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古代史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有意思
西汉老将赵充国:五万消磨作四千,羌人镣尽汉人全

西汉老将赵充国:五万消磨作四千,羌人镣尽汉人全

作者: 猛牛跳动 | 来源:发表于2019-04-13 22:17 被阅读1次

西汉老将赵充国:五万消磨作四千,羌人镣尽汉人全!(跳动的历史第45期)

01

公元前63年,羌人叛乱。

汉宣帝想选一个将军去平叛。

这次平叛与以往不同,不仅要打败羌人,还要防止其与匈奴联合,所以,这一仗,不仅要打的赢,还要打的快,主帅的人员就显得至关重要。

汉宣帝思考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选人的好办法——让别人选,他派人去问了一个边境军事专家,叫赵充国,这位专家当即便给了回复,却让汉宣帝左右为难。

因为他的回复是:谁也不如我合适。

《资治通鉴》: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

让汉宣帝为难的原因很简单,赵充国之所以是专家,不是因为他是卫青、霍去病一样的绝世名将,而是因为资历真的太老。

资历有多老呢?

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有二了,在汉宣帝的爷爷在位时,他就跟着李广利打匈奴。

当时虽然没混出什么名堂,最高荣誉是受过一次汉武帝的亲自慰问,受慰问的原因比较奇特,是因为汉军战败突围的时候身上的伤最多。

这么一个老将,按照如今的人均寿命,少说也一百来岁了。

汉宣帝着实为难,就派人又问他:你估计该怎么打?应当派多少人?

赵充国很认真的回复说:百闻不如一见,行兵打仗之事难以遥测,我愿赶到金城,画出地图,制定方略,再上奏陛下。羌人不过是戎夷小种,逆天背叛,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将此事交给老臣来办,不必担忧。

汉宣帝还在犹豫,但是一听到“不必担忧”“很快灭亡”等关键词,立马笑了,年纪大是大点,只要打赢和速度就行。

于是赵充国披挂上阵,于开春四月率军前往金城,赶赴前线。

02

在参加此次平叛的士兵眼里,这位七十多的老将军,没有一点架子,不像是高高在上的将军,更像是导游。

首先,一路上,他不停的嘱咐大家要注意安全。

具体表现为行军时必须切换到战斗状态,不停的向远处派出侦察兵,以及亲自巡视帐篷营地确保防火防盗防偷袭。

其次,他特别关心大家的饮食,生怕谁水土不服跑肚拉稀,每天都用丰富的饮食让战士饱餐。

最后,他为了充分确保大家的休息时间,遇到羌军不停骚扰、多次挑战,都关门谢客、坚守不出。

士兵们自然对这位老将军是好评如潮,简直爱兵如子,无微不至。

但是,根据顾客定律,没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好评,如果有,那一定是刷的。

果然,第一次差评很快就来了。

这次差评严重影响了赵充国的信誉,因为这个差评来自汉宣帝,汉宣帝差评很简单,物流太慢,至今没收到望眼欲穿的包裹——捷报。

汉宣帝直接将酒泉太守辛五贤请求夏季立马发动总攻的奏折转给赵充国,让他提意见,催促的意思非常明显。

赵充国看后立马提笔第一次怼了皇帝:不行。

他的理由写的很充分,洋洋洒洒一篇论文,大体意思是现在打羌人,他们肯定会进入山林打游击,我军肯定伤亡惨重,匈奴还可能背后偷袭,不如先忍,派兵打打首恶——先零地区,杀鸡儆猴,等其他羌人自觉悔过。

03

汉宣帝看过赵充国的回复,后悔莫及,

他觉得这老头子不仅胆小,而且坏,简直坏的让人可怕。

当时汉宣帝征发的军队,都快赶上反叛羌人的总人口了,大军压境,哪怕是一只猴子率领,用拖延战术,几年下来也能取胜。

但是朝廷哪有那么多军费供你拖延。

很快,赵充国就接到了皇帝的回怼:

将军不念国家耗费巨大,只想拖延数年而取胜,哪位将军,不愿这样!现在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等率兵于七月进击,将军率兵同时出击,不得再有迟疑!

《资治通鉴》: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胜敌,将军谁不乐此者!今诏破羌将军武贤等将兵,以七月击羌;将军其引兵并进,勿复有疑!

04

汉宣帝的差评升级为恶评,发出后,感觉这位老将不管脸皮多厚,也该出战了。

想当年李陵也是一堆理由,收到汉武帝类似的诏令后,不也吓得奋力死战,因为抗命不仅是要杀头,还要灭族,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战死沙场光荣。

很快,赵充国的回复就到了,这次他回复的更多,汉宣帝看的很认真,看到最后差点把桌子掀了,他发现赵充国依然在怼他,而且正式抗命——冬天再打比较好。

真是活的不耐烦了。

虽然气的差点掀了桌子,但是汉宣帝没有把赵充国怎么样,一来是因为临阵撤将不好。

二来是因为赵充国的文笔实在太好,写的跟博士论文一个水平。

具体详见《上书谢罪因陈兵厉害》,堪称公文典范。

但是,文笔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汉宣帝被怼的颜面扫地,皇帝不要面子的?

汉宣帝回复,不总攻可以,但是等到冬天动兵不行,你不是说要打先零吗?

请立刻马上赶紧出兵。

05

这次赵充国终于出兵了,对先零发动了突袭。

羌人措手不及四散奔逃,被左右包抄,七十多岁的赵老将军一骑当先,深入敌阵左冲右突,士兵们贴身肉搏,狼烟蔽日,血流成河,最终将羌人全部剿灭。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实际情况是赵充国发动突袭,羌人措手不及四散奔逃,但是赵老将军慢慢腾腾的驱军跟在后面欣赏逃跑的背影,直到叛军主力全部逃进了山林。

赵充国的理由很充分,他安慰想要追击的士兵,穷寇莫追。

一仗下来,除了逃跑中掉进河里淹死的羌人,敌我双方几乎没有战斗减员。

参战的汉军都觉得,这场胜利不过瘾,回去都没法跟孩子吹牛:想当年,你爹我手起刀落,从街头砍到街尾,几百颗人头落地。

孩子一查史料,一共才死了几百人,都是你杀的啊?

唯独赵充国兴奋不已。

不久后,先零之外的羌人看到造反分子都被赶到山上当野人了,纷纷表示投降,罕羌近万人全体表示与叛乱分子划清界限。

赵充国更兴奋了,连忙将情况上报给汉宣帝。

汉宣帝勉强高兴了一下,投降是好事,但是战事已经拖到秋天了,山里的叛军主力还是没解决。

很快,汉宣帝的诏令送达前线。

不能再拖了,趁胜追击,冬季发动总攻。

很快,汉宣帝又收到了来自赵充国的回复,汉宣帝略微手抖的打开上奏竹简,闭眼三秒祷告这次千万别是回怼,睁眼一看,果然没让他失望,密密麻麻的工整小楷,都化成十个字:不妥,还需一年,我要种田。

奇了怪了,冬天总攻不是你提出的吗?

汉宣帝苦笑,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耐心,把竹简扔给公卿大臣,让他们商讨,这帮人,对赵充国前几次回怼奏折,骂的嘴皮子都起了老茧,这次正好借群臣之手把老头子除掉算了。

但是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群臣经过商议,竟然纷纷同意给赵充国一年的时间来屯田。

汉宣帝望着这群反水的大臣,愤怒了,质问为什么。

群臣纷纷扣头请罪,表示以前太傻太天真。

《资治通鉴》: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顿首服。

丞相魏相说:我对军事上的利害关系不了解,后将军赵充国曾多次筹划军事方略,他的意见通常都很正确,我担保他的计划一定行得通。

汉宣帝看着这群人,只好叹了口气,下诏同意赵充国在前线种田。

但是汉宣帝仍不甘心,同时下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中郎将赵率部出击。

既然主帅种田,就让其他人建功立业吧。

结果辛武贤斩首二千人;

赵斩首及招降二千余人;

许延寿比较牛,招降四千余人;

而种田的赵充国,一边种田,一边竟招降了五千余人。

06

至此,汉宣帝只好认输,同意了赵充国所有的回怼,下诏罢兵,只留下赵充国在当地负责屯田事务。

《资治通鉴》: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

半年后,赵充国上奏说:“羌人部众和军队本约五万人,前后被斩首共七千六百人,投降三万一千二百人,在黄河、湟水中淹死以及饿死的有五六千人,计算起来,剩下跟随其首领煎巩、黄羝一起逃亡的不过四千人。现已归降的羌人首领靡忘等自己保证可以擒获这些人,可以结束了。

汉宣帝批准所奏。赵充国整顿部队返回。

至此,和汉宣帝最初的夏日攻势、速战速决构想,整整多出了一年。

但是,汉军的伤亡极其小,由于后期的屯田策略,军费消耗也得到有效控制。

这些,都是赵充国用三次大怼,数次小怼换来的。

每次怼皇帝,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卬都恐惧到了极点,他实在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劝老爹不要忤逆上意,引来灭族之祸。

赵充国很愤怒:汝安得出此不忠之言也!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

跟着这样的老爹,心脏确实要足够强壮。

07

想当年,赵充国跟着李广利打匈奴,在汉兵阵亡了十分之六七的那场战役中,作为奋勇突围,受伤二十余处的勇猛战士,接受汉武帝慰问时,大概没有感到丝毫的荣耀,因为在他的脑海里,那些挥之不去同吃同睡却最终留在大漠里的战友,本来是可以不用死的。

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

《汉书》: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

他知道,那些所谓的战神,如卫青、霍去病,都是用一将功成万骨枯铸就的。

《资治通鉴》: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世间还有比这更好的胜利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汉老将赵充国:五万消磨作四千,羌人镣尽汉人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kd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