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头堡的印象来自于母亲的讲述。因为那时我才一两岁。母亲在纺织厂工作。三班倒。看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祖母的肩上。父亲下放,不能常回来。母亲和祖母就轮番照顾着我和哥哥。小时懂点儿事儿了,也常听妈妈讲河头堡的故事。以至于河头堡这三个字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底。
由于各种原因,母亲把家安在了河头堡。租住的是农民的房子。非常的破败简陋。母亲就靠那点微薄的工资养活着一家老小。当时祖母的年龄也有六十八九了吧。每次说到河头堡母亲都不禁流下泪来。那真是一段艰苦的岁月。而我却记不起任何事。
我想河头堡之所以叫河头堡,是因为它在河边的缘故。的确,那里就离渭河不远。小时父母采用各种方式吓唬我,不要到河边去。因为父母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因此渭河也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而河头堡就是坐落在渭河边的一个小村落。像庞大中国的众多小乡村一样,它是那么的不起眼,名不见经传。而它却是我童年的一个真实的梦。
为了保证哥哥和我的健康。父亲有一次带回来满满一大箱奶粉。父亲无疑是传统中国人艰苦卓绝鞠躬尽瘁模范的一员。宁可苦自己,绝不苦孩子。说到父亲我想说,您老辛苦、坎坷、磨难了一辈子,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晚年在疾病的困扰下,悄然离世。您像春蚕一样,吐尽了丝;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成就了这个家,还有您为之奉献的事业。
对奶粉的记忆,那是几年以后的事。用勺子挖着吃,那大约是我和哥哥在那个年代的一份绝妙的享受。当然味精也偷吃了不少,撒的满地都是。水果糖也是那时的最爱。唇齿之间就这样在各种美味的诱惑下享受着各种奇奇怪怪和美妙的感觉。
在母亲的口中总能听到一些生活的片段:
房东孩子有一次用栓羊的铁链抽了我一链子,我当时差点喘不上气儿了。
妈妈每次去上班,我总跟在后边,妈呀,妈呀的叫。母亲每次聊到这里的时候都学得非常的形象和逼真。
有一次母亲去后院井里打水。半天不见回来,祖母对哥哥说:娃,去看看你妈。哥哥赶紧跑去看妈。妈在井边绞水,放井绳的时候,却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顺着井绳往下牵拽着自己,感觉自身摇摇欲坠。哥哥的到来,让母亲有力量从那个力量中挣脱出来。
事后母亲为此心虚了很长时间。不管是幻觉也好,还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也好,那次挣脱就是对不平命运的抗争,挣脱出来了,生活才能平稳不屈地向前迈进。
想象一下:一个当时长在破旧的民房里,喝着村民的羊奶,吃着苞谷珍珍和窝头,妈妈白天上班总要叫着跟着去的孩子,如今长成了一个彪形大汉,写着这篇文字,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时光的剪影-河头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