家可以靠撞车、杀人、抢劫等犯罪行为吸引警察,然后飙车逃避追捕。还有玩家自制扩展包,因为缺乏有效的审查机制,内容尺度更大。一些“侠盗飞车”的成人玩家告诉记者,这款游戏里充斥着各种犯罪场面,且画面高度逼真,“开车到处撞,杀了人就有钱花,没车就抢一辆,特别过瘾!”有人说着说着,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小唐与小西比邻而居。警方查明,去年9月16日,小西来到小唐租房客厅借用其电脑,小唐趁其不备,采用猛击头部、狠掐脖颈、水淹等方式,最终致小西死亡。据公安调查,两人并无仇怨。 (网络“死亡游戏”真实上演——青少年沉迷暴力电子游戏调查2018年2月7日【新华网】)
2.少年担心偷拿手机被告发砍同学母亲上百刀
15岁中学生张嘉,因担心偷拿同学家手机被告发而砍了同学母亲上百刀。
张嘉家住新密市刘寨镇,案发前是新密市某中学的学生。 2月20日21时许,张嘉被母亲责骂,他怀疑同学张某告发他私自花掉100元压岁钱,遂携带家里的菜刀翻墙至张某家。在张家遇见张母薛某,张嘉借口帮张某拿手机,骗走了张某的手机。在回家路上,他担心薛某今后会向父母告状,于是返回张家用菜刀朝薛某猛砍。经鉴定,被害人薛某身上总共被砍了100余刀。 2月27日,当被问起“怎么会砍薛某那么多刀”时,张嘉说:“害怕对方复活。”他说,平时喜欢玩网络游戏,很多打打杀杀的游戏人物死后都能复活,而复活一次需要2元钱。在用菜刀砍薛某时,他脑子一片空白,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其复活。张嘉说,要是薛某复活,自己肯定会挨打。(少年担心偷拿手机被告发砍同学母亲上百刀.(2010年03月23日《郑州晚报》)
看,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张嘉,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害怕对方复活”,是他对自己杀人行为的全部解释。
2014年2月份,湖南省一个14岁少年,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在网吧一刀刺死他老爸!
再看:蓝极速女孩的忏悔——
2002年6月16日那个凌晨,蓝极速窗口蹿出火舌时,陈晓丽正在隔壁的晓蕾网吧等她两个一起玩的“弟弟”。几分钟前,他们在OICQ上说:“姐,我们去烧网吧了,等我们吧。”网名“女神候补生”的陈晓丽回了句:“小心点。”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带着陈晓丽给的5块钱买的一升汽油,点燃了网吧门口的红地毯,结果,大火吞噬了25条年轻生命,半数以上是学院路上八大院校的在校生。后来,“蓝极速”纵火少女在忏悔中说道:“网络游戏让我害死25条命”。(《家庭》杂志2006年7月)
是什么让美丽的天使,变成要吃人的魔鬼?
是“不良网络游戏”。
3.媒体对于青少年在玩暴力“网络游戏”导致的家庭悲剧中部分报道:
下面是关于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中所发生的严重问题和家庭悲剧中的媒体的一部分报道:
近年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中,所发生的严重问题中的新闻,从标题我们能看岀青少年是怎样让由天使变成魔鬼的吗?
1.连续逃课玩游戏:高三学生网吧猝死;(《工人日报》2002年4月24日)
2.网吧少年为钱操刀砍亲人;(《大河文摘》2003年8月28日)
3.玩游戏彻夜不归,不服管动手打妈妈;一父亲忧心如焚,儿子你为什么不爱学习。(《平顶山晚报》2006年2月27日)
4.20岁青年网吧内身亡——死前在网吧凳子上睡觉。(《平顶山晚报》2006年4月5日)
5.一场QQ恋情突变凶案——19岁男孩掐死14岁女网友;(《平顶山晚报》2006年9月3日)
6.争“网妻”高中生雪地决斗——3人生命垂危。(《平顶山日报》2006年1月19日)
7.为筹钱上网——14岁少年持擀面杖杀害六旬翁。(《平顶山晚报》2008年9月24日)
8.只因20元——要钱上网未得,故意放火烧房。(《大河报》2007年6月15日)
9.网上对骂不过瘾,网下摆战切决斗——网络硝烟一人身亡。《大河报》2007年9月7日)
10.清华学子拒戒网瘾割腕自杀。(《青年导报》2006年5月21日)
11.十三四岁小网友携款六万元买房要结婚;(《大河文摘》2004年11月18日——24日)
12.网游少年砍人百刀只因“害怕对方复活”。《大河报》2010年3月23日)
我不妨再列举一下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这就謦竹难书了。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报纸,不出三天准会有一条青少年因迷恋网络游戏而犯罪、堕落的新闻,下面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几条新闻:
15岁网瘾少年为抢钱杀害同学父亲并焚尸 2011年07月28日燕赵晚报 15岁少年为抢钱向8岁女孩砍35刀 2010-10-15天府早报 2005年11月2日报道:一少年“偷钱上网杀害3名亲人 被抓时正在玩网游 ”《钱江晚报》 贵州毕节城区一名青少年周莫长期沉溺与网络游戏,导致性格变得放纵,处理人际关系变得僵硬而毫无理智举动。一次与网友对骂之后,竟持刀将邻居捅死。
一个16岁的孩子,因为玩游戏和大人要钱未给,竟然残忍地杀害自己的母亲!
2007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对其管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 衡阳市逸夫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颜某,因偷不着钱上网,竟将40岁的父亲颜和祥锤杀; 因陷入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拼杀中无法自拔,汉阳一少年性情大变,视父母竟如仇人。
四川省眉山市8个迷恋网络的少年在虚拟世界里杀得天昏地暗还嫌不过瘾,他们把攻击目标转向了一个有血有肉、活蹦乱跳的年仅14岁的中学生,直致目标永远地倒下。
山西省一个16岁的男孩把从父母那里偷来的4000元钱在网吧里挥霍一空后,伙同另一个16岁男孩凌晨潜入自己家里去偷钱。为了扫清障碍,两少年残忍地用菜刀将自己的六个亲人杀死,这其中包括这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和二叔。二叔被砍成重伤后,曾跪在他面前求饶,杀红了眼的他眉头都不皱一下,又在二叔身上补了几刀。行凶后,他们拿着钱,没事一样又到网吧玩起了游戏。几小时后,公安人员从网吧将二人缉拿归案。当问他们为什么要杀人时,他们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我们在游戏中杀人习惯了,想着在现实生活中杀几个人也不过如此。”
我们看:一桩桩撕心裂肺的新闻,一件件滳血的报道,一个个生命的消逝,令人心寒、心碎、心疼报道不绝于耳。
岂能含泪一一列举?
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活生生的案例,足以说明网络游戏的危害性。
好了,孩子沉溺网络游戏这样的报道不绝于耳,每天都有发生。
只要求你在百度搜索一下:“网络游戏不良少年”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以至于让我们父母“谈网色变”,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双手颤抖,两腿抽筋;唉声叹气,骂个不停;于是众多家人精神崩溃,众多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
网络:真的使人进步、足不出户天下之事一“网”打进。
网络:又真的让人沉迷、乐不思蜀;让人“成瘾”、让人“依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使人成为天使,又可使人成为魔鬼。
不良网络游戏: 你用什么网住了孩子们的心?
你用什么络住了孩子们的头?
让他们: 一个个因网络游戏而厌学弃学,学业荒废; 一个个因网络聊天而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一个个因网络恋情而离家出走,不辞而别; 一个个因沉溺网络而灵魂扭曲,心里变态; 以至于让: 一个个如花的青春根断叶落,过早调谢; 一个个幸福的家庭希望破灭,支离破碎; 不良网络游戏: 你是一个神奇无比、荆棘丛生、陷阱遍地世界。
孩子们面对奔涌而来的虚幻、欺骗却全然不知。
孩子们面对乘虚而入的暴力、恐怖却模仿学习。 孩子们面对接踵而至的色情、黄片却赏心悦目。
想一想,面对这样的网络,我们成年人还有的眼花缭乱,找不着北,更何况我们那些十多岁的孩子们!
这让他们怎么是好? 于是孩子们在神秘、刺激、血腥、恐怖、暴力、枪战、搏杀的网络游戏中疯狂的玩乐,在这一玩乐中,一场由网络所带来的“精神鸦片”象瘟疫一样迅速传开。
一时间,网络游戏让父母忧心忡忡,如临大敌,穿梭于大街小巷寻找方法—— 面对沉迷网络游戏孩子,年轻的父母前思思、后想想、如坐针毯、彻夜难眠、心急火燎、唉声叹气、整日以泪洗面。
谁来挽救沉迷网络的孩子们?
拿什么来拯救沉迷网络的孩子们?
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 究竟谁该来对此“买单”?
面对困在网中的孩子,如何让他们破“网”重生?
句话,网络在向我们父母争夺孩子的“辅养权”。
尊敬的家长和老师,看到了吧:网游是的的确确是“毒品”,而我们的父母是“帮凶”,在学校又受到没有“扼制”,到了社会却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让众多的教育者以泪洗面、痛苦万分、悲痛欲绝。
网瘾是孩子的错吗?
不是,而是一个家庭的教育问题、学校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问题,我们岂能调以轻心?
熟视无睹?
坐以待毙?
让其发展下去?
网络游戏为何有如此魔力?
让孩子忘记生养自己的父母?
是谁将孩子推向网络游戏?
孩子们为什么会迷恋网络游戏?
其根源在哪里?
网友评论
如果说“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那么,读书“成瘾”、打球”成瘾”、跑步“成瘾”也是“精神疾病”。
马克思,在图书馆读书、写作,不打工养家糊口,曾被房东赶出家门,居无定所;他的一个女儿夭折后,竟然买不起棺木,靠朋友赠送两个英镑才得以解困;他长期负债累累,甚至在肉铺、面包铺都欠着债;最“狼狈”的时候,他闭户不出,因为他的衣服都已押在当铺里了,苦难的生活还无情地夺走了他的4个孩子。
马克思,这样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精神疾病”。
不是,因为读书瘾,不是精神疾病”。
为什么读书书瘾,就不是精神疾病”?
读书是学习。
其实,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教育者对于游戏态度与不良游戏泛滥成灾有关系。
我们为什么不考虑?
实际上,孩子的网瘾,是父母被网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