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中国父亲

作者: 珊珊来迟 | 来源:发表于2016-06-24 16:08 被阅读609次

    每年父亲节那一天,社交网络上总是充满各种对父亲的祝福和感恩,营造出一片父慈子孝的和乐景象。

    好像我们从小到大和父亲真的是父子/女和睦情深意重其乐融融。

    但实际的亲子关系却并非如此,我们对父亲有很多的不满,不满他的严厉苛刻,不满他的大男子主义,不满他只顾着赚钱,不满他总是有空打麻将却没空陪我们,不满他对妈妈和我们的不关心,不满他总是喜欢干预我们的工作和婚姻……

    诚然,我们是爱父亲感谢父亲的,我们能顺利的长大离不开父亲的辛劳付出,可是我们心里渴望的父爱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1

    咪蒙有篇文章《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中说,中国爸爸都像是"隐形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扮演的是打酱油的角色,往往只给孩子看一下自己忙碌的背影,属于"在线隐身"那种,能好好陪爸爸的孩子太少了。(虽然咪蒙有时言论过于偏激浮夸,但三观还是蛮正的。)

    前几天看到一个综艺节目,一个8、9岁的小男孩要上台唱一首歌给爸爸,但当主持人问起他和爸爸的日常时,他说基本上看到爸爸的时候他都在玩手机,每次喊爸爸陪他玩爸爸也是一拖再拖。几次之后,他认为爸爸就是不想陪他玩吧。

    他能记得的跟爸爸的牵手只有两次,印象非常深刻。而再问他爸爸关于这两次牵手的情景时,爸爸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都没印象了。在孩子的心里,很多小事都是他们的大事,这些事能让他感应到父母对他的爱;反之,他就会觉得孤单不被爱,渴望被关注。这一次,小男孩想牵着爸爸的手唱筷子兄弟的《父亲》,只因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打动了他——"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见在孩子心中,有多么渴望爸爸的陪伴。

    我们默认的中国式父爱,就像朱自清的《背影》那种,欲言又止若即若离,跟父亲的交流模式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且一直以来受严重的男权主义的影响,大多数男人甚至女人都认同父亲的责任就是赚钱养家,此外的时间属于他们的自由支配,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这件事,排在玩手机、玩游戏、打麻将、应酬吃饭等很多"重要的事"后面。他们无一不认为养育孩子是妻子的责任。甚至有人觉得男人天天陪着孩子晒孩子的日常是种很娘没出息没面子的表现。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女人在产后回归社会进入工作,分担家庭经济压力,但男人却并没有回归家庭,一味重视自己的"社会化角色",以"养家"为由心安理得。家里的家务、孩子的养育仍然是妻子的事情。有些长辈甚至认为自己的儿子要帮妻子分担家务和带孩子是儿媳的失职。不得不说,中国社会对于男人在家庭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实过于宽容。

    但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却不容忽视。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男孩而言,因为缺乏与父亲的交流,平日里习惯了妈妈细腻的关心和细碎的安排,容易有恋母情节,也容易胆小娇气,不够有担当和责任心,不知道一个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甚至会产生性别混乱。女孩子则因为长期缺乏与父亲的交流而失去了了解男人的第一个机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与异性的交流,长大后甚至在婚恋问题上走极端。父爱的缺失,对人的一生可能有致命的影响。

    2

    对于爸爸,我更多的是敬畏。

    小时候,爸爸总是很严厉。在生活起居和教育上,他也通常是"隐身"的,他像所有旧社会的大男人一样,负责赚钱养家。

    妈妈送我上学,检查我的作业,陪我去学校报名,包揽我所有事无巨细的一切,而爸爸只出现在我考试考不好事情做不好的时候,常常是没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就一顿责备,罗列出一堆要求和目标要我去达到,于是见爸爸成了提心吊胆的事情。

    那时候我最怕爸爸的严肃,有时看到别人的爸爸跟孩子温和的互动心里就特别羡慕,好希望自己的爸爸也能如此和蔼可亲。

    长大后与朋友交流关于与父亲的相处时,才发现好几位朋友的父亲也是非常严厉,甚至有些蛮横无理。

    比如朋友A的爸爸脾气特别暴躁,有一天早上A被父母的说话声吵醒,抱怨了一句"吵死了",她爸爸就二话不说扇了她一巴掌。就是完全不知道爸爸的动怒点在哪,稍有不慎就会发火。特别是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干活是错走路是错说话是错,简直连呼吸都是错。

    另一个朋友B的爸爸虽然不至于如此不可理喻,但也是异常严厉,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就是做错事就要责骂,比如吩咐你做什么事,没听清楚或者没做好就直接开骂,"笨的要死"之类的词汇一直是高频率出现。其实B在我们同龄人中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都是很出色的,却一直得不到她爸爸的肯定。没有宽容和认同,导致她精神一直紧绷,家本来是让人放松的地方,而她只有离开家才觉得轻松多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表示,"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而父教中的"强权思维""暴力倾向"更是经常发生。有一些强势的父亲,可能到了孩子3、40岁仍会干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婚姻,不尊重孩子的意见,视孩子为自己的私人物品任意支配。

    太过严厉的教育其实很容易适得其反,孩子或许会听你的话,但这些对他来说只是出于畏惧才屈服,而不是因为尊敬因为正确而心甘情愿地服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物,长期严厉甚至暴力的亲子关系,会造成孩子对亲情的冷漠,对父母的仇视,他表面的顺从,只是出于不得已的敷衍,而不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对父母的孝顺。


    中国父亲的父教意识迫切需要觉醒,要摆脱大男子主义,以包容平等温和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发自内心理解认同孩子。

    当你改变粗暴的方式时,孩子也会卸下倔强的防备。

    4

    其实年龄越大,越体谅父亲的辛苦,看着白发渐渐爬上父亲的鬓角,看着不怒自威的他也开始变得慈眉善目,小时候的不满也渐渐消散。

    我们开始不再害怕跟父亲沟通,开始主动关心他日渐年迈的身体,开始过年过节赶回家与父母团聚,买很多老年人用品给他们用。开始理解以前那个年代的思想落后知识局限和生活压力,开始理解父母的不善教育,在内心与过去的他们和解。

    孩子的心是很柔软的,即使被父母打过骂过,一转身又会投向父母的怀抱,父母流露的爱与疼惜是孩子内心温暖的源泉。

    而对孩子而言,父亲是比母亲更有趣的玩伴,能带给他安全感,是孩子的智力催化剂,是孩子性别定位的指南针。父母关系融洽,家庭幸福感就会很充盈,孩子才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咪蒙的文中也说,当好一个父亲,是每个男人很重要的事业。对孩子的成长不要忽视和将就,要参与孩子兴趣、自信、审美、气质各方面的培养。

    所幸,如今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进步,父母或者终将成为父母的人们文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越来越重视与孩子的相处和教育,父亲们的父教意识也更容易苏醒,知识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更关键的是孩子的命运。

    孩子不要那种以"父爱如山"之名而实施的不陪伴或者暴力教育,那种爱太沉重太艰辛。孩子要的很简单,只要和风细雨式的爱和陪伴,能感受到父亲的温柔,也会崇拜父亲的伟岸。

    男人陪伴孩子时流露出"铁汉柔情"的那一面才是最帅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d09559dc650d:爱,懂得就好
      • 70558537d7a7:爸爸对我很好,从小到大从未对我动过手!
        珊珊来迟:@背靠背就好 嗯,父母也是在学习,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没人天生就会做父母,都是不断地摸索和成长
        70558537d7a7:@珊珊来迟 嗯嗯,小时候反倒是被妈妈打的多,自从初中以后,爸妈从来就不动手了,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吧
        珊珊来迟:@背靠背就好 你很幸福!:blush:
      • 甘小默:👍👍
      • 笑笑爱笑smile:经常给爸爸打电话,开聊就1小时,经常批评他
        珊珊来迟:@笑笑爱笑smile 要委婉地批评,委婉地指出他的错误,不能让他觉得没面子伤自尊:smile:
      • 拍电影:父爱如山,亦温暖亦沉重,不论怎样的父亲,是无法割舍血缘的亲情,是无法替代的信任与依靠。
        珊珊来迟:@拍电影 是的 血浓于水!

      本文标题:缺席的中国父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io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