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12737/f87cc3b25e67f95a.gif)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藏族民歌
一,未曾了解的神山与朝圣
观看《冈仁波齐》之前从未曾听过这样一座山,许是读书尚浅也未在哪本书籍里看过这几个字眼。这部电影我看了两次,第一次只是被封面几个藏族大字所吸引,剧情并没有过细的观察。就算只是这样粗略一瞥,我还是被这群朝圣的人震撼到了,亦惊讶于与城市里的人不同,这些藏民愿意花费一年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不顾劳累和伤病,磕着等身长头,只为心中的朝圣梦,只为去拉萨和冈仁波齐以求自我救赎和众生幸福。
看完之后,去网上搜查发现了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就我而言,并不能准确的说这些观点孰对孰错。人所处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也没有一种思想观点是无懈可击的。我却希望人们能够看到《冈仁波齐》所传达的积极的方面。作为一部高度纪实的文艺片,没有过于浓重的渲染,能够以如此纪实的手法表现出来,已经足够令人心生敬畏了。
再去了解关冈仁波齐和朝圣的资料,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众多人对信仰的执着,是那些整日奔波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人无法理解的。存在即有理由,即使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嘲讽,但是无法否认,有时候信仰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冈仁波齐峰:全球唯一一座不允许攀登的山峰
冈底斯藏语称冈仁波齐,意义是雪山之宝。冈仁波齐峰,山顶海拔高度6656米,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是冈底斯山的第二高峰,被多个宗教奉为神山。藏传佛教,西藏原生的笨教和印度教把它当作世界的中心。据传,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净一生的罪孽。每年都有大量的来自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的香客不远万里前来神山朝圣,更有信徒为了来此转山变卖所有家产,看到神山神湖后更是喜极而泣,甚至会认为哪怕葬身于此也是幸运的事情。冈仁波齐峰一直是朝圣者何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还没有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
朝圣,心灵的洗涤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去一个人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许多宗教认为特定的地方有灵性重要性。朝圣一般为磕长头,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前伸直。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在许多藏族人民看来转山转湖,念经朝拜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如同我们看电影和散步一样。
二,一帧一幕都是平和的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2737/910d462940036e57.png)
第一幕从远空拉入,灰蒙蒙的天空透出微微的光亮,巍然耸立的山峰渐渐显出它的轮廓。藏族人民陆续起床,生起柴火做早饭,出去放牛砍柴。这是最朴实的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写照。在贫瘠的山上,牛群游荡在零零星星的树丛之间,杨培老人在山上随便堆成的土灶烧着水对另一位老人说“想在没有去世之前,去拉萨朝圣。一辈子跟着牛屁股后面哪儿也没有去过。”他的侄子为了满足他的心愿决定过年后便准备去朝圣,消息传开后,有更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加入朝圣的队伍。
一个没有走出大山的耄耋老人,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个因嗜酒而家徒四壁的屠夫,一个自幼残疾的少年,一个九岁的孩子,还有一个因车祸一蹶不振的父亲。他们有的人是为了救赎,有的人是为了圆梦,更多的是为了众生幸福。朝圣一行共十一个人,准备好鞋子,衣物和磕头用具,在某个清晨在各位乡亲们的注视下,踏上了用身体丈量大地的朝圣之旅。
杨培走在最前面,一边轻轻地转着经纶和佛珠,一边念经,其他的人跟随在后面磕长头。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下,耸峻的山脉延绵不绝,山顶还有未融化的积雪。蜿蜒的公路空旷寂寥,很久才有一辆车驶过,更多的时候只有木板撞击和划在柏油马路上的声音久久回响。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裹着厚厚的棉袄,皮肤黝黑,样子邋遢,前前后后地磕着长头,也没有过多的话语交流。在这寂静的山脉间人类显得尤其渺小,却透着一种异常平和的力量。到了晚上选择一块空地扎好帐篷,所有人围着烧得很旺的火炉,讲述着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念经,夜深时带着一身的疲惫裹在被子里睡去。
国道3436公里,国道3570公里,3773公里,4504公里……,每一座路碑都见证着这次平凡的壮举。两千五百公里的距离,一年的时间。日复一日,这群朝圣者带着一颗谦卑和虔诚的心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不管前面的是水坑,是石头频落的峭壁,也不管风霜雪雨有多大多狂就算是车子被撞坏只能拖着走,没有钱只能打工赚钱这些都无法阻止他们前行的脚步。路途中有很多的意外和困难,即便如此他们最终还是到达了布达拉宫,朝圣到了冈波仁齐神山。电影最后一幕:白茫茫的雪山微微透出黑色的山脊,雪色映的天空发白,在一片纯净的白中,远远的有几个微弱的身影一起一落,脚步声和木板撞击声余声悠长。电影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一片黑暗中有个声音说“我们念经吧”在其他人念经的声音后电影结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2737/7458f7ac69e22b61.jpg)
不敢妄自揣测电影结局的意味,但是这种留白的手法却引发更多的思考。朝圣者经历了新生儿的诞生和杨培老人的离世,一生一死又何尝不是人生常态,这种生死对比直击我们的内心。空旷寂寥的山脉俯视着渺小的人类,在整个世界里我们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究竟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什么?信仰又是什么?
《冈仁波齐》全片每一帧每一幕都很唯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西藏雪山,清澈的天空和大气磅礴的景观,亦渲染了与城市不同的宁静氛围。影片没有掺入制作者对于朝圣的主观思想,只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记录朝圣的历程。没有大起大落,只是用极其平淡的事情发展循序的方式,将朝圣者的日常点滴,心绪变化娓娓道来。电影多采用远镜头,突显整个环境和人的对比,没有过多的人物特写,甚至看到最后可能也分不清谁是谁,正是这种模糊的方法却令人更加关注朝圣本身。有观者说影片太过乏味,丝毫没有起伏。纪录片式的手法本身不存在太多故意制造突发事件的情况,我觉得平淡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观影者一日的奔波劳累后能够在朝圣者慢慢的一起一伏的动作,雄伟清寂的雪山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安宁,也许电影还从另一个方面传递着人生本就平淡的思想。
三:请别否定信仰的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2737/d2e32a0e5637a581.gif)
影片确实引起了很多人对信仰的关注,其中不乏很多批评的声音。有观者认为与其花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些无意义的朝圣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改善贫困的境况。认为他们愚昧,没文化,思想匮乏。也有博士发文说《当你感慨磕长头的虔诚灵魂时,可曾想过他们身下的公路是谁修的》。云云评论引导了人们的观影感,将这些思想带入影片会造成一定的曲解。
我认为这些观点颇具片面性,电影中其实也有所展现。杨培老人放了一辈子的牛,藏族人民家中晚上还是会停电,时常备着蜡烛。他们本来就很贫穷,这一年的时间并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起色。哪怕是不去朝圣也不过是喂牛砍柴,吃着粗茶淡饭,因为大多数的他们根本没有改变基础环境的能力,也没有太多的机会走出大山。而一年的朝圣可能带来的却是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重塑,让他们接受生活中的苦难,接受平凡的自己。另外,将朝圣和公路是谁修的这种观点联系在一起未免也太牵强了。朝圣者不仅在公路上跪拜也在泥巴路上跪拜。而且公路不管朝圣这种行为是否存在都应该修建,因为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这些朝圣者并没有任何过激的思想,也很感激国家为他们修建公路,同样十分友好。朝圣只是他们追求内心宁静和救赎的一种方式,不知道为何要将其与国家基础建设联系起来。
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所说,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思想是不尽相同的,批评也好,赞扬也好,都是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别人的观点,所以就算有人不相信信仰的存在,也不应该指着朝圣者的鼻子骂他们愚昧。
就我所见,影片所呈现的思想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值得我们辨清。扎扎说她磕头磕得头疼,旁边的人问她头疼还能不能磕头。她妈妈说让她磕,磕头长见识。单纯的磕头怎么长见识?长见识最重要的是学知识,可见还是存在一些比较保守和封建的思想。除此之外,朝圣队伍中有一位孕妇,不顾自身安全和其他人一样每天磕长头,怀孕的人首先应该看重的是生命,而不是一味的逞强。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影片带来的积极意义。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培老人在晚上讲了一个喇嘛和猎人的故事,并且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心,“我们这次来磕头,如果你磕出了包就证明你用心去磕头了,而且要心存善念”说完这些话后的第二天,有一位朝圣者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等一只蚂蚁从她的面前走过。他们也确实心存善念,帮助其他的朝圣者,对撞他们车的人也没有过多追究。其实他们能够日复一日,不怕风吹雨打,没有丝毫怨言,一直为了心中的圣地坚持着,就已经很令人感动了。在朝圣的途中,杨培老人于神山的脚下离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屠夫为了洗刷罪孽,戒掉了酒,其他人的思想也变得更加乐观向上,这也许就是他们在朝圣中所收获的力量,使他们以后生活更加坚强和勇敢。
我们国家不是一个宗教普遍盛行的国家,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体会宗教和信仰究竟是什么。所以从什么都不太懂的角度去批评他们的行为我不能理解,我虽也不甚了解但是从一个普通的人角度,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否认信仰的力量,在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信仰也会帮助我们获得心灵上的安宁。
“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并不是唯一的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是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