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是一种版本,将孔子的提示,仅限于一个短短的问句 ,其它的全部属于《系辞》。
古文没有句读,现代当然不限于这一种解读,不少人将「开物成务」和「冒天下之道」也划为子曰,认为在句式上形成了完整的自问自答。持这种理解的人比较多,相对普遍。当然也有人认为后边的全部内容都是孔子说的,这一看法非主流。
这桩公案,由来已久。但是几乎从来没有人关注过子曰对于「天地之数」的意义。因为「天地之数」的秘密没有破解,不可能有答案,大家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将「天地之数」的位置挪来挪去,当然不会自找没趣。
实际上,孔子此处的「易」,定向直指「天地之数」,是将「天地之数」解释成「易」。之所以在「开物成务」之上再加「冒天下之道」,就是关于微观加宏观的完美总结,揭示了「天地之数」理论拓展的功能和价值。
「开物成务」取自上一章的「四尚」,主要反映了其中的「教化之道」。是对已有内容的概括,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微观」的分析,因此难免以偏概全的弊端。
「冒天下之道」引领下文,是对下边所说的内容的预告和摘要。关于「天地之数」足以弥补「易」宏观表达上的不足,孔子显然心领神会,在这里适时提示以免误读。
「冒天下之道」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高度相似,极易混淆,而且难以区别。从孔子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这些因素来看,应该对二者的本质差异,有了相当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细致的了解。
所谓「天地之道」,「道」还是语言与路径,指的是用「天地」这两个元素来表达的内容。受限于文字描述,还没有抽象到符号的层次;受限于微观描述,无法彰显宏观的背景。因此,「天地之道」由元素起步,最大的拓展,止步于「卦」的天地二「极」,从此再无前行的余地。
「天地之道」与「天地之数」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前者将天地直接作为元素来表达事物;后者则将天地这两个元素,组合成为无穷无尽的「数」,来间接表达事情。前者是只有一个层次,而后者只是一个基础,后续可以进行多个层次的演绎,因此,二者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如果硬性比喻,则与算筹与计算机的距离差相仿佛。
「天下之道」同样与「天地之道」有天壤之别。不过这个差别并不体现在「天下」与「天地」这样的文字区别上。这时候,用什么文字表达已经无关紧要,重点要看其中的内涵是什么。这时候,语境的力量要远远大于文字。
「天下之道」置基于「天地之数」,而「天地之数」组合形成的是「天下之文」;「天下之文」的抽象,最终的归宿是「天下之象」。《系辞》的这一系列安排,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发展阶段,这就是「天下之道」的跟脚来历。简而言之,可以说「天下之道」是对「天下之象」的表达,就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述「天下之象」。
由此进一步揭晓了「天下之象」与「象」的区别之所在。并不是天下所有的「象」,统统加在一起就成了「天下之象」。这种解读不仅过于机械,而且缺乏理论基础,毫无秩序的量的累加,并不能「量变引起质变」,根本就没有可能以此描绘出宏观的结构。最后无非回到「物相杂故曰文」的老路,所有的「象」加在一起,顶大天也就是成为含糊其辞的「天下之文」,浮云过隙,了了无痕,不过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乱码而已。
「天下之象」的抽象,结论应该是「天地之数」,是运动起来的「天地之数」,或者说是模拟现实世界的「天地之数」。为了比较直观地表达,可以借鉴《河图》的模式。《河图》从1到10的十个十进制数,如果用「天地之数」置换下来,或许就能够有效模仿「天地之间」的结构。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世界结构模型」。
回过头来看,「易与天地准」里面所说的「天地」,是作为「元素」的存在,而非对于宏观世界的描述。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局限。
一方面,「易」的结构的局限。
从元素到「六爻」,就是此时的「易」的全部构成,所谓的「易与天地准」,自然局限于这样的「易」。这样的「易」,只能用来「弥伦」,就是以「天地」作经纬用于「编织」,可以编织出一个「天」、「人」、「地」的三才空间。这应该是此时的「易」模拟的极限,但是这个极限非世界的极限,而是「易」的极限。
另一方面,「天地」的演绎的局限。
从《系辞》的「天尊地卑」、「卑高以陈」开始,「天地」作为元素的演绎,就具有明显的有限性。从一开始,《易经》就并非直接是关于天空与地球的学问,甚至与二者的关系并不大,所谓的世界的结构或者组成,不限于人所在的「天地之间」。
但是,《易经》所展示的「天地」的演绎,是演绎给人看的。人永远看不懂,那么所有的努力全都是白搭,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天地之数」在「易与天地准」的基础上,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部就班的推进或者发展,而是一个飞跃或者说大爆炸。可以与之比拟的,应该是「受精卵」到「人」的裂变,「种籽」到「作物」的成长,「水」到「氢」、「氧」的升华。
「天地之数」的阶段性意义,孔子已经竭尽所能地予以披露。除了此处高度凝练的结语,已经匪夷所思,高山仰止之外,最后还轻飘飘留了一句:「如斯而已」。
「天下之道」何其重,「如斯而已」何其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