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发生“土木之变”后一直炭炭可危,也先借助擒获英宗的威势,率兵直奔大明京师。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有一位英雄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毅果断挽救了明朝险象环生的处境。
这位流传千古的英雄就是于谦,他是钱塘人,字廷益。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
于谦年轻时仪表堂堂,英气勃发,传言他有不凡之相。由于相貌不凡和气度英俊,他得到了宣宗的青睐,宣德元年,于谦曾随宣宗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并奉旨指责朱高煦的种种不法行为,博得了宣宗的欢心。宣德五年,于谦被破格提拔,成为了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被破格提拔,完全是他有着卓越的能力。而他即使被皇帝宠信也毫不傲慢。在他管辖的地区,曾多次深入到百姓中,了解百姓疾苦,取得了卓著的政绩,创行了平出粜条例、义仓、平准仓、惠民药局等,深受百姓爱戴。
他除了才华出众外,品行也端正,令人敬佩。在当时贿赂成风的环境里,他能够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甚至还写诗自勉,以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
他的这种“清风两袖朝天去”的高洁品行,从古至今,都是让人仰慕的英伟。
发生土木之变时,于谦任兵部侍郎,并代兵部尚书管理兵部事务,留守京师,以应突变。
当前方传来英宗被俘的消息后,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到处笼罩着愁云惨雾。面对如此困境,孙太后出面任命英宗之弟朱祁钰监国,并召集群臣,希望能寻求解救朝廷的办法。可大臣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左顾右盼,毫无主意,更无人敢赴前线应战,甚至有人提出了荒唐的逃跑之策。
就在大家都慌作一团,没有任何可行之策时,于谦此时站出来,大声斥责想要逃跑的人,锉锵有力地提出抗击蒙古的建议。
孙太后、朱祁钰一看有人应战,便毫不犹豫地让于谦担任起保卫京师重地的责任。
于谦临危受命,气势凛然,眼前虽危机重重,但他仍然能够冷静分析当前的复杂形势,并采取果断的措施:
首先,他把握大权,从战略上打击对手,拥立新皇帝景帝,以绝了瓦刺军的痴心妄想,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由于当时英宗的长子才2岁,不能完成安国定邦的军机大事,于谦力排众议,主张朱祁钰登基称帝。此时的朱祁钰21岁,年富力强,又是英宗的弟弟,也有能力掌控混乱的局势。
也先俘获英宗,本以为可以借助英宗来要挟明朝廷,就算谈判不成也会在战争开始后让明军掣肘,可惜算盘落空。于谦心中一直认为,无论什么也比不上江山社稷,“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让他坚决反对讲和,认为必须一战,他的坚定主张和应对策略很好地维护了当时明朝的利益。
其次,他着手实务,加强京师的防卫,为打保卫战做准备。对于南迁的主张,他强烈反对,认为不能弃京师和九边于不顾。正是因为于谦在这方面的态度强硬,景帝保卫北京的决心也大大增强。当时京师兵力不足,而且皆为老弱病卒。针对这种情况,于谦招收勤王兵,加紧整顿内务,增强气势。就在瓦剌军即将攻破城门之际,于谦亲自督战,成功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就在此时,其他地方的勤王兵也纷纷赶到,也先见大势已去,只好撤兵,大明江山于危机中获得了重生。
也先见明朝上下团结一致,觉得没有再战的必要,越来越希望同明朝廷讲和。
景泰元年,双方讲和,英宗被送回,但景帝怕失去皇位,不肯迎接英宗。于谦表示国已有主,不可再易,让景帝放下心来,接英宗回朝,并将其安置在皇城的南宫之中加以软禁。
这场“北京保卫战”能够如此胜利,都是于谦用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果断勇敢的决心来捍卫的。他在所有群臣都束手无措时,临危不乱,他的聪明才智和机智敏锐可见一斑。可以说这场胜利,于谦是功不可没的功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