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聪明人的工具,却让一些人变得更蠢。
今晚北师大专业课程迎来了曾琦教授,曾教授在《挑战惰性知识》一课的精彩讲解,给我内心很大的触动。
其中,对自己内心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哪些知识让你变蠢?”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5545/f00c314c44ba70ea.png)
曾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络是聪明人的工具,却让一些人变得更蠢。我不断琢磨这句话中包含的深意,我首先想到了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家都知道的这个道理--网络是一种工具,仅此而已,它代替不了人的思维。
虽然在很多时候,百度一搜,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自己也能够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但是离开了网络,我们似乎一无所知。
我能搜到很多的古诗词,也能够把搜到的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但离开了网络,自己又真正记住了多少古诗词呢。
现在有一些孩子们利用作业帮查找答案,因为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答案,所以很多孩子都喜欢这样做,但缺少了冥思苦想得来的结果,终究是过眼浮云。
我们老师也喜欢在网络上观看别人的讲课视频,下载别人的教案、练习题、ppt等,因为网上名师的指引,很多教师的课堂很有艺术感,但是缺少了些什么?我感觉是缺少了自己的讲课风格,是没有把自己的课程理念融汇到课堂上去。
网络资源再多、再好,只能服务于我们的思想。如果沉浸于网络的复制、粘贴之中而“入戏太深”,终究是一个“表演家”,而不是一个“有识之士。”
曾教授说“学习不是为了记忆知识细节会表演,而是为了掌握接结构能迁移。”“表演家”与“有识之士”是两类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5545/60172ec407892e1e.jpg)
我是已经入戏的“表演家”,喜欢把网上查阅资料的用做范本,奉行“拿来主义”。这两天没事儿总喜欢翻看手机,不能静静地坐下来读书,不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沉浸于虚幻的网络中似乎没有什么长进。有时感觉离开了网络,自己什么也干不好?
我还喜欢让孩子们大量记忆,这种机械式的训练,限制了孩子们的思考,孩子们缺少思考的被动学习,导致学习知识呆板,思维僵化。
我是不是在逐渐变蠢,也在无意间让孩子们变蠢,我反问自己?是自己在利用网络的问题上夸大了网络的作用,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把工具当成了一种可以用来拿来表演的神器,不蠢才怪呢?
学习是为了掌握结构迁移,我记住了这句话!我要合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多思考、多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努力做“有识之士”,避免深陷网络不能自拔而变得愚蠢起来。
所以,我要避免“惰性知识”,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5545/a479c5a5160808b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