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雾满拦江兄笔下的王阳明是请下神坛,还原为俗人的王守仁~奸诈狡猾,出尔反尔,神话自己,瞎话连篇。
大俗大雅大智,贪图名利,热衷讲学,妻妾成群。属民间草根之写作风格,使王更像一个“人”。
王觉仁笔下的王阳明是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圣人:经历坎坷,遍涉“五溺”,终成圣果。为民请命,生死不顾,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守仁和觉仁应是本家吧,是本家当然要美化了,属五毛写法。
博集天卷把两位章法迥异的作者写的书,分1.2册放一起出版,想想也有蛮趣的,可能也是想让读者自己去咂磨品味吧~把王的A,B面都展现出来,也许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趋完整真实的王阳明。
其实峰子认为各有各的好,雾兄的写法丝毫也不损伤王的形象和心学,就如奥朗德的绯闻,克林顿的拉链门一样,有时更增添了些情趣,性情和趣味性,可读性,使人物形象更丰盈真实。
此套书也暗合了王的心学:知行合一是硬币的两面:好好色,恶恶臭。
王的成功与其家族家庭几代的文化熏陶密不可分。
王认为每个人本性自足,皆可成为尧舜。
这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开脑洞和震憾力。
他不是个书呆子,而是活学活用,懂得顺势而为。
他当时之所以敢大胆提出上述观念,其实从根源上是符合当时的皇家意识和思想的~统治阶层当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如尧舜般谦让有德有为,安心当好臣民。
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难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贤之士,也可称为圣人。学问做官治家著书均没误。
其实成功的人是一通百通,因智慧是相通的,万物皆一理~把人做好,把事做漂亮。
他们是先修成再度人,类似佛教的小乘修法。
读经典好书,交往行业高人,多向他们学习,多看他们的著作,这样会节省我们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少走许多弯路。
且顶尖人士之间是相通的,你找对交对一位高人贵人,就可触类旁通。
(二)
王,宁为狂者,不为乡愿!
他破除了“二元对立、分别执着”,理性兼顾直觉。不刻意去分别和执着于:人事物景情,把心打磨成明镜~来则照之,是啥就是啥,去则无物,依明!
也许这就是王能悟道并乐活的不二法门吧。
王曾问:未生我前谁是谁我?既生我后我是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只能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并找到。
剥去所有的身份标签后你是谁?
他认为:让自己成为星星,才能照亮自己点亮别人。
自己内心通透就不怕黑暗,就没有恐慌和虚幻。
内心的光明可以让你懂得如何自处,让你看得更远。
峰子观点:其实寻找自己生命的“神”就是发现“真我”/“本有”的过程,每个人走的路不同,对“神”的称谓也不同。
其实“神”一直在我们的生命本体中(本性自足),是不假外求的。
读书与感悟万物就是寻找“神”,与“神”对话的过程。
找到了,你就成了发光体,有了光,黑暗就消退了,心中的黑洞就被照亮了。修行的过程中,你的“神性”就出来了,你就周身光芒四射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佛、菩萨、上帝、神仙的样子。
(三)
文字、地图、指南针都是“标月之指”“渡河之筏”,并不是物品、思想、目的本身,它们只是我们了解上述这些的工具和介质。
但往往真正的原汁原味是无法靠它们能精确完整地体悟到的,有些是只可意会体悟不可言传文载的,需以静默来悟来品来从本身自性中找,要直下承当。
孔圣人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释氏35顿悟成佛,耶稣30上帝儿子,穆德40安拉使者,阳明37龙场悟道。
其四人的共同点:离群索居,静观自我,素食苦修,静坐冥想,最终在形销骨立,心神衰竭,形容枯槁之际,证得大果悟道成圣:身心通透,宇宙宏阔,无一挂碍。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若要成圣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经得起饥饿,抛弃名利家庭,推翻以前种种,忘记肉身,直面生死,勤观内心,自我对话,听懂天启。
(四)
朋友:为何古人条件那么差,还能写出那么伟大的作品,供后人研究?如:“道德经”“周易”“传习录”等。
峰答:也许那时的他们读书少,拘束限制就少,可以任思想任意驰骋想像。诱惑少,干扰少,心能静下来,良知本性被蒙蔽遮掩住的少,故更能接近和拥抱大自然,天人合一,更易体会和感知到万物的运行规律及灵气。
其实,那些书中许多东西都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怎么解释怎么套都行。不同行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解释版本。也许都不是作者的蓝本和本意。
人性恒古难变,宇宙运行规律,能量守恒物质转化……等等都是很难改变的。
但我始终坚信:人类社会是向前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一代会更比一代强,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社会会越来越开明,人类会越来越文明,科技会越来越发达,人性会越来越美好,生活会学来学便利轻松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