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年骑行,从大地泛绿,桃花初盛的四月份就开始了,今年晚了,整整晚了一个月。因为疫情,所到之处都必须测温扫三码(易鞍码、行程码、健康码),而且自行车不允许出市、进园、入村,十分不便,踏青赏花皆以徒步为主,最远没超过八公里。
五月一日,风和日丽,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一贯喜欢户外,怎能无动于衷?Let's go!咱去没有围墙不收费,不测体温不扫码外环大道。

笔直的道,车少人少,视野开阔,树绿叶茂。我在悠悠走慢慢欣赏,三人骑行队如风如电,瞬间从我身边闪过,很快甩我老远。人家可是专业装备神骑手,老汉我望尘莫及。别说回到青春,就是退回十年,也敢直追并行。老了,毕竟已是花甲人,能保持时速十公里就相当不错。


陌生的路,清清静静,翠绿的树叶,盛开着的丁香花,一路清新悦目,一路沁香入肺,不时还能听到树上欢快的喜鹊叫喳喳。不为赶路,只为换个心境,骑太快反而少了一份悠闲,少了景物观赏的欣慰。

停下来小憩,观望蓝天,云卷云舒赋予你无限的想象。

巨石的身后是美丽的村庄,好想亲近田园风光。村口活动房开着门,一位敞怀摘帽嘴里叼着烟卷的大白男倚在椅子上,身边的小喇叭自动循环播放:“外来人员车辆禁止入内,村民出入扫码测温……”

忽见路旁一座工厂,似曾相识,近前细看,下厂送教曾经来过,我就职公司所属的氧化球团厂之一。那时来去车接车送,真没有想过工厂的具体位置。手机中的运动记录软件自动语音播报:“您已骑行15公里”。公司隶属鞍钢集团,是为炼铁提供精矿品的主要原料基地,是把铁矿山变成钢铁的第一环节,通过穿爆铲运选烧为高炉供应主粮。有位选矿工程师曾形象地描述选矿过程:“大块矿小块,小块磨成面,放在水里捞一捞,留一半扔一半。”留下的是粒度比白面还细的精矿粉,烧制成元宵大小的叫烧结矿,玻璃球大小的叫氧化球团矿。扔掉的是矿泥,学名叫尾矿,现在也得到开发再利用。

这是最老的矿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日本人发现了此矿并在鞍山建立了昭和制钢所,大势掠夺东北资源。小说《沸腾的群山》就是以此为背景写的,还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老矿是大型露天矿,原来是山头,逐渐进入坑采到负二百多米,矿还有,但越深采掘成本越高,现已进入井下开采。

矿区的老红楼一大片,是前苏联援建项目,当年能住上此房的人,那是了不得,不得了,现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市区鸟腑可见,由此类房子排成“中苏友好”四个汉字,现已只剩地名友好街,红楼踪影全不见,拆了。
我总觉得应保留一些,给人一些回念。包钢做的很好,钢铁大道边仍有部分。


骑行20多公里后,退出外环转市区。因继续外环还要骑行40多公里才能到家,老发动机不抗劲了。导航二一九公园,到了自行车不让进,码白扫一次。进入建国大道,沿鞍钢北厂区加速回家。

骑行34公里,用时4个半小时,晚6点到家。感觉“刚刚好”,再多十公里恐怕骑不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