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李聃不是一个人。这点需要申明,按照杨照书中罗列的各种观点以及前人研究。李聃应该和孔子属于同一个时代,而老子以及《老子》(《道德经》)应该在战国中后期,两者由于后人的混淆,现在都误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百度百科不是真实百科,需要注意。
为何老子属于战国时代?书中有一个观点是其行文风格。老子和《论语》、《庄子》等的对答式、辩论式风格有很大区别,相反,其和后代的《荀子》、《韩非子》却有很大类同。书中都是警世格言式的论断,“道可道,非常道”,听我的,准没错,有异议,请关书。
杨照对《老子》书中所讲之事,归纳为三点:
第一:有一个先于一切的道,管辖统领所有的事物,而道之所以能如此管辖统领,因为它本身无法被归纳、被掌握。
第二:要理解道,必须用后退的方式,尤其是去除分别的后退。
第三:如何按照道更正确而有效地处世。
但凡读过《老子》,第一个感觉就是,看上去都懂,又都不明白。老子的行文反反复复,而且既是又非,说非又是,一头雾水。大概也正是这样的文章,才能有这么多人对他作出各种解释,因为你怎么解释都对。越是简单的,就越是复杂。光是全文前四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已经让人为之一震:说的什么?好玄乎,好有道理,又不知道哪里有道理。
如果说孔孟之道被后世流传是因为他们的圣人之道,仁政之道,那老庄的流行就是因为其避世的态度。能被后人记住的,往往是事物的极端。因为老子看穿人世万物,所以要教人识“道”,无和有本为一体,蝇营狗苟原为同一物,“无私无争反而得利”。
在当时诸国战乱的年代,产生这样的论述并不奇怪,有人主张虎狼之道,有人主张仁主之道,有人主张重农之道,当然会有人产生无为之道。战乱对一切的摧毁,其实是对建立新的一切的契机。无所破则无所立。它的主张,在当时的阶段能给一部分人带来对现世的逃避,有一定的安慰,足以。可惜的是,无论过了多少朝代,我们在争吵的,说鼓吹的,似乎还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那些经典,你想入世,找孔孟、找墨子,你想避世,找老子、庄子。好像道理都被古人说完了,我们只能附和,悲哀莫过于此。
杨照认为《老子》中对于现在,还是有很多消极意义,认为其“有太多太明显反智、反文化的主张”。当然不管是《老子》,还是其他上古书籍,都有很多不合时宜的观点,要是都能照搬照用,那就是预言书了。品鉴完这些,是不是就应该有合时宜的观点,理所当然,可惜,并没有产生新《道德经》,至少现在没有看到其在后世有被流传的可能性,不知当年,老子成书时,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