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爱的表达,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既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卢森堡
一:生活中的暴力语言
譬如:“就你事多,快点,我很忙”,“别给脸不要脸”、“要是换成我早就去跳楼了”、“我怎么遇到你这么一个东西...”“真受不了你了”、“再哭就不管你了”、“你太笨了,某孩子比你强很多”、“你笨的要死”、“滚”……
这些话语中,你是不是觉得日常里很容易听见,会不会觉得这些话最多就是一些不好听的话,谈不上暴力吧?我们认为,只有打人、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SO,我们很难认识到自身的暴力。
在生活中,这样隐蔽的言语暴力屡见不鲜: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相对于使用武力施加于身体的暴力,言语上的暴力有隐蔽性,经常让人难以辨别。“圣雄”甘地的祖父曾教他辨识隐蔽的暴力,也就是那些不造成肉体伤害,却会造成精神伤害的经历。
有意无意的言语暴力会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二: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卢森堡在书中说:“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非暴力沟通(NVCNonviolentCommunication),也被称作“爱的语言”,借用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非暴力沟通,如一剂良方,可以平复心中的隐秘伤痛,重新塑造我们对于冲突的积极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进而帮助我们建立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主导的和谐的生活。
我们难以避免来自周围的暴力言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非暴力沟通不受伤害,促成双方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爱的言语取代像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等暴力言语。
马歇尔指出,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烦死人了”“被你累死了”言下之意是,他们的快不快乐,累或不累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实际上是在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强迫孩子。如果通过指责批评提出主张,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者反击。比如,本来是想环境整洁,大人唠叨着一直念宝宝乱扔玩具,即使宝宝做了整理,但是一肚子委屈,心里冤枉的很,“我哪里会要累死你”。医院的那个小孩无端就被贴上小混蛋的标签,又是被拿别人家孩子做比较,又是被恐吓说从楼上扔下去,这心理阴影面积得有多大啊。
自责和指责他人其实都是错误的发泄式表达,而隐藏在背后的是未满足的真正的需要。同时,体察责备和指责背后的需要而不被责备指责中伤,我们需要一点点技巧,一点点智慧。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不被伤害,我们可以选择对别人的指责不愤怒,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情绪100%负责,这只需要一点观念的改变和小小的训练。
精华凝结于非暴力沟通模式:
我们要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我们要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三: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
留意观察。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作判断或评估。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内容一旦加入评价、判断或者辩解都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防御心理。
表达感受。可以用五个字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如“我感到愤怒”“我感到温暖”“我感到难过”,等等。感受与人的需要相关联,当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愉悦的感受,如高兴、激动、兴致盎然、内心平静等。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会有痛苦的感受,如烦心、伤心、害怕或者沮丧。感受没有对错,只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或抱怨他人。
理清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感受与需要连接起来表达,可以用“我感到难过,是因为我很在意……”如果我们借由感受识别并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就更容易找到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如果我们像关心自己的需要一样去关心别人的需要,人际沟通中就能有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提出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当请求被拒绝时,我们需要寻找其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抱怨、指责或是内疚。
“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方面是关切地倾听。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四:对身边的人解除暴力
解除暴力,只需要四个简洁的步骤:
1.观察所(看、听、回忆、想)到的具体行为,清楚表达,不带判断或者批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需要区分情感而非思想或主观判断);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者价值(而非偏好或者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你那样的感受;
4.请求清楚地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而不表达/解读为命令。
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母亲对孩子说:“小明,(观察)看到玩具四处散落,(感受)我不太高兴,(需要)因为我看重整洁。(请求)你是否愿意将玩具放入玩具柜呢?”这样这位母亲清楚地说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效果是双方皆大欢喜。
等到丈夫那么晚回家,且完全忘记了结婚纪念日,妻子说:”老公,今天是我们结婚纪念日,(观察)你这么晚才回家,(感受)我很失望,不高兴,(需要)因为我为今天的到来期待了许久,也准备了许多。(请求)你能否解释一下为何你这么晚才回家吗?”如此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且提出了请求,并没有直接指责丈夫的不对。而丈夫一定会感到抱歉,也会告诉妻子自己晚归的原因,也许是一个妻子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原因。
想对熊孩子,对老公/老婆发脾气?心里堵的慌?赶快试试非暴力沟通疏导一下,潜移默化把这个方法传递给周围的人,欢声笑语从此常伴君侧。
五:“应该”是最大的暴力语言
“错误是智慧的成长之路——没有错误,就没有个人的成长,没有进步。”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家长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妈伤透了心。”换句话说,父母不开心是由于孩子的行为造成的,而孩子看到父母的痛苦会感到内疚,为了不想让父母伤心不得不迎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去学习,而非出于自身的兴趣。如果我们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而达到我们所需求的,其实对方很不情愿,同时影响对方心灵成长。一旦人们谈论需要,而不是自指责自己和对方时,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满足双方需求。
“大多数人所谓的心理疾病,仅仅因为他们‘学会’了一种会使人产生强烈心理不适的思考和交流方式。”很多人无法直接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会用非常残暴的语言责怪自己。比如,“哎呀,我这个傻瓜,当初怎么……”心里暗自说“你真是个笨蛋,为何当初要那样做那样说……”还有一个最暴力的词语“应该”,“我不应该那样做,我应该更努力点……”之类的话,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暴!在自己放下错误的时候,残暴的责怪着自己,而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暴力”。
很多人花大量的时间在沮丧中,以至于失去发现其他的美好。“应该”这个词语,直接暗示着有好有坏,有应该和不应该的暴力游戏。如果你没做“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收到惩罚,如果你做了正确的事,就“应该”得到奖励。其实这会带来强烈的痛苦。
解决这类的痛苦,需要我们意识到“应该”等自我责备的想法存在。这类想法是对一个为满足需要的悲剧性表达。这意味着,你做的事,未满足你的一个需要,若能察觉到这个需要,就可能从中学习,因为你开始具体设想更好的满足自身需要而不过分责怪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