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闲云,手扶案;林荫层漫,自扶摇。曾思古人辗转天下,只为心中一志。心中甚是不解,却又不敢过分揣摩,以乱了先人神韵。思不同,意千番。
曾在半山,与友人相伴,岩壁参差,零落佛像。刹一细看,竟觉“封爻初作象,皮骨自成形”,真是应兮云月,用也雷霆。那细思如惊鸿,把思绪带的飘摇远去。若问习得几何,单凭喜爱,想必也不会错过分毫。始学,形式虽相近,但韵味终与它异,古色古香,引人入胜。
诗词横贯古今,文雅之物,备受推崇。游人乐于其律,雅人乐于其韵,诗人乐于其意。各种场合都有所使用的诗词与之对应,恰似应运而生,十分融洽。往往一句诗能给当局的人带来深刻感悟,这曾让多少纷纭,多少干戈迎刃而解。诗虽小,肚量却大。短短一句,韵味十足,仔细研读,便有身临其境之感,心也随之去了。所谓集大成,诗者,是也。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世间仅有这一种言语表达艺术,便是诗歌。随师张静,初习便得:“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这一佳句。诗源于情,张静老师将“情”在序言中以时境彰显的淋漓尽致。似《房兵曹胡马》,在张老师讲解中,一匹神清骨俊,驰骋万里的胡马,跃然纸上。将期望房兵曹为国建功立业、满怀雄心壮志的杜工部留于万千听众心中。“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一表一里,生动写实,意义深刻。
如此细致、生动,便易于吸引思考。从而引发乐趣,渐而深入,便能体会中化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学习于此,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久而久之,甚至会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感。在无形中影响一个人的谈吐与气质。故此课拜学后,受益匪浅,极大地激发了自己对发掘涵养的兴趣。
阅诗渐多之后,常有奇感。有很多诗人通篇不见华丽辞藻,读完却囫囵灌顶,宛若通悟。常自省,却总不见其妙。从师之见,这里面有品格修养暗处作用。大致可从作品主人公品格之优劣、作家修养之高下以及读者境界之深浅来探讨。从此言颇有“晨起出稼早,唯见绿盎出”之感。果然,古今中外,无论诗家亦是词客,所作名作中,必带神韵,以短叙长,才给与读者感官上的触动、情感上的感动、思想上的感发。故文字辞藻仅为外衣,内在尤为首要。
自古诸人访游,无非访山、访水、访天下。可很多人竟觉沉迷于诗词世界,甚觉更有韵味。可能其人愿游,游的是“黄竹坐拥千百簇,纤绿清拂暗自扬”洒脱,游的是“何当青衿次闻竹,伶仃洋尽寒塾中”的孤苦,游的是“若使春江出瀚海,我自漂零至君边”的无奈吧。
所学甚多,由在神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