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窥基大师《妙法莲华经玄赞》明纲宗:六门分释
凡演讲一经之先,必先提挈此一经之纲宗,故天台宗分五重玄义,贤首宗有十门玄谈。兹于讲此妙法莲华经之先,仍依窥基大师所撰玄赞,略以六门分释。兹列如下:
一叙经之起意
此起意复析为五:甲、酬因请,乙、破疑执,丙、彰记行,丁、利今后,戊、显时机。
甲酬因请此复析为酬因、酬请二义:酬因之义又有六:
一曰、酬行因。凡学佛者,必有因行方成果德。佛既亲近无量阿僧祇佛,尽修六度万行,能圆满无上功德,显现一乘实相,仍愿众生亦能如是修习因行,是为酬行因。
二曰、酬愿因。在佛本因地中,原具最大誓愿,愿一切众生得入于佛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愿众生亦尽如我能发此愿,是为酬愿因。
三曰、酬求因。佛于无量劫来勤求无上菩提,曾不退转,如本经提婆达多品所说是已。佛即以所求得之妙法,答众生之所求,并愿众生亦尽如我能作此无上妙法之希求,是为酬求因。
四曰、酬持因。佛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供养承事,值多善友,长时受持。
又释迦过去为常不轻菩萨,临终闻空中说法华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历无量劫。往时既自常持此经,并愿众生亦常受持,是为酬持因。
五曰、酬相因。佛说大经,天雨曼陀罗华,地遍六种震动,均为瑞相,如本经序品中所说。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文殊师利告言:世尊将说大法。以将说此经,故先现大相,先现大相即为说是经也,是为酬相因。
六曰、酬说因。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本愿广说开示众生,令得究竟一切种智。而舍利弗三请世尊说此妙法,遂能开此法会,利益当机,是为酬说因。
酬请者,即酬答诸大菩萨诚请说法之请也。如本经舍利弗及弥勒三请演说妙法,乃为说之,是即酬请之义。
乙、破疑执此复析为破疑、破执二义:破疑者,破众生之疑。众生之疑有二:
1.为耽涅槃之二乘众生,自谓已得自度解脱,疑彼大乘佛果永无我分。
2.为发大心之菩萨,虽已发大乘心,然因舍利弗等已具种种功德智慧,尚于大乘无分,故自疑亦难成佛,驯至失心退转。
自此经诸品出现后,阐发三乘唯是一乘,声闻悉当作佛,而三乘众生之疑破矣。
破执者、破众生之执。众生执中,有大乘执与小乘声闻执之别。
声闻又分四种:
1.为曾发菩提心,而因怯弱已至退转,遂发小乘心修行得果,如舍利弗等是也。
2.为菩萨应化示现为声闻身,如富楼那、阿难等是也。
3.为未发大乘心,未修大乘行,但著于小乘,自谓已得灭度而误以为即究竟地者。
4.为勤求世间禅,或已证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谓与佛无二无别;如楞严经所说之无闻比丘,本经所说增上慢之阿罗汉是也。
大乘亦分二种:
1.为从凡夫地即发大乘心修菩提行者,此名顿悟菩萨。
2.为先发大乘心,已至退转修小乘行,后复遭遇法会,重发大心回向佛乘,此名渐悟菩萨。
在四种声闻小乘中,除应化示现声闻身之菩萨原本无执,及增上慢之阿罗汉尚未证果无有可执者外,其余两种声闻,均自谓所证之果即是佛乘,所得涅槃无可再上,此即为声闻小乘之执。
自本经出现,乃知所得涅槃,不过解脱于三界生死之苦,仍居暂息之化城,而小乘之执破矣。在二种大乘中,均以为证小乘果之人再不能发无上心,修菩提行,证究竟涅槃,圆满无上妙功德智。以此种种,悉为我大乘人所修证,非小乘所堪,此即大乘菩萨之执。
自本经出现,乃知小乘证果,正为修大乘法之方便,以彼已解脱于三界烦恼,即可直趋于无上涅槃,而大乘之执破矣。
丙、彰记行:此复析为彰记、彰行二义:彰记者,佛自成道后,未为声闻授菩提记,今因时机已至,为诸声闻悉皆授记,故说此经即为彰记。彰行者,佛为六道轮回众生说二乘法,然实唯一乘。此经正以彰二乘之权,一乘之实,亦即是彰一乘因行为绝之因行也,是为彰行。
丁、利今后:此复析为利今、利后二义:利今者,指利益遍于佛说法之时言。利今亦分二种:
一为果记利。如佛为诸大弟子亲口授记,决定成佛。诸大弟子因是决定勤求无上菩提,修入佛乘,是名果记利。
一为现证利。如佛说妙法,龙女立地成佛,余众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现证利。
利后者,如于后末世,有人受持读诵是经,即为供养佛之舍利。
又自佛示现迄今二千九百四十八年,因此经典,正法、像法、末法悉获利益,均名利后。
戊、显时机:此复析为显时、显机二义:显时者,显明说经之时期也。或别为五时,或云三时,或云唯一时,说各不同。
玄奘法师则谓:各时说教,因机不同,实则唯是一时之教。特随时相长短而现,而实亦并无有时分之相可见,故唯是一时。
兹可略为第一时多说有,第二时多说性空相空,至第三时则说此妙法莲华经等。为显露第三时中道了义、开权显实之教也。显机者,显说此经之机也。
从根本言,机唯是一,以众生本具同一法性,同以真如法性为性。但以众生种姓不同,故令说经之机亦随之不同。或先说小乘,使先证果,后入大乘,此一机也。而此经所正被之机,即使曾发菩提心,怯弱退失,流入小乘之声闻众,再发大心,重趋佛乘,此则本经之机也。
二明经之宗旨﹙中道了义宗,能显示诸法实相 ﹚
三解经品得名﹙经名妙法者,具妙以成法,因法以彰妙。一切大小乘众生皆知回向于一乘如来智慧,即为真如平等法界之本来实相。故此经名,堪称妙法也。莲华者,所以彰喻。花落而莲显现﹚
四显经品废立﹙诸译本中,鸠师于童子之年,即具耆宿之德,其译著向为学者称颂。译经智圆故而兴诵。 ﹚
五彰品之次第﹙经品次第,为一经之脉络。惟流通分中嘱累一品,﹙列置之位﹚或其本无用意,然赞劝既周,化缘已毕,殷勤付受,远使流通,故有此品。要以居后为合宜耳。 ﹚
六释经之本文(广如下述)唐窥基 、嘉祥吉藏、天台智者大师分判各别,基师将正宗分约为境、行、果三门:因由了解妙境,即可发起因行,趋入佛果故也。
二、译题﹙另文,专题介绍。﹚:
三、品题:品题可以汇合在“经分三分”的序分中讲。
现在先说明经有三分的原因与其意义。
佛法在汉末传入中国,从汉桓(huán)、灵帝时的安世高、支娄迦谶(chèn)二位法师,把佛法传入中国后,慢慢弘扬起来,经过三国到两晋,在东晋道安法师之前,已有许多讲经弘法了。那时的讲经,只是顺着经文销文释义,没有分科判教的。
到了东晋释道安讲经,把经分为三分,第一是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说佛经的一部,不论他字数多少,无论哪一部经,经的内容大概必定具备这三分。
当时,道安法师讲经分三分,一些听众,尤其一些法师们,有人反对,认为一向没有这种讲法,为什么要标新立异呢?道安法师说这是有根据的,不是他独创。
那时有一部论,是印度亲光菩萨所著的《佛地经论》,后来被翻译过来了,这《佛地经论》里面就说佛经有三分:第一为教起因缘分,第二为胜教所说分,第三为依教奉行分。
名目虽然不同,而其意义与道安法师说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意义是相同的。
教起因缘分就是序分,胜教所说他就是正宗分,也叫正说分,依教奉行分就是要把佛法流传到后来,就是流通分。
所以亲光菩萨《佛地经论》的三分就是道安法师的序、正宗、流通三分,意义完全相同。
《佛地经论》在道安法师提倡不久,就翻译过来,大家一看道安法师真有先见之明。大家称道安“经分三分”“弥天高判”,他的三分科判,一千七百多年,一直流传至今。
同时,道安法师提倡出家人都应跟佛姓“释”,这两件事,成为一个名对“分经雅合于亲光,释姓颇同于增一”。东晋的释道安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和贡献,非常之大。如没有道安法师,则隋唐佛教黄金时代未必能产生。
据《高僧传》载:道安俗姓卫,因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因此,极力提倡,并自己身体力行姓释。当时也有人反对,到《增一阿含经》翻译过来后,经中有偈曰:“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称释子。”根据这四句话,出家人跟佛姓释是有根据的,才改姓释氏,并为后世僧徒所遵行。从此后成为定论。
对于这个三分法,明代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他说:序分就好比一个人的头,一眼看到他的面目就认识出来是什么人了;而正宗分呢!就像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一应俱全,五脏六腑是身体当中很重要的部分。流通分,就像是人的手脚,没有手脚!人就什么也不能做,有了手脚,做起事来就利索了!
根据 (梁高僧传)记载,道安(312—385)东晋僧人。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18岁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的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潼),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说,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佛图澄圆寂后,后赵内乱,道安赴山西译(今山西临汾),不久又去飞龙山(今河北汲鹿境)宣扬佛图澄的学说。
东晋永和五年(349)应后赵主石遵之请返邺都。不久石遵被杀,道安又去山西和河南。
后应东晋名士习凿齿之请,率弟子慧过错等400余人南下襄阳。
前后15年间,穷览经典,钩深致远,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又为四方从学之士制定“僧尼轨范”,即行香、定座、止经、上讲之法,六时行道、饮食、喝时之法以及布萨、差使、悔过之法。
道安在戒、定、慧三个方在造诣颇深。
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但他认为戒律是可以“开缘”的。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
在禅定方面,他认为修禅所达的境界,可以使修禅者忘我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
在慧学方面,他主张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半日用“考文”、“察句”之法,而应透过繁复的文句,体会其精神实质,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和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胁挞入长安,苻坚将两人请到长安,声言只得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半人指习凿齿,习虽世间学问好,但无出世间学问。俗间雅称“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道安住五重寺。在长安期间,他除主持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重要的是组织和参与译经。
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指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
五失本,即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五失本也。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把胡文佛经译为汉语时,会出现五失本(五种有失于胡文原本的情况)。
一失本,胡文语序与汉语不同,翻译时要使其语序适合汉语的习惯。
二失本,胡文佛经崇尚质朴,汉人喜爱文辞修饰,要使译文合大家的意,没有文采是不行的。
三失本,胡文佛经论述详尽周密,特别是叹咏的颂文,反复叮咛达三至四遍,不厌其烦。而现今翻译时要加以删略。
四失本,胡文佛经有义说(用来复述、小结前面经文的短行偈颂),近似中国辞赋篇末总结全篇要旨的乱辞,多是对前面经文的复述,文字上没有差别,因此有时千五百字地略去不译。
五失本,胡文佛经中,一件事已经讲完,但在讲述其他事项时又重复前述内容,因此在翻译时只译出前文,将后面重复的话一概删除。
三不易,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三不易也。这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以《般若经》为例,佛祖是以其三达(宿命、天眼、漏尽)之智,无妄之言所作的教诲,必定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言,而现在事过境迁,习俗已变,翻译时要删改古训以适合目前的局势,这是第一种不容易的情形。
圣人的智慧非凡人可及。想要把上千年以前佛祖的微言大义,传译得合于当今时俗,这是第二种不容易的情形。
阿难佛诵出佛经时,离佛入灭不久,德高望众的大迦叶,还要令五百罗汉反复勘察。现今离佛千年之久,而要以现今的思虑来衡量判断经文。当时具备六神通的阿罗汉尚且战战兢兢,不敢大胆地诵出佛的言教;现今都是未脱离生死的凡人,却要以愚思衡量判断经文,这岂不是不知佛法深浅的无知之勇吗?这是第三种不容易的情形。
附:佛经译梵为秦汉之原则
——八备十条,五不翻,五失本,三不易.
一.彦琮之八备十条
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十条者:
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隋彦琮《辨证论》】
二.玄奘之五不翻
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
含义多故不翻,如簿伽梵含六义故;
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
顺古故不翻,如阿缛菩提(正偏知),实可翻之,但摩腾(东汉印僧)以来存梵音故;
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载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婆伽婆’条】
三.道安之五失本、三不易。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恶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
【晋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