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电脑前整理终极主题营各个勋章的名单,手机不停地亮了又暗,暗了又亮。终于尘埃落定,读书营的最后一个主题营,最后一次紧张兴奋不舍的情绪揉捏在一起,关掉那个表格窗口,转身去找女儿。
“小包,你天天发这个东西,弄这个东西,他们发不发你工资呀?”婆婆靠在沙发上刷着手机像是很随意的一问。“没有呀。”我笑着回答。“没有你还那么认真干什么?当初……”婆婆借这个话题口子,说了很多,大多就是孩子爸爸压力很大,一个人需要养三个人,我又不上进不赚钱,带孩子也不专心之类的。
我没有马上反驳婆婆,只是翻开了2018年这本书,拉开它的时间轴,我想读书营一年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克服恐惧的声音,再也不怕见光死
对声音的不自信陪伴了我20多年,从家人的否定,到老师同学的不喜欢,我一直害怕在公共场合展现出自己的声音。
在17年的下半年,我加入了一个猫群的衍生群,在小群里开始试着发声,直到时间转到今年2月,大晶说,小鬼你需要破冰,你负责2号那次迎新晚会吧。就是大晶的这一句话,我开始尝试迎新,从写文案到主持,从招募节目到现场互动,从复盘总结到培训下一个活动统筹。虽然我主持的时候声音是抖的,手是抖的,甚至还汗湿了头发,但是自从那次迎新之后,我开始不再讨厌自己的声音。
我克服的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恐惧,更是克服了在公众场合不敢说不敢表达的恐惧。就在今天我去女儿的幼儿园,当了半天的助教,和孩子们互动,和老师交流,我不再是躲在身体里面,不再躲在屏幕后面。
因为现在的我并不害怕声音,也不害怕光。
步子慢点没关系,只要能走到
5次主题营的喜报,每一张都记录着他们的勇敢,每一张都是他们希望变得更好的凭证,所以就这样我做了全连主题营的喜报一次又一次。他们的头像存在电脑里,也存在了我的脑海里。
是量变一定会质变吗?一万个小时定律它是真理吗?其实他们都是有条件的,如果只单单用同样的模板,做同样的动作,那和套版软件的区别应该就是我的速度更慢。于是从第一个主题营结束后,开始自己设计一些海报。一点点学技巧,一点点学磨图片,后来我发现我做的海报只有一个字:丑。
某天我在写摄影分享时的一句话,突然点醒了我,“模仿是学习最初的模样” 。搜集经典案例,从网站的优秀模板学习,从书上学,从杂志报纸,从朋友圈学。《写给大家的设计书》看了3遍之后,好像能说一说一幅好的设计图的具体理由来,再也不只是看了顺眼。分享一次又一次的海报设计之后,知道那些刷屏的海报,除了好看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参与4次主题营的勋章设计之后,我再也不是任务按到我头上,我再来做。以前追求完美,总怕海报一发出就改改改不断,现在明白改也许是设计者的本职工作,只要更完美的作品,改又何妨。
做了1500张海报以后我开始明白,路走得慢一点没有关系,只要是对的,终究能走到。我的设计路径是从设计助手开始一步一步变成设计组长成为连队设计官成为社群付费设计师成为在线网站原创模板提供者。
改了7版的文案,依旧可以更好
2月份第一次写碎碎念,我憋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写了100多字,自以为写得不错了,结果整整改7稿,勉强发布。现在回头看看那个碎碎念,真的有一种,叹气声都能绕梁三日的感觉。
时间转到8月份的时候光是碎碎念我就写了近万字,到了10月开始可以打磨老铁们投稿的碎碎念。
从那以后我知道,文案不仅仅是看的,更是读的,不仅仅是读的更是改的。语句通不通顺,用词准不准确,排版好不好看只是基本的要求,更多的时候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可以清楚明白我说了什么吗?读者可以从我的文案里得到一些什么吗?读者会因为这个文案而行动而改变吗?
再一次写文案的时候,告诉自己真的,它可以更好。
读的书,践行才能成为自己的
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事就是去图书馆抱一大堆书回来,然后慢慢啃。工作以后好像一年都读不到3本书,现在我又找到了去图书馆碰一大堆书回来的那种感受。每个月除了给女儿借20本绘本还会有自己阅读的书。
无论是纸质书还是音频书,每周总要读上一点,心里才会舒服。碰到感触大的书,还会写点感悟。印象较深的一本叫做《轻断食》的书,是一位读书营的老铁推荐的。我按照书中提供的方法践行了两个月,体重减轻了8斤。这让我明白,并不是书中的道理是假的,而是你真的做了,真的坚持了吗?
同样的我给女儿看绘本,今年定的目标是100本,一开始我只是想给女儿多听一点故事。每天1个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只坚持了半年,女儿已经养成了睡前一定要看书的习惯。她甚至可以做到自己独立看绘本一个小时。同样的这些绘本也滋养了我,当幼儿园老师说需要画一本绘本时,我可以用一下下午,完成绘制填色和装订。
读万卷书,光读是不行的,践行才行。
读书营的一年,我打开了读书、文案、设计、践行的任意门,这是就对没有工资还乐于其中的最好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