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作家张爱玲文学人文社科
《倾城之恋》赏析|城缘何而倾?

《倾城之恋》赏析|城缘何而倾?

作者: 小哆DUO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01:46 被阅读63次

    ——《倾城之恋》读后感,兼谈社交平台盲目跟风

    5月份相对满意的一件事,就是我连续十天录制了十集有声小说《倾城之恋》,自然是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目前为止,收听量只有一万出头,并不是很好看,大概和当时的声音状态与心理状态有关,实在也算不得一个高水准的系列。但是这次录制,确实让我对这部作品有了相对新的理解。

    从去年Bob Dylan获诺奖开始,人们在社交媒体附和之风潮愈发强烈。这真是让我恶心不已。我一贯认为,人们是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如Doris和Prof Hawking辞世,似乎是引发了全民悼念的风潮。其实,我非常想问:“这件事和你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对于人的言论自由的质疑。众所周知,言论自由是西方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而我们国家的言论自由受到《宪法》三十五条的保护。可是,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的言论自由,真的意味着可以畅所欲言不受限制,且不需负责吗?当然不!于是,最开始的“有什么关系”那个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你要对这件事发表意见?”更深层次的,其实是“你有什么资格对这件事发表意见?”

    诚然,我觉得这”资格“并不是难以获得的。人们可以阅读(或收听收看)该热点人物的相关作品,从而轻易获得发表言论的权利和自由。另一个例子,生活中总有些人认为自己念两声”阿弥陀佛“就是信佛。放屁!如果一个人对于佛教经义、历史、典故、偈语一窍不通,或是无心了解,但是每天沉溺于机械的重复的念诵“阿弥陀佛”,真的是“佛教徒”吗?或者说,“信徒”两个字就这样不值钱吗?请不要说什么“某某说了只是念佛可以到达极乐世界”。你并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你什么都不是。你并没有自矜、自贵的资格。就这样,一个看似无害的问题,衍化成了露骨的”不要自以为是,你连提及某件事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同理,无数人说“张爱玲好‘、”《倾城之恋》有名“,依据又在哪里了?这篇随笔将循序渐进讨论以下几点:

    一、文笔的精妙

    提到张爱玲,不知道多少都会反应“文笔好”,那究竟好在哪里呢?

    第一,有史以来,不乏美女的相关记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人“;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倾城倾国的“李夫人”;恬淡慈爱的拉斐尔的”圣母”。无论是让人充满遐想的文字,抑或是更加直接的画面,我们人类的历史,从来不缺乏对美人的描述。然而,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以“美的茫然“来形容主角白流苏。这一形容,不可不谓之”开天辟地“。“茫然”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神态,也多指“完全不清楚”的状态。张爱玲以此来形容样貌,使得文字的魅力再一次突破了原有的边际。读者,似乎永远也不能想象出流苏的长相。这时候,即便是相声评书中的“异想之美”,都不足以来支撑我们对于流苏的想象。因她的美,独特的“茫然”。

    第二,除去形容词的奥妙,这篇故事的设计也极为精巧。全文五万余字,无一处情节可删。开篇,张爱玲便从侧面表明了流苏的全部情况:贵族、旧派家庭、离婚、新旧矛盾集合之女性。以“胡琴”、“墙”、“一百三十号房”、“野火花”等意象为代表的情节,多次出现于文章的不同位置。也正是这些原地不动的“死的”东西,推进着飞速变化着的“活的”进展。第一次出现“一百三十号房”,是柳原带流苏认门;第二次房,流苏发现柳原追求精神恋爱;第三次房,柳原深夜电话向流苏说“爱”;第四次房,流苏在回上海的途中;第五次房,流苏被柳原求回香港,并照应第三次的“爱”;第六次房,二人”爱巢“被炸,搬回原地避难。甚至可以说,这六次“一百三十号房”,串联起了整个故事。至于故事中部首次出现的“墙”,更是有一语成谶的讶异!

    第三,萨黑荑妮和白流苏的对比,表面上是颜色黑与白的对比,其实是高贵与普通的对比,是当时的印度与中国的对比,是香港与上海的对比,是新与旧的对比,更是看似风光、实则不知根底的公主与已经破落、骨子里却依然是贵族的小姐的对比。真是好看的不得了!

    二、小说的篇幅

    文笔之外,提到张爱玲,众人最为熟知也大多是她篇幅短小的篇目,如《天才梦》、《沉香屑 第一炉香》、《金锁记》等。

    《倾城之恋》只有五万余字,篇幅是在算不得长,非常易读。即使是阅读速度慢的人,周末的一个下午,把这个故事看完,也是完全不成问题的。故事名字风雅的同时,又不像《沉香屑 第一炉香》那样不知所措。而正是这短短的五万字,张爱玲写出了三个不同时期的香港的宏大的时代背景。

    三、故事的背景

    故事中部,墙这个意象第一次出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故事后部,以“开仗了”一笔带过,并没有提及和谁打。而后面,停战的时候,也并没有说清楚交战的结果。

    其实,如果足够细心,你会发现从开篇到结束,只有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时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希望你历史够好,那么,你会知道这一天发生了著名的“珍珠港事件”。而隔天,十二月八日,日本向英属香港开战。十八天后,四一年的圣诞节,当时的港督向日本投降。所以,《倾城之恋》发生在日占上海、英属香港、英日交战的香港和日占香港,四个看似相同、实则是天差地别的时代。

    这一点,“节省天光”的描述,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作家的气度

    即便是一次都没有正面描写当时的社会世情,张爱玲依然丰满地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更何况,张爱玲居然说:“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为了成全一段爱情,以整个城市、以千万人之性命作为交换,这种耸人的描述,是男作家都不曾、也不敢有的。

    这一点,不禁让我想到了古人对于项羽的评述。唐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到了宋代,王安石不同意杜牧,他的《乌江亭》带着点悲观色彩地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而,在我看来,这千百年来,写霸王写得最好的,却是李易安的《夏日绝句》,她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和《倾城之恋》多像啊!写的好的,那霸气十足的,反而不是男子。是那些看是柔弱的女子,她们写出了男性都不敢的王霸豪气。

    另一点,这和之前网络流行的“胡子男穿高跟鞋跳舞”,也很像。胡子男们从自身男性的角度出发,总结出男性认为女性的妩媚之处,并将其完整地还原。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隐约的男性豪气,叙述了细密的爱情故事。当一个人,从自身的性别立场出发,总结出自己的对立面的特点和需求,再次回归自身的固有属性之后,他们便超越了这世间的极大部分人。从而被我们称作“天才”!

    五、圆满的悲剧

    《倾城之恋》的最后,流苏终于嫁给了柳原。可实际上,“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流苏于此时,竟然还说:”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这是喜剧大团圆式的悲剧。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它被定义为喜剧。结局看似是巴萨尼奥拯救了安东尼奥,并和波西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实际上,巴萨尼奥在之前的残酷的二选一中,选择了好友安东尼奥,放弃了海誓山盟的爱人波西亚。我总是不能想象波西亚的心情,唯有多愁善感地叹上一句:人性是经不起试探的。


    小哆DUO

    2018.5.19

    于碧仙桃·蠢货图书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倾城之恋》赏析|城缘何而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rz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