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史,优秀的诗人大多很早离世,小说家相对长寿。
诗歌需要性灵支撑。优秀的诗歌大都是单纯人物写出,比如王勃、李煜和纳兰性德等,充满幻想生气,每个词语都吹弹欲破,犹如夏夜的露珠,优雅直观充满真情地表现情绪和感受。随着年龄增长,物欲萌生,缪斯之曲也就很难奏响。
当然,个别诗人是一定年龄才成熟的,语言艺术日益完善,如杜甫、岑参等,诗歌是因为写实而被认可,因为特殊的情绪被认可。
诗人常让人感觉情深不寿。如李贺活了27岁,贾谊32岁,曹植40岁,李煜42岁,杜甫58岁,李白62岁。当然,也有特别长寿的,余光中90岁,真是少之又少。
世界对于诗人来说,总是过于严苛。
叔本华认为,在这个“铁制造的骰子已经扔出”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样的感觉意识,戴好盔甲以承受命运,拿起武器以防范他人。”
伏尔泰也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挺着剑前行才能取得成功,死去的时候手上仍然紧握着武器。”
但是,三岛由纪夫说:“人一旦钻进美里不出来,势必就会不知不觉地撞见这世间最黑暗的思路。”
单纯诗人会得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才华和精力一样流逝。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70年生于英国坎伯兰郡考克茅斯的一位律师家庭。1798年他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代新风。
从28岁到40岁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每当看见天上的彩虹》、《致云雀》等等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1813年担任了年俸500磅的郡税务官之后,诗才逐渐退化,越来越少可诵名篇。1835年后,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1843年,他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1850年与世长辞。
他是一个例子,同样的举不胜数。
有人说,作家就像是一个和魔鬼做交易的职业,他们在成就伟大作品的同时也将自己作为了代价。他们感性、敏感,能够捕捉到人最隐秘、最脆弱的灵魂,同样也容易悲伤,容易绝望,在享受这种天赋的同时,也承受了以本人不会承受的悲伤。
所以,很多创作者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如山岛由纪夫、太宰治等。
小说需更多社会经验。经历过生活磨砺和考验,才能逼真地临摹生活,给人切身体验,充满故事的人,才能够写出优秀小说。
“现实生活对于大众来说就是目的,但是对于精神卓越的人而言,那只是手段而已”。无论是毛姆、还是海明威,无论是纳博科夫、还是村上春树,都在颠沛流离中找寻生活积累。他们也主动接触不同的语言和生活环境,提升自己感性理性认知,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但是,最好的作品都出现在艺术寿命最好的那几年,物极必反,艺术的顶峰又通常都意味着下坡。比如余华、苏童、莫言。比如海明威精力强悍,一直写到死,没有力量后思前想后,干脆一枪结果自己。
鲁迅是战斗的一生,“死后我一个都不原谅。”他的战斗意志是成为民族魂关键。
人到晚年后,极易走向闲淡、俊逸,散文和随笔写的越来越好。王鼎钧和董桥先生,晚年作品渐入臻天化境。但晚年还有强悍有力的作品非常难,即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也无法完成其《卡尔玛佐夫兄弟》。
比较起来,小说家们没有诗人那样脆弱,虽然他们也写诗。莎士比亚活了52岁,泰戈尔活了80岁,托尔斯泰活了82岁,雨果和歌德活了83岁。
对于企图创造杰作的人来说,应像村上春树,规律生活,减少世俗打扰,持续用长跑等方式锻炼自己。
身体健全精神才能健全。强悍身体才能为强悍作品提供支撑,为世界提供更多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