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节目以后,又推出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一下子将中国传统古物或通过重新修复,或通过人物故事,或通过史料调查等方式,赋予了新生。让他们走进了寻常人家的视野。
我记得刚考上大学那年,和朋友两个人去故宫游玩时,还只是把故宫作为北京打卡地标而不得不去,那时除了感觉北京和武汉一样热以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感慨之语。古物,古城在那里,如果没有人像电视节目那样,给你一个生动的故事展示,你无论无何不会对这些静态之物感兴趣的。人是感观,与认知的生物。
最近在书店看到祝勇老师新出的《故宫的古物之美》
《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旧橘色外加烫金书名,书底部的建筑一角和左上角的寒梅给人一种仰视楼角,寻觅往事之感。
《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打开封面,里面赫然印刷着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一部分,硬皮红底烫金书名,以及书里自带红丝可作为书签之用。光这些就会觉得此书哪怕不看,也是值得收藏的书目之一。再加上故宫大IP的诱惑,还是忍不住让此书带回家。
最早读祝勇老师的书,是他写的《西藏书》,当时就觉得老师的书需要极大的耐性去阅读。因为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拟人性描写和内心独白,让人觉得读起来太过主观。毕竟我在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希望能从中获得对西藏不管是景色还是风俗和故事的专心演绎。到后来却有点小失望。
《故宫的古物之美》承袭老师一惯作风,似作画者的自述,似历史解读者的自述,为我们揭开了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元代赵孟頫的画作另层意义。古画不再只是物,而是一个充满着作者灵性以及解读者心性的活物。但是老师的这种解读方式,又会让人有些混乱,到底哪些才是历史,哪些只是作者的解读呢。不过绘画作品似乎有所不同,正因为所读之人的不同,才会有千样的故事。这也正是本书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清明上河图》
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无论怎么看,都是描绘着宋朝的繁荣街景,在老师的解读里,它是宋朝光辉城市的遗像。在繁荣的背后,早已隐藏着某种凶险。张择端早就在画里作足了暗示——即将撞向桥侧的大船;在城门口与税官大声争吵的商人;乘轿者与骑马者即将迎面相撞;有人用车推着尸体等等。老师认为这些不安定的场景,被繁华的城市景象包裹起来,让人无法明了宋朝即将迎来结局。
《洛神赋图》
老师认为572.8厘米长的洛神赋图,是超级宽银幕,这副长卷,闲暇时将它放在书案上,解开绳带,一边用左手展放,用右手收卷,随着双手的展放与收卷,而成为一个移动的画幅,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缓缓移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用绘画而出的故事。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本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却因为他多次向李煜献策出师平定北方,都被李煜拒绝,而在朝廷上的栋梁之臣又被李煜杀光,他终于知道李煜只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而自己的洞察力与预见性只能使自己受到惩罚,于是他蓄养伎乐,宴饮歌舞,纤手香凝之中,求得灵魂的寂灭和死亡。
这幅是通过画中屏风,将故事分成,听琴,观舞,休闲,清吹和调笑,像一出五幕戏剧,环环相扣的展现了韩熙载腐败生活。老师从这幅画里看到是王朝更迭。
书中的每一幅,老师都从画作者的角度,历史小事,绘画的艺术等等方面进行了讲述。推荐指数:四星(与老师的西藏书相比,我更喜欢本书,虽然写作风格相近,有些地方读起来过于主观,但是它却给故宫的绘画作品增添新的诠释与解构。正如本书封底祝勇老师所说的:如今放在故宫博物院的那些有名的绘画,几乎每件都有着猜不透的身世。它们身上自带神秘咸。那是时光赋予绘画的附加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