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017 英文阅读
Excellent Sheep-Ch9-Spirit Guide

Excellent Sheep-Ch9-Spirit Guide

作者: f5cbc22a4a57 | 来源:发表于2017-11-15 22:04 被阅读5次

    Chapter 9 开始讨论大学教授的重要性,教授的职能变化,以及MOOC 等网课兴起的利弊分析(实际上,作者认为弊远大于利)。

    好老师の重要性

    教育(Education)一词,在拉丁语里,本意为 “激发(lead forth)”,因此,教师的工作本质当是激发并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

    “Educate” means “lead forth.” A teacher’s job is to lead forth the powers that lie asleep within her students.

    作者举例理想状态下,该如何有效练习思考与表达能力:

    Assume that you receive the proper instruction. You write a paper that makes an argument. Your teacher goes through it point by point, identifying errors in logic, faults in structure, problems with the way you handled evidence, opportunities you missed, and places where objections should have been anticipated. He also raises further questions, suggests additional lines of inquiry, and commends the ways in which you did things right. Then you do it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in class after class after class, slowly strengthening your skills.

    假设我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指导,然后尝试书写观点清晰的论文。老师会逐条逐点讨论逻辑上的含糊,结构上的错误,论证证据的不足,驳论的机会以及对反驳观点的成功预见等。老师还会进一步提出疑问,建议我们从新角度探究,并肯定我们已经掌握的方法。按照这个方式,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我们要一堂接一堂的上课,孜孜不倦地练习并逐渐练就有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这样尽心尽力,师生合作无间的 “练习-反馈” 过程,在如今连教育也越来越快餐化的现实里,该说是十分难得,“可遇而不可求” 的了。

    尤其是反思回中国现在的教育整体状况,依然是有大半的课堂时间用于抄写笔记,光听老师讲课,而不见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甚至有的老师还极度反感学生的提问,唯恐学生问出一些让为师的答不上来会因此而失了面子的问题。

    现实不?可笑不?可悲不?

    我想,我们近几年为何一直 “吹捧” 西方教育,其中最大的一点不就是是希望能够将学生从这种 “填鸭式教育” 里解放出来吗?

    我们很希望老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探究知识与课堂讨论,让学生逐渐熟悉思考与提问技能。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开放式的交流和共同思考模式,在彼此的交流中收获各自的意外惊喜和新想法。

    我们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那些害羞谦逊的学生发现内在的自信,让那些有机会出国的中国留学生不会再是课堂里那个永远沉默的有所想却不敢言的 “哑巴” 学生。

    正如哈佛教授 Harry R. Lewis 所言,真正的好导师(mentor)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勇于面对抉择,并为自己的最终决定负责任。而当学生受到外界干扰找不到真我,陷入他人的期望中时,好导师能给予适时且足够的支持来帮助学生找回自我。

    As Harry R. Lewis writes, “The most important job of the advisor, i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to face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decisions, and to support and to free them to make choices that are at odds with the expectations others have for them.”

    仔细阅读这段话,会发现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 “导师-学生” 关系,也同样的适用于 “父母-子女” 关系中。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kids invariably tell you about their favorite professors.

    本书作者发现,任何学生对自己最喜爱的教授皆源于两个方面的赞许。

    第一个是,“我的老师很博学”(she teaches about everything.)。这里的博学,体现在老师讲课时会旁征博引,不只限于对单个科目的理解,更不会是那种照本宣科的 “填鸭式” 授课。好的老师会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美好。

    第二个则是,“我最喜爱的老师改变了我的生活”(he changed my life.)。这里的改变源自于好的老师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把思想和体会,自我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感悟到更大更高的意义与目标。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求学求知的路上也都会有幸遇到这么一两位优秀的老师,或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态度,或改变了我们对于某个科目的偏好,甚或改变了我们一些人生道路的方向...…我很庆幸也很开心自己也曾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大学教授の怪圈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大学教授搞研究是一个再普遍不过的现象,甚至还觉得理所当然,若非有教授搞研究需要 “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ce)和 “课题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ce),那我们那些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哪来的机会可以 “带薪学习” 呢?

    然而,看过作者如此内行的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很多事情真的不能只看表面呀。

    Publish or perish. Their validation and advancement came from research, not teaching.

    教授圈子里有一种共识:要么发表(论文),要么出局。即只有学术研究取得进步才有更大收益,也更易被认可。

    作者举例,一位在一流大学工作的教授回忆,当年自己作为年轻的教授获得 “最佳教学奖” 时,在领奖现场,院长轻声细语地冲他说了一句:“不必担心,这个奖项是有作为的。” 之后那位教授领悟并总结出,申请终身教授一职,如果教学水平太差,肯定不利;但是如果太出色,会引起学校质疑你对学术研究的投入不够。因此,两者之间的 “最佳” 平衡点是:教学不必太出色。

    Being an awful teacher, the professor later concluded, can hurt you at tenure time, but being a really good one can generate suspicion. The sweet spot, he decided, is to be unremarkable.

    学术研究的价值高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过分关注研究必然会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教授的时间与精力也是有限的。

    故而,当前的普遍现状是,教授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射于同事、兼职课程研究助理(RA)的硕博士生,积极参加领域会议或职业性组织、向学术刊物投稿等,唯独不会给予本科生太多的关注。

    通常,本科生刚进入大学的基础学科都是大班授课,多由教学助理(硕博士生兼职 TA)、临时性教职员等协助甚至主导完成。教学过程也多是照本宣科式,缺少足够的互动与讨论。教授不重视,初入大学的学生也懵懂不以为然,倒也能相安无事,彼此融洽的 “混” 到期末,全体通过,皆大欢喜。

    只是可惜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入门级学科,却好比是建房子的地基,对未来的学科进一步学习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未来几年的学习态度。

    The unspoken premise among institutions — or at least, the unspoken rationalization— is that the best scholars make the best instructors. But there is little reason to believe as much, and a lot of reason to believe the opposite.

    因此,高校里便存在这样一种啼笑皆非、不言而喻的尴尬逻辑:越出色的学者就是越优秀的教师。然而事实是,严格的学术研究所必备的技能恰恰会削弱教学所需要的能力。

    好教授的授课语言当是通俗易懂,能变抽象为实际,变枯燥为生动,为学生所接受;但是学术界所使用的术语却不易为常人所理解。

    好教授善于把生活带进课堂,触类旁通;但是学术界分工细致,每个人专注的领域极其狭窄,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

    固然有人能做到兼而有之,但也仅限于少之又少的凤毛麟角。

    MOOC 网课 の 利弊

    作者在本书里,对近几年盛行的 MOOC 网络授课形式,更是持极不赞成之态度。

    作者认为 MOOC 的本质无非就是一种奢华的改良版的教科书而已,其提倡的学习行为与高等教育理应推崇的教学精神背道而驰:被动的学习、弱化的专注力、视频代替了阅读、教授俨然成为娱乐频道的主持人,滋生了教授明星化。

    Online instruction embodies an idea of knowledge that’s been shaped by the Web -- by Google, by Wikipedia -- a confusion of information with understanding.

    网络授课的背后是网络文化对我们的深度冲击,如谷歌或维基百科,轻易让人误以为信息就是知识。用 MOOC 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无异于把一名受家长冷落的孩子转交给一只智能机械猴子。

    作者认为,MOOC 的推广者,包括头脑不清的媒体(暂且不说它们是否具有教学背景或资质),打着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口号,声称网络公开课将改善全球教育的不公问题,可以让一位被遗忘于非洲某个角落的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其实,本书作者很想棒喝一声:这样的学生将如何获得高速宽带?

    事实上,网络公开课的学生根本就不是 MOOC 原本理想上要帮助的对象。Coursera 及其他类似机构也均为营利性组织,与他们合作的大学也期待回报。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把知名大学的网络课程销售给第二或第三梯队的大学,以此创收。

    确实,网课这几年在中国也是越来越流行,我们貌似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随波逐流跟着走,貌似也并不觉得这有多大事儿。不过在今天读完这几点分析后,我们还会这样认为吗?

    自 2016 的 “知识付费元年” 起,一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付费知识内容,或音频,或视频,或问答,或公开课,收费也是高低不平,但哪怕收费再高也都还有人买单,甚至还有种怪象:收费越高,门槛越高,说明授课的导师水平越高,那么付费学习的个体将收获更多,提升更高。

    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难道不是无形中,用自己的金钱与狂热塑造着本书作者所说的 “明星教授” 吗?诚然,有很多网课的教授水平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这个付费知识内容爆炸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多少慧眼能够分辨出好坏。

    在我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课与付费知识内容等这些都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对于已离开校园,身处社会大学里的我们,这些都无可否认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资源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能向一些真正有才能的老师学习。

    但除此之外,我们最要在意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盲目 “消费” 知识,要按需购买,学习,内化,最终要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我想,这才是对知识付费内容,对自己投入的金钱、时间与精力的最大尊重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Excellent Sheep-Ch9-Spirit Guid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fk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