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统技击太极拳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作者: 太极拳习练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7:22 被阅读0次

    (原文)重心

    凡人有四肢躯干。头为首。其站立俯仰。亦各有姿势。姿势立。则生重心。重心稳固。所谓得机得势。重心失中。乃有颠倒之虞。即不得机。不得势也。拳术,功用之基础。则在重心之稳固与否。而重心又有固定与活动之分。固定者。是专主自己练习拳术之时。每一动作。一姿势。均须时时注意之。或转动。或进退皆然。重心与虚实本属一体。虚实能变换无常。重心则不然。虽能移动。因系全体之主宰。不能轻举妄动。使敌知吾虚实。又如作战然。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太极拳以劲为战术。虚实为战略。意气为指挥。听劲为间牒。重心为主帅。学者。应时时揣摸默识体会之。此为斯道全体大用也。重心活动之谓。系在彼我相较之间。虽在决斗之中。必须时时维持自己之重心。而攻击他人之重心。即坚守全军之司令。而不使主帅有所失利也。

    (介绍)不偏不倚,讲的就是重心,重心与虚实本是一体,自身虚实的转换与接地的虚实,均与重心相关,虚实要转换,重心也要随之转换,重心不随虚实转换,何来时时维持自己之重心?

    不丢不顶,即要以虚实迎之,而虚实在于心中一气之吞吐也。尚若虚实不在上下相随的吞吐,而是重心不与虚实相合,则重心与虚实分离,就不是周身一体了!

    (原文)双重

    (介绍)双重者。无虚实之谓也。双重之病。有单方,与双方及两手两足之分。经云。偏沈则随。双重则滞。又云,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用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双重之病。最难自悟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能融会贯通焉。脚踏车之所以能行动弯转自如者。均力学也。人坐於车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视之。身随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顾盼,以手辅助之。其轮盘置於车之中心。两足踏於脚磴之上。一踏一提。则轮齿绞练而带动前进矣。若使两足同时用力踏之。则车即行停止前进。此盖双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对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则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也。若我或彼。各顺其势,不以力抵抗。而顺对方来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进。然须不丢不顶。则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拟攻对方之侧面。使其倒地。若以两手直接推之。而对方气力强大。不可挫其锋。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之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形。则彼可侧斜而倒。因彼同时不能上下相顾。而失利也。此即吾发劲偏沉所致也。学者悟一而知十。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助也。

    (介绍)双重就是不分虚实。偏沈则随,即单重就可以利用虚实转换随对手之力运化,舍己从人。双重则滞,双重力在两足,虚实转换不灵,则发拙力。

    吴先生用蹬自行车来解释双重之病,绝妙之极也!双重力在两脚,无转换余地,则滞,不圆活。

     推手时出拙力,与对手对抗,则顶;不对抗,则丢,即不能虚实转换也。

    “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之势。”此即太极拳之无中生有,找敌之缝隙而攻击之。具体方法就是冽踩之劲。

    (原文)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是舍弃自己的主张。而依从他人动作。在太极拳中。为最难能之事。因两人在交手之。或在相持之中。而弃其权利。所谓舍己从人。不时。胜负之观念重。彼我决不相容。何况互相攻击仅作字面解释而矣。在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学者当於惟务养性。四字下功夫。经云。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静为性。阴阳为理。故性理为道之本源。养性之说。是学者应时时致力修养。潜心揣摩。心领神会。久之自能豁然贯通矣。又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後而市阶级神明。此乃循环之理。归宗之意。盖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练到精微。能造机造势。不愁无得机得势处。能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己从人。

    (介绍)舍己从人之法,在于把身体练通,使身体成为一个能量的导体,敌人攻击我之劲力均能够被我传簇,则才能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即阴阳转换达于敌人者也。不会对拉拔长,只凭大脑意识里想舍己从人,则只能挨打!

    (原文)鼓荡

    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呼之。吸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缓之。急之。此种混合之劲。乃是鼓荡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乃生鼓荡之劲。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云行水流。如鸷飞鱼跃。兔起鹘落。载沉载浮。忽隐忽现。

    大气鼓荡。风云莫测者也。太极推手。最後工夫有烂采花者。“又名采浪花”。全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使之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眩晕无主。顷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鼓荡之作用也。

    (介绍)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以上即为收身中定之势,到节节舒展,则真气鼓荡了。

    真气鼓荡时,能量运行于皮毛之下对拉拔长,收缩、扩张之力在皮毛之下传簇,接到对手劲力,就能够根据对手劲力的方向收缩与扩张,是为自身与对手之阴阳合一也,自身与对手合一,对手劲力就是我之劲力之延伸也,我之劲力能够与对手劲力合一,皆因收缩与扩张之力的对拉拔长也。此时心意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身体自己就会以对拉拔长之力理解与处理外力,身体就是一架技击机器。

    (原文)基础

    太极拳以拳架为体。以推手为用。在初学盘架时。基础最关重要。其姿势务求正确。而中正安舒。其动作必须缓和。而轻灵圆活。

    此系入门之径。学者循序而进。不致妄费功夫。而得其捷径也。中者。心气中和。神清气沉。其根在脚。即是立点。重心系於腰脊。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精神含敛於内。不表於外。乃能中定沉静矣。正者。姿势端正。每一姿势。务宜端正。而忌偏斜。然各种姿势。各不相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非尽中正。是以其发劲。及其用意之方向。而求其重心。盖重心为全体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於偏斜。而不适於车身之重心处。则车轮转动。进退失其效用矣。故拳架之姿势。务求正确。则重心平稳。要不自牵扯其重心。而辨别虚实也。

    安者。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乃无气滞之弊。而能气遍身躯矣。此由於姿势安稳。动作均匀。呼吸平和。神气镇静所致。

    (介绍)太极拳系回归本源之拳,绝不可强求,一切顺其自然,中、正、顺、和、合、松、沉、含。

    所有这些自然之像,皆为能够让身体体会、感觉到以心行气、能量传簇也。

    (原文)授受

    夫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为两种。曰刚,与柔,是也。刚性急而烈。上者为强。下者为暴。强者喜争。故其学拳时多务於刚。以其性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也。柔者性和而顺。上者心气中和而笃敬。故其学拳时。多务於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养也。暴者性燥而鲁莽。故其学拳时。专务於猛。而无精细之趣。柔之下者。性柔而弱。意志不强。少进取心。故其学拳时不求甚解。

    然武人贵志刚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为刚柔相济。如此乃能进德修业矣。上述性别。关乎学者之本性。应注意之。学者以性情之不同。而所得结果亦异。间尝窃观。学太极拳者。虽同一师承。而其拳之姿势。与理论之解释各异。因而遗下多少窦疑及误会。凡此盖亦教授者因其人之性情而授受之耳。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特表而出之。以解释群疑。而资参考焉。

    (介绍)写授受传徒之道,不介绍了。

    吴公藻先生拳论注重听劲、推手,可见其注重技击也。吴公藻先生也是着重论了双重之病,与杨澄浦先生一样,均是认识到双重之病也。

    六,孙禄堂太极拳论

    (原文)太极拳之名称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身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也,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介绍)元气即以心行气时使用的心力。“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此段话是孙禄堂先生第一次所说,其他拳论说元气存于中宫之内。可见前辈大师对于元气之理解各有想法,但是我们不必探讨元气、心力,我们只需习练出来就行了。

    太极为体,气为用。此又是孙禄堂先生与其他人的拳论不一样的地方,其他人说气为体,身为用。我们依然不必研究,只需习练出以心行气之一气就行。

    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即自身开放,开始接纳身外能量,即引进落空之势;合,即自身六合,周身一体,发出能量和力量。

    “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此句为孙禄堂先生借八卦掌之法论,大家可知内家三拳皆为同理也。圆研,虚实之道,阴阳转换之道,旋转之道也。

    阴阳转换存在于太极拳能量蓄发、以心行气、接敌交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此理符合太极的阴阳转换,所以拳名为太极拳。

    此段文字,在旁引博证为太极拳之一气讲理论根据。其实我们不必从理论上去找根据,能够习练出来就行了。

    另外在这里多说几句。经常有人问我孙氏太极拳是怎么融合形意拳、八卦掌的?这个问题我想具有普遍意义,就在这里回答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o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