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8分钟家庭幸福课心理婚姻育儿
和孩子斗争,只能以一方妥协收场吗?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孩子

和孩子斗争,只能以一方妥协收场吗?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孩子

作者: 球爸小新 | 来源:发表于2017-05-17 10:02 被阅读265次

之前一篇文章《孩子情绪得了感冒,父母要做“抗生素”,还是“白开水”让他自己好?》讲了父母有两种模式,

从自己感受出发的“抗生素父母” 和

从孩子感受出发的“白开水父母”。

今天我们要说,

为什么要做白开水父母?

做白开水式的父母为什么这么难?

如何跟孩子做到白开水式的沟通?


问题一、为什么要做白开水父母?

首先,出一个小问题:当你设计一款电灯泡的时候,你会怎么设计呢?

一般情况下,人们首先开始发挥创意:

灯泡可以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可以亮一点或者暗一点;

可以颜色变成绿色的;

可以……

但是当你如果你就这么发挥设计灯泡的创意,你是永远设计不出优秀的灯泡的,因为你仍然在针对灯泡本身发挥创意。

那么真正伟大的设计师怎么做呢?

无印良品的首席设计师原研哉曾经说过:我做的是光线的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

同样,作为父母,我们到底是让孩子获得幸福(感受)更重要?还是成功(行为)更重要?

在我看来,幸福的感受才是目的,而有成就,有价值,受人尊敬……都是获得幸福的方式。

我们要求孩子做了什么,那只是灯泡,而幸福的感受才是那道光。

“抗生素父母”在意孩子的行为,如何让孩子听话,不吵,不闹,乖乖吃饭,懂礼貌,考100分……成为“别人家的完美小孩”应该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白开水父母”在意孩子的感受,比如白开水父母也希望孩子学业有成,但他们想的是:

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当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或其它消极情绪时,我该怎么帮助孩子战胜这种情绪?

比如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小提琴考试没考好,如果式抗生素父母会有几种应对方式:

指责“这么简单,怎么都做不好”,

分析“我觉得其实你只是紧张了”,

安慰“没事的,下次我们一定能考过”,

建议“要不我们换个老师试试?”

这里的沟通模式,有些看起来还挺温和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指向“如何让女儿通过考试”,这个行为。

但事实情况,这个爸爸是位白开水父亲,他是这么说的:

“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的。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爸爸说的是,宝贝,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不知道故事结果如何,但球爸想,当年学钢琴的时候,父母也能这样跟我说话,那我应该能把学琴这件事儿,坚持很长时间吧。

所以,之所以要做白开水式的父母,就是因为人都是感受的动物。

经济学中有个“理性人假设

认为在经济行为中,人是绝对理性,在钱的问题上,绝对不会受什么感情因素的影响。

但实际上,即使华尔街股票精英的投资行为,也没办法避免情绪感受的影响。

前年,美国与古巴开始外交回暖后,美国股市一只代码为CUBA(古巴的缩写)的股票完全没有理由的猛涨。

去年,中东恐怖主义抬头的时候,一只代码为ISIS(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缩写)的股票,也是没有征兆的下跌,甚至导致这家企业被迫改名。

所以,感受是行为的动力,即使华尔街的股票精英也无法客服的规律,孩子同样不可能改变。

所以如何影响孩子的感受,才是父母变得有效能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白开水式的父母那么难做到呢?

那是因为,不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本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来就是反直觉的。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感受出发看问题:

比如想像一个场景,11月,气温已经只有5摄氏度了,街上人们已经开始穿上了轻薄款羽绒服,这时你看到你5岁的孩子,在小区的喷泉边玩水,身上的衣服很单薄,而且全湿了,还在流鼻涕,但他越玩越开心,还招呼你一起来玩。

这时候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以你自己的视角,一定是看到身上湿漉漉的衣服和鼻子上挂着的两条鼻涕虫,心想,“我得赶紧阻止他这种no zuo no die的行为”。

但以孩子的视角,你看到的是他开心的笑容,心想的是,他现在应该很开心吧,但天确实还挺冷的,我能不能既让他开心,又不要着凉呢?

以父母视角和孩子视角,你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最后一个问题:

那我们怎么用白开水的方式,来帮孩子走出“情绪感冒”呢?

心理学有一个ABC理论,讲的是,一件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举个例子,孩子因为爸妈没有给他买玩具而哭闹,

“哭闹”这个结果(C),不是由“家长没有给买玩具”这个激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孩子的某个信念(B)引起的。

我们假设这个信念是,“父母就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在10岁前的孩子是很普遍的信念,甚至有些成年人依然存在这样的信念)。

但你在这时候,你用自己的视角看,

哦,是因为没买玩具,孩子才会哭,所以他现在一定是用哭在要求我给他买玩具。

这时候你也有个信念,“我不能忍受孩子一直哭”,所以结果你妥协了,给孩子买了玩具。

而孩子结果是,他的信念没有改变,他依然认为,父母就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只是有时候我需要用哭的方式让他们看到我的要求,下次他会用同样的方式,让你满足他的要求。

但在大人看来,这个孩子被宠坏了。

另一种可能,父母的信念,“我不能宠坏孩子”,所以我坚决不能给他买玩具,孩子的结果可能是孩子一直哭,最后没有办法,孩子妥协了。

这时候孩子的信念可能改变,但绝不是你希望的,“我要懂事”,而是“原来我的父母并不爱我,否则他们为什么不满足我的要求呢?”

这两种方式,最后的结果都不是太好,都没有给孩子正向积极的影响。

那父母该怎么做呢?很简单

直接告诉孩子你们在信念上的差异

“我不能给你买玩具,爸妈也不一定能满足你所有要求,但这并不代表爸妈不爱你,爸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你看我们做些什么能让你不那么难过呢。”

你也可以讲一些不买的理由,但一定要是真实的,坚决不要骗孩子。

最后的结果,孩子可能还会有些难过,但他会慢慢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并且知道了,不是所有要求,父母都会满足,但他们还是爱我的,他们愿意陪着我。

这就是白开水式父母的处理方式。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关键点,

比如怎么发现孩子真正的信念,如果我对孩子的需求和信念理解错了怎么办?

如果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在冲突的时候,怎么即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推荐大家可以学习《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

或者关注球爸,我会经常关于父母效能训练(P.E.T.)的知识与心得,希望与父母们一同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孩子斗争,只能以一方妥协收场吗?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ar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