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一:月老发喜
李发喜猴瘦精干,嘴皮子薄,能说会道,人未至中年头发脱光了,人道是他聪明绝顶。他行动敏捷,却常拄着根拐杖,他说不是为了支撑身躯,而是因为长年行走乡村最怕狗咬,拐杖是充当“打狗棍”之用。他在乡村以做媒为主业,副业是兜售酒曲、花椒之类的小生意。副业是为主业服务的,名义上走村串户地卖酒曲、花椒,实际是在打探哪村哪家有哪些未婚男女,然后,从中撮合,牵线做媒,做成一桩婚事,便可赚取跑腿费200元,皮鞋一双,酒饭若干顿。一个月做媒能搞定三家,便每月收入有600多元,比公社干部的收入还要高。有时候,发喜说合的婚姻好事连在一起,喜宴席子吃不过来,常常在十字路口团团转,拐杖在地上敲得山响,不知道底去哪家好,像这种情况发喜还是采取就近原则,最后去了离自己家较近的喜事人家。
媒人只是在开始帮助男、女两家撮合期受推崇,两家成亲后就对媒人不再问津了。这就是乡下俗语说的“新人进了房,媒人丢过墙。”发喜也深谙此中道理,他看得淡,不在意这些,只在意做媒的报酬。发喜做媒很有一套,他懂得男女双方的期待值比现实生活要高得多,往往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后,有不如意者十有六、七,为了打消这类人的过高企望,拉他们回到现实,发喜有许多说词,比喻说:遇到癞头,就说人家只是头发稀了一点,遇到哑巴,就说人家心里像明镜,眼睛能说话。遇到瞎子,就说人家什么活都会,白天晚上都能干。遇到胖子,就说人家身体好,能经风雨。遇到矮子,就说人家做事灵巧,矮子矮,会生崽!将来会子孙满堂。遇到穷一点的后生,就说人家年青力壮有志气,将来一定会发家致富。遇到丑女子,就说长相好看不能当饭吃,人家嫁过来的嫁妆谁家都比不过。林林总总,百般情形,发喜总能扬长避短,隐小夸大,凭三寸不烂之舌,把男女双方说得心服口服,成就了无数姻缘好事。
发喜做媒还拜过师,师傅叫开寿爹,开寿爹做媒的本领在乡至今流传,开寿爹为深山里的单身汉说媒,到女方家游说:“男方家的生活条件是这样的:饭直接拿到手上吃,出门一脚平地,下雨的时候有48个瓷器天井,有三只洋船运盐。”女方家听说有这么好的条件,便满心答应了这门婚事。可是,女儿嫁过去后,却发现这家人很穷,一座破茅屋,下起雨来到处要用瓷碗接漏,每餐是红薯充饥,出门除了阶台是平的,四周都是山路。女方家忿然找开寿爹论理,开寿爹不紧不慢地说:“我说饭拿到手上吃,是不是你的红薯是拿在手上吃的?出门一脚平地,是不是出门口的阶台是平的?下雨48个瓷器天井,是不是下雨时有48个瓷碗也算瓷器天井呢?有三只洋船运盐,是不是他家有三只白鹅下蛋卖了买盐呢?我所说的半点不虚,只是你没有理解就答应了,与我何干?”女方家人听如此一说,便只怪自己没有听明白就草率嫁女,自认倒霉了。
当然,发喜虽师出于开寿爹,但没有干过诓骗男女双方的勾当,多年行走乡村,凭着良心在做媒,看到门当户对,双方条件基本差不多的情况,才为男女双方做媒,他事前要做足功课,所以他做媒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他常说,能做成三个媒,死后可为一方土地神,做成十个媒,死后可升天为月老。发喜在千禧年过世的,生前做媒至少成就过几百桩婚姻,不知发喜是否成为了天上的月老?
之十二:牛一样劳作的兔爷
在村子里没有一个人能像兔爷那样吃苦耐劳,他在抢收抢插季节,能没日没夜连续干上一个月,而且并不显得有多么的疲倦,哼着小曲,不紧不慢地在田地里劳作,好像有一副金钢不坏之身,烈日曝晒,风吹雨打,起早摸黑,水里泥里,蚊虫叮咬,这些对于兔爷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的事。
兔爷不爱说话,读书不多,但平日里爱哼唱读小学时学唱的歌曲,其中《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是他最爱唱的。兔爷长得也像兔子,尖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红眼睛是因长年累月劳作缺少休息导致眼球充血。但是,兔爷年轻时,长得也不差,只是家里贫穷了一点,娶个老婆白白胖胖的,就是不太会干农活。兔爷开始不太愿意,兔爷的父亲就劝说道:“你娶的这个女子虽然不会干活,看她身体结实像水蛇婆,将来准会生儿育女,能图上这点也就不错了,只是你日后多辛劳些罢了!”兔爷老实,听父亲的劝解,就结婚成家了。
正如兔爷父亲预言的那样,兔爷老婆一口气为他生了四个女儿,由于他家里三代单传,一心想生个儿子,为了躲避政府计划生育,他带着老婆在大山里帮人打短工,终于如愿生了个男孩,二年后,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家,家里空荡荡的,所有的东西都被乡政府计生专班的同志弄走了,充当计划外生育罚款。兔爷平时都是笑呵呵的,从不生气,可见到家时一片如洗的情景,身子气得像筛糠子样颤抖,卧倒在地上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最后,在众乡邻的轮番劝说下,才起来喝碗稀粥,渐渐地恢复起来。
兔爷五个孩子,都还年幼,点成一排就是中国移动信号标识。一家人六亩多责任田全靠兔爷一人打理,他老婆只能每天到田边地头给他送饭送茶。遇到农忙季节,田里稻谷要收割、收完又要耕田耙田,然后,扯秧插秧,一整套工序都要兔爷一人去干,兔爷只有夜以继日的连续作战,村子里人下半夜去赶水,看到田中间一团黑影弄出吱哩哇啦的水响,以为是鬼,拿手电一照,原来是兔爷在扯秧。
像牛一样繁重的劳作,兔爷毫无怨言,只是每天中午睡上个把钟头。把农忙过了,下雨天没事时,兔爷就在家里搓草绳,五个孩子都围在他身边嬉闹,他爱每一个孩子,从没打骂过孩子。孩子们围在身边是兔爷最开心的时刻,还教孩子们唱自己常唱的歌儿,大女儿9岁上小学三年级了,不太愿意跟老爸唱那老土的歌,其他四个孩子倒挺乐意的,欢乐的歌声在屋子里四散开来了,那无忧无虑、亲近融洽的气氛,还真让村子里人羡慕不已。
如今,兔爷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最小的男孩都去广东深圳打工了,四个女儿都混得不错,而且都很孝敬兔爷,兔爷再也不用没日没夜的劳作了,儿子们在乡村里建起了两屋漂亮小洋楼,兔爷老俩口住在里面,过着幸福的日子。只是还有点美中不足,兔爷的老婆老来多病,需要兔爷照顾,兔爷说了,照顾老婆这点事不算事,现在的日子比以前胜百倍千倍,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这辈子值了!
之十三:“互称胡师傅”的砖匠兄弟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定语言,其他地方的人听不懂,即便弄懂了,也可能觉得泛味,不以为然。正因为如此,更显得地方语言更有特色,更有韵味。地方语言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语境下,特定的人群说起来,才有特殊的韵味,这些语言来源于生活,经过提炼,加以传播,使本地人家喻户晓,成为地方歇后语,然后,人们把这些歇后语运用到适当的地方,生动形象,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一听就懂,令人回味无穷。
在药姑山下的杨部地区流传这样一句歇后语:“互称胡师傅”,这句歇后语的引申意思是人与人之要互称推崇、互相吹捧,以求得众人的尊重。非本地人听了这句话一定感到很突兀,如果我把产生这句歇后语的故事讲出来,或许你就能理解了。
河田村庄里,有兄弟二人,哥哥叫胡洛清,弟弟叫胡甫清,兄弟俩都是砖匠,也叫泥瓦匠。旧时的砖匠,做的都是农村的土坯房,技术含量不大,俗语说,砖匠没得巧,只把泥巴搞。意思是说做砖匠没有多大技巧,把泥巴糊好糊实就可以了。当然,胡氏弟兄的砖匠技艺还是不错的,两个都很精干,眼力劲好,也能吃苦耐劳,做出的活还让乡村里的人翘大拇指。只是,本地范围太小,建房的人也不多,难以满足胡氏兄弟需求。
一日,胡氏兄弟商量,哥哥洛清说:“我们光靠本地人建房,是吃不饱的,不如去隔壁湖南临湘找找事做,或许能打出一片天地。”弟弟甫清觉得哥哥说得有道理,欣然应允,答应愿意同哥哥一起去湖南临湘找事做。
兄弟俩收拾行装,步行至马颈时,哥哥又对弟弟说道:“过了马颈,就是湖南临湘了,从此时此刻起,你不要叫我哥哥,我也不叫你弟弟了,我们之间互称胡师傅。好不?”弟弟甫清迷惑不解,说“平时都叫惯了,为什么了改称呼呢?”哥洛清诡谲地一笑,说:“这个你不懂吧,临湘人都不认识我俩,如果我们互称胡师傅,人家就会觉得咱俩的手艺高,不是一般的水货砖匠,人家就会乐意请我们去做工。”弟弟甫清听了,觉得在理,便就答应了。
进入临湘地段后,兄弟二人彼此都是以胡师傅相称。果然,此法凑效,临湘人纷纷请胡氏兄弟去建房,在那里一年多没空歇过,赚了不少钱。
胡氏兄弟赚了钱回到村子里,好吃好喝的过日子,村子里的人羡慕得眼馋,知道弟弟甫清是个诚实的人,便问他在临湘赚钱的诀窍,甫清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人,村子的人觉得互称胡师傅这个办法好,就你传我,我传他,慢慢传开了,慢慢越传越广,整个杨部地区的人都晓得这个事了,于是乎,“互称胡师傅”这句话就自然而然地成本地知名的歇后语,应用在许多地方。
之十四:邋遢洒脱人刘汉甫
刘汉甫小时候,兄弟多,家里穷得叮当响,生了满头的癞子,没钱治,就成了个癞头,只有稀稀疏疏几根毛,人家背后称是“甫癞子”。本来先天不足,他还不修边幅,穿着破烂像叫花子,邋遢不堪,不受村子人待见。汉甫不在意这些,随心随性地过着日子。
别看汉甫的外表不像个样子,人可聪明得很,读了三年书,年年班上学习成绩第一,可是家里穷,读不起书,就回家帮生产队里放牛挣工分,空闲下河捉鱼,上山捕蛇,都是娴熟懂行的好手。他胆量大,伸手不见五指的乌漆黑夜里,一个人能去深山野外的池塘抓虾蟆,有人问他深更半夜怕不怕鬼,他自嘲地回道:“像我这个样子,鬼应该怕我。”
渐渐长大了些,割禾打谷、耕田整地、插秧施肥,各样农活都一把好手,他干活从容不迫,又快又好,而且不显得很累很疲。他爱琢磨农作物技术种植,公社还派他去海南学习过育秧育苗技术呢!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他率先开办个砖窑厂,赚了不少钱,当时乡政府干部每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他在银行的存款就有一千多元了。年纪轻轻就挣大钱了,村子里的人对他刮目相看了,好多人都要帮他介绍对象,甫癞子选中了上屋黎家的桂花,桂花长得高高大大,柳眉凤眼瓜子脸,能说会道薄嘴唇。刚开始,桂花不太愿意嫁给甫癞子,在媒人的鼓动和父母的劝说下,还是嫁过来了,新婚蜜月过后,桂花是真心爱上了甫癞子,整日形影不离,少不得他了。
甫癞子的母亲在村子里和一些老少婆娘们闲唠时说,结婚的头几个晚上,隔壁新房里好像没有动静,后来几个晚上听到两个人你咬我的耳朵,我咬你的耳朵,叽叽咯咯的折腾到下半夜,现在你们看到这对冤家好了吧?!新媳妇就怕她没有识到味,如果识到味了,就舍不得丢下了。
甫癞子和桂花结婚后,生育了两儿两女,显然,没少缴纳计划外超生款,甫癞子说钱不重要了人重要,钱花光了可以赚,有了人不愁没钱花。他没有学过木匠,自己能动手做家具,没学过砖匠,自己可以动手做房子。种田收成比别人的多,他赚钱的门路多,路子广,当然日子就要比别人过得滋润一些。甫癞子样样都好,就是爱打牌赌博这一条不好,让他老婆桂花伤透了心。甫癞子打牌十打九输,越打越输,越输越打,他的牌品很好,不管输了多少钱,都是一脸笑容,从不发脾气,从一摞钱输到一张不剩为止。因为他的牌风牌德口碑好,远近的牌友都喜欢和他一起玩牌。村地乡村有俗语说:娶亲要娶桂花女,打牌要找甫癞子。
甫癞子会赚钱,也会输钱,后来的日子就过得很一般了,用他的话来说,钱有花饭有吃牌有打,日子过得去就好了,只赚钱,不花钱,人活着就没有什么意思了。由于他一直秉承这洒脱的人生观,我行我素,桂花知道多劝无益,也只好放任自由,懒得去管甫癞子了。
邋遢洒脱的甫癞子百事都随心随性,可对子女的教育很在意,四个孩子都上了大学,现如今都毕业找到工作了,大女儿在广州一家合资企业当高管,很有钱,春节回家好烟好酒一箱箱的带给他,一摞摞崭新连号的钞票塞给他。
综观甫癞子一生的言行,觉得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修边幅,邋遢随性,小事装糊涂,大事有主见,淡钱财,重情义,自由自在,快意生活。
之十五:不同凡俗的三太婆
每个村子总有那么一位不同凡俗的老太婆,着装、言语、举止都有些与众不同,如有如鹤立鸡群,在村子里显得特别显眼。三太婆就是这样的女人。她名叫三缘,大概是三生有缘之意吧!是我叔太爷的第二任妻子,穿着得体,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一双顾盼有情的眼睛里还蓄满了威严、智慧和慈爱,三太婆拿眼扫人一下,好像高大的会变得矮小,生气的会生出笑脸来,萎靡的会振作起来,她气质如兰,说话柔中有刚,柔时可化人,刚时能镇人。
三太婆住我家隔壁,中间是个偏堂屋,堂屋上边有天井,从我家方格大木窗可以瞧见三太婆的家门,她交游很广,大多数时间都在外面走亲访友,每次回家,吱呀的开门声非常熟悉而亲切,小时候,我只要听到这声音,我准会高声喊道:“三太婆,三太婆,您回家啦!”三太婆在那边听了,迈过门槛的的脚又退回来,走到我家大木窗傍,说:“我的乖孙崽哟,你真乖啊,每次回家你总是这样亲亲的叫我。来,来,来,让老太太亲亲你!”这时我就会拿凳子垫脚,站在窗台前,从方格口中伸出小手不停地摇,冲着三太婆甜甜地笑,三太婆就会抓住我的小手在她的面部尽情地抚摸,尔后,她就从布袋里掏东西给我吃,有时是几颗糖,有时是几块饼干,还有时是枣呀、桃呀、梨呀的果子,每回都有吃的给我,碰上她的布袋没有带吃的东西,就会回家拿个生鸡蛋给我,说让我奶奶煮给我吃。
从大人们的口中零碎知道一些关于三太婆的身世,叔太爷的第一任妻子长相生猛,性格很强势,生有一子,后两人不睦,叔太爷相识了三太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人如胶似膝,难分难舍,叔太爷就休了原配,与三太婆结婚,婚后几十年,三太婆一直没有生育,但这并不影响夫妻感情,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三太婆很讲卫生,家里每个角落擦得锃亮,能照见人影。穿着也很讲究,农村妇女大多都是胡乱穿饰,有一件衣服遮体就行了,三太婆从不马虎,大热天都是长袖长裤的,身上还喷着香水,不像有的农村妇女,大热天光着膀子,两只下垂的奶子像干瘪的布袋挂在胸前,说着粗话,散发着汗臭味,让人恶心。
三太婆心灵手巧会持家,会烹调,寻常菜式能弄出五花八门的花样来,一样的萝卜白菜,味道就是不一样。三太婆会纺纱织布,她纺纱,节凑优美,款款有致,一晚能纺五斤棉,她织布,眼疾手快,穿梭如飞,她还能织出花纹来。她常常教侄辈媳妇们纺线织布,在她的影响下,村子里纺纱嗡嗡,织机吖吖,有一股浓浓的女织氛围。
三太婆待人热忱,以理服人,加上她的辈份高,村子里人无不敬重她,族中大小事务,都是由她裁处,她处事不偏不倚,公正合理,让人感觉服服帖帖。三太婆82岁高龄无疾而终,身后虽无亲生儿女,但葬事却风风光光的,因为村子里的人都感戴三太婆生前的为人,真心实意地为她最后送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