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小慢可作者群】好文欣赏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鲁迅成为一代文豪的背后,藏着他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思想

鲁迅成为一代文豪的背后,藏着他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思想

作者: 寒色的小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23-02-24 23:41 被阅读0次

    80后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篇课文,大意是讲鲁迅小时候上私塾,因为照顾生病的父亲上学迟到,被严厉的私塾先生用戒尺打了手心。

    回到座位的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他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学过课文后,同学们纷纷效仿,用削铅笔的小刀在课桌上刻“早”字,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反复强调,鲁迅的课桌是自带的,我们的课桌是学校的,站在爱护公物的角度,我们刻早字是不对的。

    这是我认识鲁迅的开始。

    后来才知道,人们对于鲁迅到底有没有刻那个“早”字是存在疑问的,不过,长大后的我早已不再纠结刻字这件事。读过更多鲁迅的作品,我更好奇的是,作为一个开创新时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功底是怎样炼成的?

    从刘小川的《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被誉为是“鲁迅对当代人生活困扰、技术困惑、文化迷惘的解答之书”。作为中国传记文学革新者,刘小川站在哲学角度,带领我们重读鲁迅,着眼当下现状,探寻我们的生活、技术、文化该何去何从。

    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富足的家庭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年时家道中落,让他看清了人情冷暖,外出求学更是让他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困苦;中年以后先生致力于改造国人的思想,先是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并且投身翻译、教育等诸多领域。

    正是鲁迅先生不同时期对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入探究,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01

    童年: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爱和好奇

    1881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七年,鲁迅出生在绍兴的一个大户人家。

    照顾鲁迅的,除了他的母亲和祖母以外,还有家里的长工长妈妈。

    祖母很会讲故事,母亲喜欢读小说、听戏,而长妈妈会讲很多民间故事,可以说,孩童时期的鲁迅是在三个女人讲的故事里长大的。

    这些故事,深深印刻在了鲁迅心里,这三个女人,不仅让年幼的鲁迅感受到被爱,也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和好奇,也是这些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为文学创作埋下了种子。

    鲁迅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周福清在北京做官。祖父对周家的这位长孙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像自己一样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

    祖父给鲁迅指定的启蒙读物是“鉴略”,目的是让他先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年纪稍大一点还让他读《西游记》《水浒传》之类的古典小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启蒙教育,让鲁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才能够更充分地知道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的腐朽。

    除了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和读启蒙书籍以外,童年时期的鲁迅最大的任务就是快乐地玩耍,他常常跟随母亲去听社戏,在家时就到百草园捕麻雀、抓蟋蟀、观察一排排蚂蚁,有时也会和邻居八斤打架。

    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直是鲁迅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后来,他根据童年的记忆,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章。

    童年的启蒙书,听过的各种故事,体验到的生活,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生活素材、情感来源和精神力量。

    02

    青年时期:看尽人间冷暖,认识真实残酷的世界

    随着童年的结束,鲁迅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岁那年,祖父一心想为儿子谋个好出路,于是在乡试中贿赂主考官,事情败露,被判了斩监候。

    为了保住他,周家到处托人找关系,钱财水一般地往外流,最终祖父的命算是保住了,不过周家多年积累的财富也被掏空了。

    更不幸的是,鲁迅的父亲这时候生病了,医生开出的药方净是些稀奇古怪的药材,价格自然贵得离谱,为了支付大把的诊费和药费,在父亲生病的四年时间里,鲁迅几乎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铺,受尽白眼。

    即使这样,父亲的病最终还是没能治好。

    在鲁迅看来,父亲的死是因为庸医误人,这也成为他后来在日本时学医的重要原因。

    从富裕的官宦人家沦为需要时常出入当铺维持生计的穷苦人家,中间的落差可想而知。在家道中落、父亲病重的这段时间,鲁迅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和社会的阴暗,他开始明白,这世间并不是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样的净土。

    两年以后,鲁迅带着母亲好不容易凑到的8个银元,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求学谋生之路。

    在南京的那段时间,鲁迅不仅要忍受生活的艰难,还目睹了在国家被入侵、掠夺的背景下,国人生活的种种悲剧。作为穷学生,鲁迅看到了许许多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的穷人。

    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在为《鲁迅全集》所作的序中写到,“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悲剧命运和提了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

    鲁迅确实一直关注着农民这个集体,而正是青年时期的经历,让鲁迅看到了农民这个集体,也愿意为他们发声。

    03

    中年以后:开阔视野,保持独立的思想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讲述了他弃医从文的前因后果。

    在微生物课的间隙,老师播放了一段日俄战争的画片。画片中有许多中国人,其中一个被绑在中间,他因为替俄国人刺探军事情报被发现,要被日本人砍头示众,其他的众人都是来围观的。

    围观的人强壮的体格和麻木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深深刺痛鲁迅的心,他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他感叹道:

    中国的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

    那一年,鲁迅26岁。

    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大量阅读俄国、德国的文学和哲学经典,做了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聆听大师讲学,翻译外文作品,同时开始尝试办杂志。

    1909年,鲁迅回到中国,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杭州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北京教育部等多个学校和部门任职。

    也是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也让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更加生动地刻画出像孔乙己、鲁四老爷、丁举人等等知识分子形象。

    十二年间,鲁迅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中西方经典,开阔了思想,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用西方思想审视中国。

    1918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文学家鲁迅横空出世。

    伟大的文学家必然有着深刻、独立的思想,这背后,是鲁迅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对中国现状的直视。

    伟大的文学家,首先是思想的巨人!

    写在最后

    作家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

    我非常惊讶地发现,我小时候都背诵过的《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当我重读时,就像是第一次阅读,读完了才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和余华一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鲁迅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从小背诵他的文章,可是那即使记住了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鲁迅对我们而言依旧是遥远的。渐渐地,鲁迅成了一个形象鲜明的标准答案:他是弃医从文的热血青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坛斗士,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有温度的鲁迅离我们很远,我们很容易被他那些名头吓退,反而很少会去阅读、体会他笔下那些细微美妙的地方。

    陈丹青说:“他(鲁迅)是一百年来顶好玩的人。他没有年龄感,玩设计说段子评电影,万事随心。”

    鲁迅不应该是我们敬而远之的神,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常常诵读和学习,他创作伟大作品背后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研究和效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迅成为一代文豪的背后,藏着他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qf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