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2、法云大师(467-529 A.D.)的《法华经义记》
法云大师,梁代高僧。阳羡(xiàn)(今江苏宜兴)人。俗姓周,七岁出家,通诸经论,尤精《法华》。
天监初年,敕封为金陵光宅寺主,所以号光宅,并命注论翻经,出入皇宫勿阻。普通六年(525),拜大僧正,名声显赫。
法云大师精通《法华》,著有《法华义记》八卷,收在《大正藏》第33册当中。本书是中国现存《法华经》的注释书,仅次于道生所撰《法华经》的古本。
他“于法华研精累思,品酌理义,始末照览,乃往幽岩独讲斯典,竖石为人,松叶为拂,自唱自导,兼通难解,所以垂名梁代。”
法云大师是经过自我艰辛的训练,在讲解《法华经》时才自唱自导,得心应手。
《法华义记》的主旨是以一乘的因果、万善同归为特色。其主要特点如下:
﹙1﹚在三乘教之外,别立圆融的一乘教。
法云大师认为菩萨乘与二乘,都是方便假说,到《法华》更说一佛乘,开会前之三乘而圆融之,因而称为一乘家。
他认为:根据<譬喻品>所记载,长者在火宅内所许诸儿子的为羊、鹿、牛三车;于是诸子就逃出了火宅,长者给他们的是每个人一乘大白牛车。
羊车、鹿车、牛车是用来譬喻阿罗汉、辟支佛和菩萨的,而珍宝大白牛车则譬喻佛果。
这一乘大车,是终极的圆融之教,称为一乘教。他的主张是以三乘教是说《法华》以前的权教,一乘教是《法华》的实教,这正是开启了后来天台和华严一乘教的基础。
﹙2﹚对于诸法实相和十如是的解释别具一格。
法云大师在《义记》中对于诸法实相和十如是的解释,发前人之所未发。
他认为,诸法实相的诸法,是权智之所照,权智所照之境,一般称为三乘教、三乘机与三乘人,就是所谓的三三境。
现在只取三乘的言教,但三乘的言教非一,所以称诸法。
又实相是实智所照,实智的所照境,就是一乘的教、行、人、理,所谓四一之境。四一中,以理为最重要,就是“的理”为照。
又“的照”三乘,是开方便门,照“理一”是显示真理为旨趣。
﹙3﹚论述权实二智理论上的关系
权实二智,权智,指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又作方便智;实智,指了知一乘真实之法,又作如实智。
实智属体,权智属用。他认为三乘之教都是佛的方便(权教),一乘之教才是真实(实教)。
实智是能显无虚假的真理为对象,智慧就是心的作用的显明,能鉴照当体立名。权实二智,随机应用。
法云大师对权实二智的看法,从理论上开启了天台宗的先河,后来,智顗依据《法华经》建立“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的说法,称《法华经》为实教,其它的诸经都是权教;还从“部”与“教”来讨论权实的分别。
从教来说,藏、通、别等三教是权,而圆教是实:从部来说,前四时之兼、但、对、带为权,法华时之“一实开权”为实。
显然是吸收并发展了法云的思想理论的。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法华经》已经在中国十分盛行,不少大德对《法华经》义理已经作了一定的研究,法华学已初步形成,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直到陈隋之际,智顗深入钻研龙树菩萨的思想,接受了慧文、慧思的真传,才把《法华经》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峰。
同时,他还在研究《法华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天台宗教观并重的学说。
3、智顗大师(538-597A.D.)的《法华经》注疏
智顗大师在吸收前人对《法华经》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又作了新的发挥和创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思想体系,称为天台宗。
他把自己的内证功夫,基于《法华经》的精神,确立了止观双修的原则,宣讲了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
其中《文句》属于经典解释门,《玄义》哲学理论门,而《摩诃止观》是禅修的实践门。
在判教上,主张五时八教,把《法华经》尊为“纯圆独妙”的一乘大法。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并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发挥。在修持上,主张一心三观。
在《法华文句》中,智顗将全经二十八品分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是迹门,而后十四品是本门,并应用天台四释(四释: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来解说《法华经》,让法华教义,透过他自内证的解说,而显现法华的殊胜。
如〈见宝塔品〉多宝佛塔的湧出大地,一般都认为是奇迹现象,但智顗发现多宝塔的出现,象征着自心脱离无明烦恼的境界,是与实相真理相互观照为旨趣。
《法华玄义》是智顗大师在玉泉寺所宣说,属于法华理论门。他把《法华经》的经题以五重玄义来解释,如此就可以体现出《法华经》的理论架构体系。
从经题解释《法华经》本、迹二门的妙意,阐明了诸法实相是本经之体相,强调一佛乘为本经的宗旨,以断疑生信、增道损生为用,尊法华为纯圆独妙的圆教。
《摩诃止观》是阐述智顗大师独特的宗教体验与实践方法,是天台三种止观中的圆顿止观。
《法华经》方便与真实的教义,善巧地把它应用在实际的观行上。
《法华经》的方便,是〈方便品〉中,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并以三乘法引导众生入一佛乘,而法华的真实,是指诸法的实相,就是〈如来寿量品〉的佛身观。
在《摩诃止观》中,以“二十五方便”显示方便行,以正修行的四种三昧、十境、十乘观法进入圆顿止观的真实。
4、吉藏大师(549-623 A.D.)的《法华经》注疏
在吉藏大师一生中讲过多次《法华经》,著有《法华玄论》十卷、《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遊意》一卷、《法华统略》六卷、《法华论疏》三卷等五本。
他将佛陀的一代时教,判为声闻藏和菩萨藏,认为不应该有五时教的判摄,而且,“一切大乘经,明道无异,即显实皆同……《般若》与《法华》并无优劣。”
吉藏大师提出:开方便门,显真实义,开二种方便,显两种真实。二种方便是乘方便与身方便。二种真实是乘真实与身真实。
《法华经》前半部是阐述开乘方便,显乘真实,所以说明会三归一;后半部,从<宝塔品>到<寿量品>是阐述开身方便,显身真实。
这是开近显远。总括起来讲,整部《法华经》不外这“开权显实”的要意。释迦如来一期出世,法门虽无比广博,而概括起来,不出权实二教,真应二身。《法华经》总结一代始终,阐明开权显实之旨,总是不出这个意趣。
《法华经》前半部分,开教方便,显教真实,其实就是大小二乘教,本末两轮;后半部分,阐明身方便,显身真实,实际上就是真应两佛,本迹二身。
如果从教理来说,称为本末,要是从佛身来讲,就名为本迹,所以本末二教,真应两身,是《法华经》开权显实的纲宗。
总之,吉藏大师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的主旨出发来诠说《法华经》。
方便分是指乘方便与身方便。乘方便,是指法华以外的经典,那是“四十年未显的真实”;身方便,是指药师佛、弥陀佛的度化众生。
真实分有乘真实与身真实。乘真实,指一佛乘;身真实,是佛的法身。可见,吉藏法师是在人生观、宇宙观、佛陀观上,开方便门,显真实相。
5、窥基大师(632-682 A.D.)的《妙法莲华经玄赞》
窥基大师是唯识宗的集大成者,因此,他是从唯识的立场来解释《法华经》的。
《玄赞》的内容首先叙述《法华经》兴起之因,其次阐明本经宗旨,解释经品的得名,来彰显经品的废立、经品的次第,最后再解释全经正文。
窥基大师依据《摄大乘论》等说法,从一乘方便、三乘真实的立场,批判天台、华严宗之说,他引用世亲的《法华经论》等,由于唯识宗建立种性差别的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种种性。 )理论,认为有性众生永远无法成佛。
因此,主张三乘成佛的《法华经》,并非了义经。就以声闻乘性来说,窥基大师在中《玄赞》就引《瑜伽师地论》和世亲《法华论》,将声闻分为四类,总结认为《法华经》所说的声闻成佛,指的是“不定乘种性”声闻,而不是定性声闻。
6、戒环大师《法华经要解》
宋朝戒环大师是一位介于华严、天台、法相、禅宗的高僧,他对如《易经》这样的世俗学问也有深入研究。
在他的作品中,除了采取华严祖师的主张之外,还广泛地引用了天台智顗、法相窥基,以及《圆觉》、《楞严》等经典的观点。
研读他的注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宋朝佛教已经逐渐走向以“如来藏”为中心的思想路线,而且具有各宗融和,甚至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浓厚色彩。
7、藕益大师(1599-1655 A.D.)的《法华经会义》
明代藕益大师的《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是天台诸家对《法华经》释义的会合。在天台诸家注疏中,灌顶的记述,过于古朴,难以了解;湛然的解释,虽然精细,但留有六朝之风,致使初学者难以体会。
藕益有鉴于此,在不失智顗的理念之下,加入了湛然的本意,再附上自己的看法,使得此书的组织,前后整然一贯,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好书。凡是研究天台教学者,不可不读。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