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早上7:50分,孩子们就已经按照原定计划,开始了昨天的古文古诗默写。古文的错误率,居然比古诗还要低得多。只是总有一些孩子图快写错字,或者把诗句写颠倒。于是,第一轮全部默写成功的同学只有18人,刚刚过班级的三分之一。
语文园地(七)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日积月累”的古诗,我们昨天就已经花时间简单讲过,而“交流平台”的内容又是对课文的总结,我们在前面教学的时候渗透得足够细致,这个部分讲起来也会是飞快的。于是,我把整节课的重点全部放在“词句段运用”上。
示例里,书上各出示了课文里一个片段,各自写出了动态美和静态美。班里有一部分作文底子比较弱的孩子,大可以这样直接模仿来写。为了照顾他们,我出示了一个只有静态描写的“放学后的校园”,让他们读一读,仿一仿。
还有至少一半的孩子,他们的作文能力实际上是远不止这个程度的。可是,为什么他们的作文里总是用不上合适的描写呢?因为,他们缺乏的不是鉴赏和一本一本的作文集,而应该是经常性的提醒和片段练习。于是,我就以“放学后的校园”为例子,引导他们去回忆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情境,像拍电影一样,一点一点地还原场景。
安静的校园是从什么声音以后热闹起来的?放学后,是所有学生都离校吗?离校的时候,不同年级的同学们走路的动静一样吗?每个班级打扫卫生的时间一样吗?送路队的老师都不说话吗?如果说,他们都说什么?教室里值日的同学,他们随着工作都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校园什么时候开始静下来的?你可以用哪些场景表达出这种“安静”?这样一个一个答案连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动静结合描写的过程。
“火车进站”这个场景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远,他们可能每年也坐不了几次火车,所以我们就简单带过。“群鸟飞过湖面”这个场景特别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去想“静-动-静”的过程,自己试着想象这种场景。然后,把这个片段练习作为今天的主题日记,给孩子们机会,把自己脑海中的美好转换成文字写下来。这样的片段练习耗时不会太多,但是写习惯了以后,遇到大作文,孩子们就不会发憷。
“足够好”和“不够好”
早上大课间的时候,孩子们在做课间操。童老师课间巡视,正好路过我们班,我就强行把她拉进来,让他帮忙看看,第二节可以怎么教才能让他们整齐划一?
看到专业人士来班级了,孩子们虽然已经做完了一遍,还是老老实实地站起来把第二节又跳了一遍,比第一次跳得要整齐的多,不过还是很凌乱。童老师倒是对孩子们连声夸赞:“足够好啦!”她说,一个楼层看下来,就数咱们班跳得最好。前排的羽轩、若晨和珺逸听见以后,似乎跳得更卖力了。
童老师宽慰我说,孩子们刚开始学,又是跟着视频学,短短几天能学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再说了,教室的空间就这么点儿大,孩子们活动不开,哪能做到这么整齐划一的呢?
早上刚听完“足够好”,中午就听到了另一位老师“不够好”的评价。下午放学,我放完路队回来,照例路过教室看看孩子们有没有认真打扫卫生。结果,周二值日的孩子们全部坐在座位前,认认真真写作业。
“这是在上自习吗?”我笑嗔孩子们。
“我们扫完啦!等着张老师来放路队呢!”
“真的?”我转述中午沈老师的话,“沈老师可是说了,每天我们的桌肚里总有垃圾,桌椅摆放总有几个是歪歪扭扭的,地上总有零零星星的纸屑,劳动工具也总有几个摆放得特别乱!”
孝文和若晨反应最敏捷,我话音刚落,他俩就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一个飞速蹿去摆桌子,一个开始搜索地上哪里有纸屑。星耀、家和、宇昕此时也行动了起来,来不及收拾自己的书包和桌上的文具,他们开始对班级的桌肚进行了大清理。
再过一会儿,我手机显示班级电脑已关闭,孩子们应该是已经离校了。果然,教室里空荡荡的,桌椅地面整整齐齐。
这么想起来,孩子们就在这样每天不同的“足够好”的表扬和“不够好”的批评改正中,度过了快五年的时光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