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b7d56c0f20a1504a.jpg)
第二次拿起北岛的诗精编,只用时三天,确切地说,也就几个小时,就囫囵吞枣式地读完了,这恐怕是我到现在为止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所以不要指望我能写出什么令人惊艳的读后感来。
那为什么还要写呢?是为了完成我之前的一个小心愿:每读一本书,都要写点东西出来,至少要有一篇读后感。因为我之前曾在一本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记录了我看过的书,有意思的是很多我都不记得是什么内容了。
不免有些遗憾,所以就对自己提出了这么一个小要求。特别是开始公开写作以后,因为每天都要思考,觉得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清晰,遇事冷静,会直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是事先胡乱焦躁一通。
就比如昨天放假我们说好去市中心的公园玩,但是事先都没有想到停车难的问题。在围着公园转圈圈寻找停车位的时候,本就有路怒症的先生烦躁起来,“来公园就是作死”,而有点晕车的我却一点也没有生气。
我笑笑说你抱怨的方向完全错误,你应该抱怨自己来时没有制定好策略,我们不应该开车,应该打车过来。中途他还妄想把开车来的这个罪责加于我,说我非要开车过来的。
我说出发前我们就根本没有讨论过这个话题,幸亏我的记忆无敌,否则就要背锅了。我建议他现在最重要的是先要找到停车的地方,我们下次再到闹市来不再犯这样的错就行了,急也没用。
好,说回北岛的诗。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朦胧诗是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和通感等手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ae48d0d2c76c4240.jpg)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百度百科)
当我弄懂通感的意思或者说可能学过后遗忘又重新来学习一遍之后才明白,怪不得我读北岛的诗,总有一种处在迷宫里的感觉,文字与文字的组合是那么奇怪、新鲜、诡异、看不懂又很吸引人。
按理说晦涩难懂不应该劝退我才对吗?才不是,我看的入迷。据说北岛老师豆瓣上的签名是“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这句话也是我读他诗的一种感觉。
虽然大部分诗句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总会有那么一两句能给我来一激灵,觉得醍醐灌顶、妙不可言,这可能就是经典与废话的区别吧。
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语言》当中的“许多种语言 在这世界飞行 语言的产生 并不能增加或减轻 人类沉默的痛苦”;《二月》中的“在早晨的寒冷中 一只觉醒的鸟 更接近真理 而我和我的诗 一起下沉”;《关于永恒》当中的“和羊谈心 我们共同分享美酒 和桌下的罪行”。
诗集中也有像《黑色地图》和《给父亲》等不那么朦胧的后期诗作,让我感觉像是有一点靠近了诗人。
比如我非常喜欢的《黑色地图》的第一段“寒鸦终于拼凑成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和最后一段“我排队排到那小窗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一一重逢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寒鸦(是一种孝鸟,有反哺之意)、黑色地图这些意象,就能读懂其中的含义。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一篇很好的关于北岛诗的赏析,里面提到了很多北岛常用的意象,其实也是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的,在他的散文集里都有记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59322609f36dc37a.jpg)
所以,要想全面理解一个人的作品,也需要知道一些除了他经典作品之外的东西。这样一探究,覆盖面就大了,这也是我现在觉得我读的书太少,总有一种危机感的原因。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想要写的作品没有足够的知识面来支撑。
当然,写的文也就注定没有深度。这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希望我能一点点进步,最少要先能做到让自己满意。还有我知道,做计划对于我来说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马上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