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为止,在学习上运用思维导图,差不多有六年时间,个人对使用效果的整体评价是:除了助于提升复习效率之外,其他诸如培养知识体系、促进工作记忆等方面的效果,只能用一般般来评价!究其原因,归纳下来,不过三点:
mp660313_1420627235367_4.jpeg
第一,以偏概全:思维导图仅仅是一个展示或记录思维的工具,并不是培养知识体系、促进工作记忆的系统方法论,而要培养知识体系、促进工作记忆,则需要系统的方法论。
第二,操作失误:思维导图常用方式是,打开思维导图软件,对着学习材料简化记录,而且常常以句子尤其是长句,记录关键学习内容,这显然是不符合记忆的关键词法则的。
第三,缺乏系统:学习能力和思维导图是两个层级的概念,学习能力是个系统,思维导图四个工具,以工具找系统,无异于骑驴找马,终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三个问题,既有认知原因,也有操作原因,但究竟谁是学习效率低的根本原因,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是个人很难验证的,这主要是缺乏对学习效率相关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认知局限原因;而通过实证的方式,倒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我探讨的办法,为此,以相对较为陌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教材第一章为例,首先进行第一次的自我对比试验:
第一章为人力资源规划,其中涉及的内容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和大学人力资源本科专业的教材,均有较大不同:知识点比较杂!为此,将第一章共计112页采取平均页码方式,即每天学习56页,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自我实验:
9038e189a6d3827d68d2f4fa2a634220.jpeg
第一天学习复盘:
一、执行结果:
(一)目标状态:当初设定的目标仅仅是学习这56页内容,并未对学习达到什么程度进行约束,而实际执行过程,勉强完成这个页数目标,并无其他新增或消失的目标;通过回忆提取知识点5个。
(二)过程还原:
1.信息面:
(1)行为:学习学习资料,制作并打印思维导图,复习思维导图,回忆思维导图。
(2)环境:在线办公导致大约2小时左右处理工作事宜,3次中断学习但重返学习。
2.思维:
(1)“共识”:这种方式具有在自考方式的成功经验,所以延续采用这种方式
(2)思维:制作思维导图之后,通过复习打印、简化,就能掌握住知识图纸。
3.情绪:
(1)关系:由于学习过程是一个人参与,所以并不会涉及到人际关系以及原因的思考。
(2)情绪:由于知识点太多,学习过程存在排斥心理;同时因中断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二、执行逻辑:
(一)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当初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从职业发展角度应该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还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升级自己的专业认知能力。
(二)当初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目标:根据这本资料的总体页数大致进行了核算,最主要是对比探讨如何提升学习效率的问题,通过同样背景、同样页数实验,便于对比分析。
三、执行基石:
(一)学习问题的原因:
1.学习路线图问题:目标与执行脱节+计划制定草率+学习过程单一“复制”+学习环境干扰因素+学习提取方式单一→记忆效果非常差。
2.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尤其是目标、计划环节,的确做得非常不够,甚至太过于简单,也包含由于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程度不够,导致学习计划行动虚设。
3.从学习资料到思维导图的“复制”,以及未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编码,导致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而且中间并未合理的劳逸结合。
4.个人能量管理问题:学习过程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统一,唯一的专注模式是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也是导致学习比较累的原因。
(二)存在基本假设前提:
1.学习→学会;学习→没学会:学习和学会之间关系,并没有弄明白,就做了潜在逻辑前提,尤其是学会,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理解状态→无法衡量学习结果→影响持续学习情绪。
2.学习→掌握;学习→未掌握:掌握是理解提升认知,还是练习提升能力,对掌握本身的认知比较模糊→无法衡量学习结果→影响持续学习情绪。
3.环境因素为佳考虑,认为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大,实际上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学习效率。
第二天学习复盘:
一、执行结果:
(一)目标状态: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对56页内容进行理解,执行现状是完成了50页,但是这50页基本完成了理解,与目标中的56页有6页的差距,但是学习的理解层面的效果增强,通过回忆断断续续提取了20个知识点。
(二)过程还原:
1.信息面:
(1)行为:学习学习资料,运用关键词理解,撰写关键词备注,未做思维导图,回忆提取知识点。
(2)环境:基于第一天试验环境的干扰因素,首先完成了在线办公的工作内容,布置相应的工作安排,然后在学习的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并无干扰因素。
2.思维:
(1)“共识”:改造共识,从经验和学习中提取了关键词、关联图学习方法共识。
(2)思维:理解所学内容→利用编码简化→增强短时记忆→铺垫导图基础。
3.情绪:
(1)关系:个人和学习资料的互动,采取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调节,缓和学习紧张。
(2)情绪:虽然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学习过程运用联想法联结,获取了一定的学习成就感。
二、执行逻辑:
(一)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第一天的学习效果不好,应该改进学习方式以便再次实验,以便于掌握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论,为后期学习提升铺垫基础。
(二)当初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目标:第一天学习效果不好,有种死记硬背的感觉,学习压力大且产生不良情绪,为了缓和和学习之前关系,增加理解这一目标。
三、执行基石:
(一)学习成绩的原因:
1.学习路线图问题:理解知识+提取关键词+适当联结知识+添加备注记录+及时提取复习。
2.考虑了干扰因素,并且通过调整,避免了干扰应诉对学习过程的打扰,一定的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及学习的情绪。
3.提取关键词助于构建知识点比较多时的小模型,然后利于通过小模型之间的联结,符合整体性学习的学习思路。
(二)学习问题的原因:
1.小模型→中模型→大模型:受限于学习资料空白较小的原因,并未及时完成中模型、大模型之间的联结,这不利于知识结构的建立,以及后续练习活动展开,及时做出较好。
2.单一的页码目标影响效果:页码决定了学习的时间,而不符合科学的学习时间的设定,从而导致了学习效果以进度为标准,而非以效果为标准。
3.自我学习能量管理问题:并不清楚多少学习内容,需要消耗多少学习精力,或者根据个人能力管理情况,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理解知识→认知能力;技能练习→执行能力。
(三)存在基本假设前提:
1.学得快→学得多:这个逻辑建立在对学得多的理解和标准界定不清晰,如果以:理解知识→认知能力、技能练习→执行能力为目标,则能控制学习进度及增强学习效果。
2.学了→会了:这同样存在对会的标准界定不清楚,导致了大量的学习浪费,也严重忽视学习的重要环节:模型→架构、练习→能力。
fab57f6f5ab7416d9013a7eb3cf5fe53.jpeg
归纳一下,两次对比自我实验的结果:
一、基于学习的目标“模型→架构、练习→能力”的学习,才能控制好学习的进度,以及快或者满的节奏,进度要服务于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要倾向于执行能力的提升,即练习,所以学习的过程“学习理解→练习准备→持续练习”这样的学习思维才是有效的学习模式。
二、制定计划要考虑可能影响因素,避免学习过程中由于干扰因素的出现,从而影响学习的进度和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工作中的学习以问题解决的练习模式为主,高效完成,才能保障下班时间无工作干扰的有效学习。
三、管理个人的学习能量,测量个人的学习速度、学习质量的边界点,有助于更好的分配学习时间,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同时,运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借助番茄法的原理安排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学习的目的是“模型→架构、练习→能力”,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学习的方式就要以关键词、内在化(多感官参与)、图表法(小模型→中模型→大模型→知识结构)、联想法、比喻法等,对学习内容理解基础上进行符合自身习惯的有效编码,然后通过笔记流、知识复盘、多情境检索练习,才能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还有一点,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切记,不要追求快,根据学习效果控制好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