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乙木的第59篇文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9144/e27f55e7f1bace08.jpg)
牟其中的一生跌宕起伏,三进三出监狱,累计加起来在监狱里面待了23年,最后一次被判了18年,资产全部清零,2016年出狱,现年79岁。
他300元起家,1989年,用500车皮商品交给俄方,换取了4架图—154飞机,单此一笔,牟其中就赚了1.6亿。
在牟其中的南德集团大厅,有这样一句: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振兴社会主义经济。
01
当牟其中赚到第1桶金的时候,他说,没想到赚钱这么容易。
那时候,国家为了扶持自己的冰箱产业,不准从外国进口冰箱,但是,国内的冰箱质量又特别差,所以冰箱市场的需求一直很旺盛。
1987年,牟其中通过研究文件发现,国家规定:容积360升以内的算作冰箱,360升以上的算冷冻机械,而冷冻机械是可以大量进口的。他抓住这个机会,从当时的韩国订购了一批361升的冰箱。
1987年人们称呼有钱人为万元户,这一笔,他赚了1500万。
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未曾消退,物资匮乏与信息不透明十分严重,邻国苏联也是如此,他们有很强的重工业基础,有过剩的工业产品,比如飞机,而我们有过剩的轻工业产品,比如暖水壶,罐头。这些信息与资源上的不对等,被牟其中及时的捕捉到了。
他通过大胆运作,签了一个双方协议,让苏联发飞机,国内发运生活物资,这笔交易同时进行,所以在牟其中在这笔交易里不需要他垫付多少资金。
这笔投资让牟其中赚了1.6个亿。只这一笔投资就足以让牟其中跻身当时最富有阶层。
牟其中投资的方式就是坐着软卧天南海北的转。从满洲里一直到昆明,在浏览祖国大好河山之余,他在物色着自己的商机。那个炸开喜马拉雅山把印度洋暖流引到青藏高原的想法,便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牟其中一直喜欢思考大问题,把喜马拉雅炸开一道口子就是一个典型。
牟认为这个方案会让中国的西北部成为鱼米稻香之村,一改西部贫瘠的面貌。这其实是一个很宏观的设想,它是一个商业计划,也是一个“扶贫计划”。
即使是现在,人们也觉得这有些天方夜谭,而对三十多年前的牟其中来说,他认为这是一个切实可做的事情。
虽然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做成(咋可能啊),但是这个想法却被后来和牟其中有过合作的冯小刚用在了电影《甲方乙方》里边,作为一个噱头,流传至今。
之后,他还宣称要制造芯片,联合满洲里政府开发满洲里,把它建设成一个北方香港,发射自己的卫星,甚至还想运作航母舰队。
他当时在陕西神木做过一个投资计划,想开发那里的煤炭,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这个立项最终没能实行。然后,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神木当地的人们的确因为煤的开发而改善了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牟其中的这些投资,除了大胆荒唐之外,剩下的一部分,其实是有远见的。然而,这个远见跟当时的社会制度吻合程度不够,甚至是冲突的。
02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9144/0e7fac71efdb0251.jpg)
牟其中是重庆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文化动荡。
他在1974年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意见领袖,褒贬时弊,规划国家的未来。关心社会实事,关心体制改革,活生生一个愤青的样子。
他第一次坐牢就是写了一篇与当时政治风向不同的文章,被拉进监狱,甚至有被枪毙的可能。最终得以释放,也是由于上级的一纸文件。
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政治的力量,也敏锐察觉到了改革的风向。借着改革东风,牟其中开始了自己的波澜壮阔的商业人生。
从年轻时代到出狱的今天,牟其中张口闭口都要谈到政治,谈国家,谈哲学。
他似乎有一种政治觉悟,或是一种使命感。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所做的所有的商业活动,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赚钱,他要去改变中国的现状,改变中国当时落后的局面。
牟其中一直住职工宿舍,吃职工食堂,吃穿从不讲究,那种对乌托邦理想的探索和实践,常人难以理解。这也许是他们那一代企业家的集体信仰吧。
具有强烈信仰的人,往往具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如果沉迷于践行这些信仰,同路人自然不会很多。牟其中的婚姻,两次失败,最终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
唯一一个陪他走过风雨的女人,是他的小姨子。二人岁数相差悬殊。这种跟随更多的是源于个人的崇拜,与情感没有多大的关系。
牟其中能够成功,首先源于那个时代信息和资源的不均布,其次,是因为他的胆识和拼劲。然而具备这两点,第一桶金也许是容易,但想持续的成功就很难。
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有很强的时效性,并不一直存在,如果抓住了便可鸡犬升天,实现阶层跨越(虽然,那个时代贫富差距不大)。
具备气魄的牟其中幸运的抓住了机会女神的橄榄枝。但是,在积累了初期财富之后,到了需要守住江山的关口,他似乎没有更多的办法了。
企业家冯仑当时在牟其中的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对牟的评价很多面。
在冯仑的眼里,牟其中是一个有政治信仰,江湖义气,民间智慧,一言堂,敢为人先的企业家。这也是经济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身上所共有的标签。
据传当年,牟其中在北京办公,要与南方的一个大老板谈判。两人就去会谈地点,到底是南方还是在北京一直纠缠不清,其中的江湖气息可见一斑。
第一代人往往容易成功,也更容易失败。他们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之前没有先行者,他们自己就是先行者,而他们的失败也源于此,没有模板供他们参考,他们走过的路才是后人能跟随的路。
所以,这一代人很雄伟也很悲哀。
他们的成功爆发出的光芒直刺人眼,他们的消失却如流星一般迅速。
03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19144/ca3281d85edff43c.jpeg)
牟其中50多岁的年纪依旧冲凉水澡。在监狱里的时候,订阅了很多时政杂志,经济期刊,对外面的世界并不陌生。与人谈话头头是道,说起话来有一些哲人的味道。
父辈们了解他的人很多。我父亲就觉得木其中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当时的政策。
他认为,如果没有政策的限制,牟其中的事业可能比现在的马云、马化腾还要大。这种评价多少与他们之间相同的政治情节和生活背景有关。
牟那一代的企业家具有宏观视野。所处的年代遍地都是机会,缺乏的是大胆的行动者。对比现在,互联网经济所谓的蓝海市场也仅仅是细分领域内的几亩地而已,两个的视角和境界完全不是一个层级。
这倒不是企业家个人特质所决定的,这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在里边。我们不能脱离个体所在的时代去讨论个体。
我想,如果把现在的互联网创业精英放在牟的那个年代,那他们成功可能很比较容易,毕竟那是一个机会多如牛毛的时期。但这种成功并不意味着必然。
而像牟其中这样的企业家,如果被放到今天,他们会成功,而且必然成功。
因为他们那一代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实际上是很艰苦的。从死亡线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一两次创业失败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有能力,同时,也具备坚韧的精神,来迎接下一次冲锋。
对他们来说没有失败,只要人还在,就没有到不了的终点。我喜欢把他们定义为强力的企业家。
冯仑说:牟其中是被社会长期压在底层的一个角色,其悲剧性在于要用冲撞体制的办法不断证明自己的强大和翻身。
牟其中是旧体系的破坏者,所以他是一个“英雄”。但他不是一个新体系的建立者,所以他是一个“悲情英雄”。
谢谢某位老师深夜指正我的文字。让我觉悟,我连话都说不清楚(苦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