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0月26日
地点:上海建平实验中学
主题:课文可以这样读——文本解读研讨会
一、《窃读记》
教学流程:把握文章脉络、比较两次窃读的异同
教师提问:文章最后一句是否能作为整篇文章的灵魂?
作业:“我”为什么成为一个喜爱读书却只能窃读的穷学生?
反思:本堂课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问题的设计比较巧妙,让学生通过比较异同找到文章的根本,并通过让学生做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展现思路流程。只是,由于问题的难度相对较大,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老师按照自己的备课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却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所想,所以当学生在接到问题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而此时,老师并没有进行合适的启发引导,所以“驴唇不对马嘴”式的答案层出不穷。因此,在备课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不能按照一个普通读者或是文学评论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应当将文本内涵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有怎样的疑惑,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当有放有收,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巧妙启发与作结。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流程:
1.齐读课题:短促有力
叙事类文章的核心问题:作者想表达什么?
2.主要人物:邹忌(主人公)、齐王
3.标题:重点表达的字眼:讽(查字典,做标注:劝谏)——有哪些主要表现?
首先要知道一句话的核心是什么。
4.直接关注与“讽”有关的内容:第二段
邹忌最想对齐王说什么?——“王之蔽甚矣”(核心观点)
学生自主朗读
关注:“矣”(已然事实)——“也”(判断)——措辞具有分寸感,增强说服力
齐王表现:齐王答:“善”,为什么不是“然”?说明了什么?
国内外形势如何?
叙事类文章:背景(对话)、事件、文化思想(治国理念)
作者想表达一个怎样的邹忌?——善于劝谏、善于反思、修明政治、忧国忧民
作者希望有一个怎样的臣子?怎样的国君?——好的臣民,贤明的君王(纳谏胸怀)
反思:曹刚老师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高手的魅力。曹老师解读、分析文章的视角很特别,且逻辑思路非常清晰,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标题开始,一连串有力的发问,让学生紧紧跟随曹老师的思路。曹老师以“王之蔽甚矣”这一中心思想展开,其中一大亮点是将“矣”与“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由此展开关于邹忌劝谏的语言艺术及其形象特征的大讨论。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明朗又清晰的节奏,学生也在一环接一环的问题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曹老师再次带领大家回顾课堂所提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最终的结论从何而来。听完曹老师的课后我有一种酣畅淋漓的顿悟感,钦羡曹老师强大逻辑思维的同时,我也会在自己的教学中慢慢摸索,学会理性思考,学会追根溯源。
专家论坛要点记录:
1.语文课堂不依赖于教师讲解,而是要一步一步引导与启发。
2.朱熹“读书六法”其中三法:
①循序渐进:根据学生思维层次有梯度地展开
②熟读精思: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
③着紧用力:学会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乐”就是反思过程中的一种顿悟感。
3.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能力便是: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材分析
4.从课程角度审视文本,将自己的解读转化为学生的思考,关注文章的逻辑(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
5.在解读文本时不是依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解读,而要进行“教学化”,即按照教学顺序进行文章解读。在此同时,不断调整备课笔记。
6.善于利用图示法,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7.文本解读借助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借助逻辑思维,并通过文字推出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潜在的文化内涵)
8.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而不是单纯从一个读者或是文学批评的角度去分析。
9.教会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0.在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精辟的语言,反常的背景,将读书与写作有机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