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公众号“鸳鸯河畔”。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吃熟食,我来自21世纪已步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却不会做饭,说来着实惭愧。
实际上,我进厨房也是比较早的,十岁开始学习擀饺皮,后来揉个馒头,纽个花卷,包个饺子、包子也都像模像样,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发面、拌馅,炒菜也不知道都放什么调料。我常常与母亲开玩笑说,让我干的都是力气活儿,核心技术概不传授!所以,直到现在,我充其量也就是打个下手,根本无法独当一面。
近来,我试着自己做了几顿饭,没有出乎意料,不甚成功。第一次做焖面,糊了,我眼疾手快想要挽救,结果把糊了的翻上来,让一锅全是糊味儿。第二次做焖面,为了防止糊,填的汤多了,面软,不好吃。第三次煮面条,汤少了,加水,又淡了。第四次炖小鸡腿儿,汤多了,肉没入味儿,盛出来一部分汤,再炖一遍,也是略微显淡。看到这里,读者大概能想象到我的表情,常刷抖音的人可能还会下意识地给我这个表情配音吧。
自我反思一阵,最难把握的,便是火候和分寸,我恨自己,如此之笨,总是做不到刚刚好。可转而一想,不止是做饭,世间万事不都如这做饭一样吗?最难把握的便是分寸,而做好一件事,也不过就是“分寸”二字,但想要做到刚刚好,又谈何容易!记得之前一位同事的微信名就叫“刚刚好”,也许,聪明的人做事,早就不要求最好,刚刚好才是真的好。
处人不到火候不信,做事不到火候不成。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事多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就拿处对象来说,准确把握双方关系的发展程度至关重要,这是双方从平等出发点看待问题的基础。如果火候不到,对对方表现得特别关心就不合适,对方不仅不领情,还可能觉得你假模假式,甚至会以偏概全,全盘否定你这个人,这个时候,你们的关系基本就“糊”了。但如果火候到了,又不能主动推进,积极把握,将双方关系“呛出点味儿”来,那也是失败的。如果关系确定了,要想长久保持,则既不宜太过于亲昵,也不宜太过于疏离,这便如了那“小米稀饭慢火火熬”的道理,越“熬”才越有味儿。
再拿公考这件事来说,为什么别人用一年两年,我却用了整整五年?因为火候没到嘛!我也自己反思过,每一次成绩差一点点的背后,是选择差一点点,是努力差一点点,也是运气差一点点。成任何事,都是有好多个影响因素的,哪一个因素差一点点都不可以,所以哪一个都要把握好火候,有些因素不好把握,所以我们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热爱生活,先从做饭开始。一日三餐,在生活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场景,不论是下馆子还是居家,再忙也得吃一口的。爱生活的人是从容的,是敏感的,他们也许会为一片叶子伤感,为一缕阳光驻足,为一个灵魂祈祷。如此,倘若真的热爱生活,就一定会把做饭同那读书、练字一样地,当做享受时光,提升自己的途径,并且乐在其中,充实在其中。爱生活的人,总会比别人多一点点思考,他绝不会满足于把饭菜做熟填饱肚子,也许也不会满足于做得美味可口,他一定会去思考、探索、创新。当亲手做一顿饭菜,感受到母亲几十年辗转于厨房的不易,当亲手给爱的人做一顿饭菜,感受他满脸洋溢着的惊喜与幸福,当把自己爱吃的饭菜做得越来越美味,感受自己从心底里迸发的自信,做饭这件事,就不再只是做饭,而是生活。
干事创业,先从做饭开始。“治大国如烹小鲜”,若不会烹小鲜,又怎懂其中味?做饭不仅有力气活儿,还有细致活儿,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干事创业,同样不是空有理想信念就能做成的,需要动手动脑,调查思考,需要听良言建议,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了再重新开始。大学生最不缺的就是情怀,但是光有情怀干不成事。我庆幸,毕业五年后,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我还如第一次参加工作那般满腔热血,还如当初那般热爱我的故乡,热爱满口乌盟方言的人们,但是,这远远不够。干事创业的能力,就像这做饭一样,不仅要有过硬的刀工本领,还要有手起刀落的果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葱姜蒜,还要心中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盘,不能只会大火爆炒,还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小火慢炖,放调料也不能靠估摸,总是尝咸淡也不是个办法,一定要练到心中有数,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
从做饭开始,烹好平凡日子里的每一餐饭菜,也努力烹一道人生的美味佳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