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行思想的渊源,一般认为有两种: 一种认为五行思想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对风雨、物候的观察。如根据“五方”(东南西北中)“受年”的卜辞判定五行思想“滥觞”于殷代的五方观念;
根据“四方风雨”的卜辞判定五行思想与四方观念有关;根据对“四方”说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東析木,南粦火,西水彘,北金天,隱然以木、火、水、金四正配合了東南西北四方,加上主神后土,便成‘五行之官’了」(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
而另一种认为五行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国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我们祖先长期生活在中原黄土高原,属于北温带地区。由于看到的四季变化景象是:春多东风,草木复苏,万象更新;夏多南风,烈日炎炎,昼长夜短;秋多西风,草木凋零,天高气爽;冬多北风,昼短夜长,天寒地冻。所以五行思想就把这些自然现象概括为四時(春夏秋冬)、五材(木火金水土)、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色(青、赤、白、黑、黃)(龐樸:《五行思想三題》)。
五行,相生相克,这是战国时候流行的一种思潮。而且原来五行它讲的都是要么是相克,木克土,火克金,是相克;要么是相生,相辅相成。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它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有规律的。可是现在他讲五行不常胜,这种思想最早并不是孙子提出来的,而是墨子的后学在《墨经》里面提到的,那是战国后期的。他讲五行常胜、五行相克相生是一般的,但是墨子的后学认为不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说火克金,火能融化金,这是一般的道理。
但是有的时候特殊情况下,五行不常胜,为什么不常胜?譬如说,炭火比较小,金属的块比较大,你一下子放进去了,不但没有融化掉,而且把火给压灭了。那不是火克金了,而是金克火了,倒过来了。墨子所說的「五行毋常勝,說在宜」《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說:「火勝金。」又哀公九年說:「水勝火。」《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这里的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就更直白明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