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新星专栏布 梭 别 苑东篱谷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作者: 吉山比尔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06:16 被阅读0次

    苏轼如期到达了湖州,依照惯例,他向宋神宗写了一篇奏折,感谢宋神宗皇恩浩荡。随后,苏轼便巡防湖州这片土地,苏轼为官一处,心中想的仍是仓民百姓。天然豪爽的苏轼,走在巷陌街头;朝中一帮人等,却盯向了他的这篇奏折—《湖州谢上表》。

    世间之上,人类所创最为美好的便是语言文字,你在其中尽可享尽天下之精致;尘世之中,山河落日圆与海阔任鸟飞,唯有通过文字的描述,方才成就其雄壮与广阔,才能成为佳人脸上那颗不可缺少的美人痣,永远成为想念与惦记。

    但最美的语言,如果有人恶意的曲解,便有了自天上皇宫直坠入地狱九层的落差。最温柔的语言,如果有人刻意将其伪装成凶器,便有了伤你千万遍,纵然你千口亦是莫能辩解。而诗词的内含百千,诗词的梦幻古今,诗词的境界的难以捉摸,便成了一把双刃剑,心善之人的圣道之剑,心恶之人手中的黑刀子。

    而苏轼就是被自己的诗词所伤,是朝中小人把苏轼的诗词断章取义成黑刀子,狠狠的通向了那颗伟大、豁达、豪气而善良的心。

    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写道:“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取巧,刻意钻研的无能之辈。“生事”一词,在当时被保守派用来攻击变法派的习惯用语。

    这些用词与暗意,惹怒了当朝掌权的变法派,深深刺痛了本就因为无能而敏感的心思。受到这般嘲讽,他们再也容不下苏轼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不把苏轼处之,定是哽咽在喉,难受异常。

    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何正臣,其后紧随而来的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一张欲加之罪的黑网,悄悄的编制并向着苏轼罩扣下来。

    在何正臣、李定等人刻意曲解诬陷的证据下,宋神宗无奈之下,作出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负责审理。苏辙知道了消息,并在使者赶到湖州之前,将消息告知了苏轼。待官差赶到湖州之时,苏轼有条不紊的安排了身边所有事情,安慰一番家人情绪后,便被押送了京城。

    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七七四十九天的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甚是犯难,他爱惜苏轼的才气,面前又有诸多的证据。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引来朝野上下震动,正义之士朝堂之上,义正言辞说:当年宋太祖曾下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

    此刻,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新旧两派凡是有正义感之人,均出面倾力营救,就连王安石也站出来,提苏轼求情。在司马光、王安石等一众人的努力争取与运作下,在整个舆论压力和民众的请命下,宋神宗作出了放苏轼一条生路的命令,从轻发落,判苏轼去黄州任团练副使。

    这就是苏轼的最大的一次浩劫,因为苏轼被关押在御史台,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次的文字狱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此次获救正反两阵营的人,都为之奔走求情,便足以说明苏轼的性情善良。苏轼幸运,生在了宋朝,成了宋朝最灿然的星一颗;苏轼的不幸,亦是因为生在了宋朝,有了司马光、王安石光彩,便淹没苏轼在官宦场的闪耀。

    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苏轼的死里逃生,总是让大宋王朝保住其辉煌里面的色彩。不知道,没有了苏轼,宋朝会失去后世多少人对其的赞美与敬仰。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苏轼的死里逃生,定是上天的垂怜,不忍这个旷世英才过早的退居幕后,不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记不住大宋,更是读不懂宋词;毕竟,苏轼都没有想到他自己能活着出来。在狱中,他就写下了两首绝命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wf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