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古今中外文史赏析
张仪的主张,使韩王丧失了掌控国家主权,也是秦王所乐意看到的

张仪的主张,使韩王丧失了掌控国家主权,也是秦王所乐意看到的

作者: 王老师聊围棋 | 来源:发表于2019-10-29 15:32 被阅读0次

    张仪为了秦国连横的事情,游说韩王。竟然在张仪对秦国暴力的渲染和武力的赤裸裸的威胁之下,韩王竟然同意了,加入到了连横的阵线里。

    按照先入为主的思想,苏秦为了合纵,将韩国说得是兵强马壮,极富战斗力,而且城池稳固,以及很形象的说明了韩国拱手侍奉秦国,所带给韩国的欺凌,是没有尽头。

    所以,但凡有一点希望,就要力争独立,苏秦给韩王注入了极大的信心,以致于让韩王信心百倍,加入了合纵的阵营之中,去抵抗强秦。

    按理说,韩王的决心是很难动摇的,毕竟臣服秦国,并非韩王的初衷。

    但事情就这样

    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韩王竟然同意臣服秦国,这不能不说明韩王内心的软弱。

    苏秦游说韩王的言语,是雄壮有力,而且也是气势逼人,张仪要推翻苏秦的主张,张仪是如何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地游说韩王的呢?

    其实,张仪说服韩王,很简单,就是渲染秦国的暴力和赤裸裸的威胁,让韩王心生畏惧,如惊涛骇浪中一叶扁舟,只要抓住一丝的希望,就不会放弃。

    张仪说服韩王,首先把韩国说成是民贫国弱,军队松弛,而且毫无战斗力。

    韩国的地形是十分险恶的,很多的百姓都居住在山中,所种植的五谷的粮食中,不是麦子,就是谷子;百姓所吃的,几乎都是豆饭或豆叶做的汤;假若一年没有好的收成,百姓吃糟糠都吃不饱。

    韩国国土方圆不足九百里,所积攒的粮食,还不够吃两年的。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接着张仪将韩国的军队和秦国的军队做了一下比较,让韩王对当前的局势,有了一个很透彻的了解。

    张仪有意将秦国的军队的数量之多和战斗力渲染地无比的强悍,让韩王听了,不由得大惊失色。

    韩国的士卒,加起来也不过三十万,其中连杂役和苦力包括在内。现在戍守关卡要塞的士兵也不会多于二十万。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对于秦国的士兵的现状,张仪说得是眉飞色舞,将秦国士兵的强悍,说得无以复加了!

    秦国披戴铠甲的精锐的部队,就有百万还要多,战车上千辆,骁骑万匹,勇猛的士卒,奔腾跳跃,高举战戟,一副生龙活虎,斗志昂扬的气势,甚至连铠甲都不戴就冲锋陷阵的士卒,无法计算。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

    崤山以东的士卒,就是披着铠甲,前来应战,秦兵也是无所畏惧的,秦兵即使不披戴盔甲,赤身裸体,也能把敌人打败,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持俘虏。一副猛虎下山的样子。

    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张仪为了让韩王更真切认识到,韩国军队和秦国军队的差距,张仪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此证明,韩国如果要进攻秦国,无异于是以卵击石。

    秦兵和崤山以东的士卒向比较,就好比是勇猛的孟贲(战时秦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和懦夫一样;

    如果秦国再用重兵压服六国,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好比大力士乌获与婴儿一样。

    用像乌获、孟贲一样的勇猛的士卒,去攻打不臣服的山东六国,这如同把千钧重的东西,压在鸟卵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没有幸存的。

    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通过以上的事实,张仪希望韩王能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拘囿当前的局势,认清当前的现实,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仪的意思是,希望诸侯能够分清当前的局势,实事求是地估量一下自己兵力的衰弱,粮食是否困乏,不要一味听信主张合纵的说客的花言巧语,而互相勾结营私欺诈。

    打着“只要听从于我的谋略,就能雄霸天下”的富丽堂皇的谎言,置国家的长远的利益而不顾,而听信一时的空话,欺骗君主,没有什么能超过这样的做法了。

    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张仪有条不紊地将韩国的实力,还有主张合纵的说客,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欺骗君主之举,分析得入木三分。

    为了能更加坚定地让韩王放弃合纵的主张,加入到连横的阵线,张仪又把韩国不臣事秦国的危害和臣事秦国,所带给韩国的利益,很详细的分析了一番。

    假如韩国不臣事秦国,秦国势必会发兵夺取宜阳,把韩国的上党的交通切断,东面夺取成皋、荥阳,这样的话,鸿台宫、桑林御苑就不再归大王您所有了。

    倘若成皋被封锁,上党的要道也被切断了,这样大王的国家也就要被分裂了。

    所以,当务之急是韩国先要臣服秦国,这样韩国就能得到安宁,如果不臣事秦国,韩国就变的岌岌可危了。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张仪把最能打动韩王心愿的事情,就是韩国若臣服秦国,所得到了利益,分析得头头是道。

    秦国最想要得到的,就是希望能够削弱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却是韩国。这并非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韩国地势使然。

    若韩国臣事了秦国,而攻打楚国,我们秦王必定十分的高兴。这样有秦国在背后撑腰,韩国围攻楚国,就能占有楚国的土地,这样就把本来属于韩国的祸患,消无声息的转嫁给了楚国,并且还能取悦于秦王,没有什么计策能比这更有利可图了。

    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在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计面前,韩王是没有足够的魄力,去支撑的。

    听了张仪的分析,韩王竟然欣然接受了。还振振有词地说:有幸得到了客卿的赐教,请把韩国作为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修筑行宫,在春秋季节进献祭祀的礼品,自称为东面的藩国,并将宜阳献给秦王。

    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韩王听信了张仪的主张,间接地丧失了对国家主权的掌控。在为取得国家的独立的过程中,在苏秦苦口婆心唤起的那一丁点的国家独立的小火苗,很快就被张仪的恫吓,浇息了!

    参考文献:《战国策•韩策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仪的主张,使韩王丧失了掌控国家主权,也是秦王所乐意看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hg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