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走进书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进书店看书似乎成为了一种很怀旧的事情了,或者换种说法,能有时间在书店静心花上一段时光,都觉得奢侈。
书店不同于图书馆,图书馆的人气来源还包括那些自习读书的人,借书回家的人。
去公司结算完寒假兼职的工资,又经过了那家书店。好像自从初中起,几乎没有光临过这家书店。八九年就这么晃过去了.
这家在我们城市里算得上规模大的书店,两层楼。然而我走进去的时候,如果不是抬头看见一楼隐约的灯光还亮着,差点以为“关门”了。在一楼逛了一圈,顺手在热书榜买了一本书,虽然平时有看书的时候更多的是用KIndle,或者ipad,手机阅读,但还是喜欢纸质的书,翻起来舒服,但我买书一般都在淘宝、当当、亚马逊之类的网购,毕竟懒得出去,鼠标点一点送货到家门。
买完书习惯性地上了二楼,那个全都是童年“课外书”时代的地方,让我吃惊的是,上面几乎一盏灯都没开,除了自然光。也许是听见有脚步声,我在黑暗中看见一个算是年轻的男人向我走来。
“您好,我帮你开灯吧,这里太暗了”
“过来看书吗?看什么书呢?”
“外国文学有兴趣吗,东野圭吾,村上春树?”
“你工作了吗?还是在读书,公务员的书看吗,趁着年轻,一定要抓住机会,有些东西错过就没了”
“……”
一连串的问题和热情的话语,换在平时,我会觉得有点不舒适,但是在这个偌大空寂的书店里,却让我莫名有一种不忍心拒绝聊天的感觉。也许,这里的书店管理员真的是很久没有跟客人说过话了吧。
黑暗里孤独的书本们他把店里的灯开了,我看见一个长相斯文的男人,微笑着。
再细细看了一遍书店,整洁的地板,整齐的书架,崭新的书,只是不少书面上有些许落尘,大概是许久没人触碰了吧。
我说,“小时候经常来呢,现在,好不一样了,安静成这样的书店,我还是第一次见。”
他无奈地笑了:“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吧,现在互联网时代这么发达,谁还会来逛书店呢。”
“那你一个人在这里不无聊吗”
“嗯,有时候会,白天就靠着自然光,看看书,一呆也是大半天,偶尔有人来就关顾一下”
他说每次有客人上来,他都会很开心,当然经常是常客,但还是会很开心。以前经常看书,现在也看,但是更多的是科技类实用类的书了,为了符合时代的需求,多看些实用类的。他还问我,“皓首穷经”这个成语听过吗,问我觉得是褒义还是贬义,在这个时代里,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的人又有多少呢?
大概是看我还比较好聊天,他开始更加喋喋不休地讲起来,从历史讲到地理,从经济讲到中美关系。我走到哪里,翻哪一本书,他都会大概讲一下这类书的相关点。好在我原本也无静心看书之意,便也跟他聊了些,毕竟这个常年寂寞的职业,也许他真的需要有人倾听他的观点哪怕我不发言不表态。
离开的时候,他对我说了声,“谢谢你,希望你下次还能来过来看看书。”
坐在回家的公车上,忍不住把刚才的对话又回忆了一遍,心中却掠过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那声谢谢,曾几时起,成为了对来书店关顾者的感恩和礼貌?
最后那句谢谢,我想是感谢我愿意陪他聊聊天,也许真的很久,没有什么新客人过来了。是出于感恩,是礼貌,也是无奈。我跟他聊天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在这里看书,有两个顾客,匆匆来又匆匆走,他说这两个是老客户了,偶尔会过来看看。
喧嚣浮躁的年代,书店已经成为了一种艰难的存在。我所在的城市,现在仅存的大书店也不过屈指可数的四五家,更多的书店是只卖学生参考书,考试专用书,或者变成书吧奶茶吧这种带有消遣休闲的附属品。互联网购书时代兴起之时,实体书店还会推出热榜书畅销书,符合大众口味的“励志学,成功学,鸡汤文、实用生活技巧类等书籍”,但现在这些书在实体书店销量也很一般了。书店,俨然成为一种孤独的存在。
干净的环境
我从一个喜欢买书看书的孩子,到不买书,也很少看书的成年人。
记忆里,这个书店算得上是我童年时候很热闹的一个地方。放假约上三五个小伙伴在这里看看书,那时候,什么《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稍微晚一点来,书可能被别的小朋友拿光了,位置也没有了。在书店买书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喜欢的书,看不完的书,要么第二天过来继续看,要么买回家看。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接连不断的作业让我几乎没看过什么课外书,自己该学的课程都没学好,更有极少的时间可以看书。偶尔寒暑假去书店,也是在那里看看,那时候变成了,只看书,不买书。
上了大学之后,其实有更多的时间,但大概是专业和语文没太大关系,自然读的书少,显然这构不成理由,但是各种所谓的“忙碌”好像占据了我生活的绝大部分,忙着看剧,忙着约朋友唱歌,逛街,忙着兼职,忙着部门聚会……如果说有“看书”,也不过是公众号等等,“方便速食文”成为了我最容易消化的精神粮食,至于成本成本的书,我浮躁的内心根本让我静不下心。在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大多没怎么看。于是,我成为了那类不买书,也很少看书的人。偶尔想写写文字,却发现提笔间腹中再无墨水可用,只能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写写身边的事,内心的独白。
以前看的书都是著作或者历史政治,现在没什么心思看了。
书店管理员跟我说,以前历史类政治类的书还会看,现在觉得不同了,看了讲出来写出来的万一带有不一样的色彩争议就大了,反正现在时代也不断变,还不如看些实用的,或者一些新闻就足够了。
他的话让我想起前几天“八千湘女上天山”事件,因为一个关于“女兵是否被骗到新疆后强制配婚” 的问题,引起了热议。在时代翻滚的热潮中,也许真的有些人担忧了,万一无意的卷入,发表个人观点却遭到抨击,实在有违最初想表达言语的意愿。
寂寞的工作,我只能努力讨好每一位客人
聊天的时候,他说现在也没有办法,我只能讨好客人,对客人态度好,希望留住他们,下次还可以光临书店,不管最后买不买书。他还跟我说老师大抵也是这种职业吧,现在好多老师,讨好学生,希望师生关系和谐愉快。我又忍不住想到公众号那篇推文,《一个大学老师的寂寞自白》,是一个老师对师生关系尴尬局面的感慨。
寂寞的职业,究竟是时代演化的必然趋势,还是创新改变的开始?
寂寞的职业,有太多的困扰和担忧,也有太多无法改变的事实。回到写这篇文的初衷,其实忙碌过后,偶尔停下脚步,去书店逛一逛,感觉也挺好的。书店虽然没有了儿时的人气度,却也多了几分书店本该有的寂静安宁,只是这份寂静,也多了一分特殊的寂寞。
去过广州、惠州、深圳一些办的较好的书店,绝大多书店都和商业综合体结合在一起,一是扩充人气,而是增加不一样的感受,还有很多大型书店会配套咖啡厅,餐厅,花园院子等等,通过改变设施和环境,增添时尚元素,来吸引更多的顾客,效果还是蛮不错的。更有一些书店有特别好的创意,像24小时不打烊书店,和旅馆结合在一起的胶囊书店,等等,总之,实体书店通过各种创新,还是有可能焕发一种独特的魅力,书店管理员,也不会是一个寂寞无奈的职业。
广州方所书店及其咖啡厅深圳西西弗书店
那句“谢谢”的后半句是:“希望你下次还能过来看看。”下次,又会是什么时候呢?我也希望自己,下一次经过的时候,真的能停下来,静心看一看,翻一翻那带有油墨味的纸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