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90天往期挑战营全评报每周一文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07-03 20:56 被阅读518次

文/书山花开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为部编教材八上指定必读名著之一。

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译者:董乐山

该书是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见“百度百科”)

该书“豆瓣读书”评分为8.4

本书共12篇,每篇都有题目,而各篇下各有相对独立的几篇文章,如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下有《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去西安的慢车》《汉代青铜》《通过红色大门》等4篇组成。

如将12篇升级为章,则12章共有57篇组成,这是大致的情形。

此次阅读,按章为单位,12章共12次拆读。因内容的特殊性,不多做发挥,单就文字的内容,略为疏通,根据自己的理解,稍作分析和补充

此为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因新闻封锁,红色中国不为世人所知,各种传说,纷纷出炉,而种种疑惑,也纷至沓来。欲解疑窦,非去红区不可,时机忽来,遂有此行。

到西安,访杨虎城和邵力子,拿到通行证。遇王牧师,获悉张学良事迹;见邓发,发现不一样的秘密警察头子。

离西安,渡渭河,沿途有风景,民间多疾苦。黄土地,窑洞,一路前行,延安即临。见贫民会主席刘龙火,看洋人稀奇,待客人热情。

一路顺利,畅通无阻,闯进红色大门。

01.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简要复述:

在世界各国,红色中国始终是一个谜。他们在中国腹地战斗,因消息封锁而不为人知;长期被围困,他们的地区难以进入。自1921年来,还没有记者去过那里,写过详实的报道。有着多种传说,有的说他们不过是几千土匪罢了,有的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苏维埃,甚至连红军也不存在。而与此相反的看法,则把他们看作是中国唯一的救星。

感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层出不穷,诸如:

红军的信仰是什么,他们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

自清党以来,连同情者也受惩罚,但为何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还誓死追随?

红军战士顽强勇敢,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

他们的领导人如朱毛,还有被称为天才战术家林彪,到底是怎样的人?

在没有飞机大炮和金钱灯,在艰苦落后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生存并发展壮大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人可解。

若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那里一趟。

曾经也有人这么尝试,可惜失败了。

直到1936年蒋被扣压这一事件的出现,有望打破持续九年的新闻封锁,带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去红区。

为了探明真相,即便掉脑袋也是值得的。

作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上了去红区的访问之路。

读后随记:

本章题为“探寻红色中国”,主要告诉读者的是为什么要探寻,怎样克服种种困难来到红区的。

在本节中,告知了背景,正是由于封锁严密,无人去过、消息真假莫辨,而红区对西方世界有着极大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因此探寻之行,可以揭开事实的真相,解决悬而未决的难题,新闻意义重大,作者觉得即使为此牺牲,也在所不惜。

作者将其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交代采访意义和写作意图,凸显其价值和意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体现求实求真的可贵品质。

02.去西安的慢车

简要复述

在过去的一年,北京城弥漫着战争的气息。日的侵略和蒋的不抵抗,国土的沦丧,抗日集会风起云涌。

出发前,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因此,坐在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感觉不舒服。

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途中,观察身边的旅伴,一个青年人和一个面目端正、留着一绺花白胡子的老人。

老人要回到离开七年的四川老家去,但家乡闹土匪。报纸上说红军是土匪,地主是怕的,农民不怕,有时候他们还欢迎他们,说红军在松潘取缔了高利贷和鸦片,重新分配了那里的土地。年轻人说:他们有主义,这没有问题,但是他们是坏人。他们杀人太多了。老人听后,忽然抬起他那温和的脸孔,十分心平气和地说出一句惊人的话来:“杀得不够!”

到西安府不久,就去拜访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

杨单身住在新近竣工、耗资五万的巨石宅第,正为家事忧虑。发妻为小脚女人,第二个是年轻美貌的勇敢女子,一起生有五个孩子,二妻不相合,而杨对二人也不能取舍。

杨原来是个粗鲁的农民,一度有过崇高的梦想,要改变世界,但等他掌权以后,却苦于无法,又听着食客进言,也逐渐感到腻味和混乱起来。他拒绝讨论政治问题,客气地委派他的一个秘书作陪参观市容。

接着去找省主席邵力子,向他寻求一些答案。

邵力子一度当过“共匪”,后来反悔了,成了虔诚的佛教徒。

他已经证实消息:陕北方面的战斗已暂时停止,因此,如果有适当的安排,到前线去应当是可能的。

读后随记:

本节中先写途中遇到两人,写其谈话内容,从侧面体现普通人们对红区政策的认识,青年人部分接受,老年人则深刻认同,这有点像刘备三顾茅庐所遇到的前二人那样,也算是“不写之写”,再写访问的两人:西安事变的重要参与者杨虎城将军,他的故事写得较详细,有思想的变化,也有家庭的琐事,评价也不单一,后写邵力子则更注重于其本身的矛盾,曾为共而今国,手握利刃而心向佛家,名为主席而实做傀儡,处处可见其不协调性。

03.汉代青铜

简要复述:

在旅馆里住下来后过了几天,有一个身材高大,胖得有点圆滚滚的,但是体格结实,仪表堂堂的中国人,身穿一件灰色绸大褂,穿过打开着的房门进来,用一口漂亮的英语打招呼,他就是王牧师。他曾经在上海一所教会学校里受教育,曾参加过操纵该市的青帮,后丢官弃教,同共产党合作,成了一种秘密的、非正式的使节,到各种各样的文武官员那里去进行游说。至少在张学良那里,他的游说是成功的。

张学良从土匪出身的父亲张作霖那里继承职务,日本侵略东北,根据蒋的指令,不抵抗,向后撤,坐失了他的老家满洲,几乎没有放一枪来进行保卫。又为此背了黑锅,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在全国义愤填膺的情况下,辞职以谢国人,到欧洲去“考察”一年。在那里,戒了吸毒恶习。

到一九三四年回国,到汉口重掌东北军的统率权。他实行了新的生活习惯——六时起床,锻炼身体,每日练武读书,吃的是粗茶淡饭,过的是简朴生活,励精图治,赢得新的信任。

红军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影响到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兵。张学良本人也受到了强烈的“左倾”影响,他的东北大学的许多学生来到西安,在他手下工作,其中有些是共产党员。他开始越来越把红军当作天然的盟友而不是敌人了。

王牧师在一九三六年初的一天去拜访张学良,开门见山地说:“我是来向你借飞机到红区去的。”经过劝说,达成共识。秘密停止陕西境内的战事,开展合作。

一天早晨,王牧师同一个东北军军官一起来见。他的一头黑油油的浓发下面,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他的青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的笑容,他中等身材,他就是邓发——共的秘密警察的头子。他为一个自告奋勇到“匪”区去的美国人感到很高兴,他说什么都愿意给。

读后随记:

如果前节二人为国,则本节二人是共。

写王牧师重点突出其身份,他是“秘密的、非正式的使节”,颇像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其成功的案例就是劝说张学良。尽管浓墨重彩写张学良,但最终还是归结到王牧师的影响力;写邓发,重在写其表现和身份的不协调,“他低声说,好像一个有什么秘密的孩子一样高兴”“他按捺不住自己,对目前这种情况感到好玩”,很豪爽,有真性情,性格鲜明。

04.通过红色大门

简要复述:

在黎明之前离开西安府,一小时以后,摆渡过渭河,快到正午的时候,到宗蒲县。

在那条新修的汽车路上,沿途的罂粟摇摆着肿胀的脑袋,等待收割。陕西长期以来就以盛产鸦片闻名。几年前西北发生大饥荒,曾有三百万人丧命,那场惨剧的原因大部分归咎于鸦片的种植。当时军阀强迫农民种植鸦片,最好的土地都种上了鸦片,一遇到干旱的年头,西北的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麦子和玉米就会严重短缺。

那天晚上,在洛川一间肮脏的茅屋里的土炕上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刚出城数英里,那片黄土地面便逐层升高,险峻起来。那些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吓人的景象,好像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的世界。

虽然到处可以看见田畴和耕地,却难得看见房屋。在整个西北,多少世纪以来已成了习惯,都是在那坚硬的淡褐色的山壁上掘洞而居的,中国人称之为“窑洞”。

第二天午后不久,到达延安。延安是个理想的要塞,它位于一个深谷中间,四周都是岩石嶙峋的高山,坚固的城墙一直延伸到山巅。

安然通过最后一个岗哨,进入无人地带。跟着的,只有一个骡夫,是在延安雇来的。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遇到一个年轻人,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是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并提出无数的问题。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

告别刘先生,跟在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边爬边对自己说:我已闯进了红色大门,这件事多么简单!

读后随记:

本节写路上的见闻,有写景,如“沿途的罂粟”,交代背后的惨剧,勾勒了时代的背景和人民的生活处境;写黄土地,写窑洞,展示了红区广阔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也写人,重点写了贫民会主席刘龙火,这个人长得英俊,充满好奇,待人热情。其中有一个细节,“临走时,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可是他愤然拒绝了”,吃了饭给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对方看来这是侮辱,于是作者用了一个词“愤然”,来表现刘先生当时强烈的心情;但当“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刘先生交换,他接受了”,因为这里是等价交换,所以刘先生没有拒绝。这细节和对比,很能反映一个人的认知、性情和品德。

相关文章

  •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摘要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作者:何晓龙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1.一些未获...

  •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文/书山花开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为部编教材八上指定必读名著之一。 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译...

  • 读书丨红星照耀中国

    8月1日 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 全书11篇 一、探寻红色中国 二、去红都的道...

  •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

  • 《红星照耀中国》与我

    因为孩子上初中必读之红色经典,我与《红星照耀中国》有了相遇,又重温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

  • 【暑假引读】有心真问,有力求解一一《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四

    今天是我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第四天。我们今天阅读的是第一章“探寻红色的中国”。 这章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共3...

  • 红星照耀中国

    他开始毕生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在堪萨斯城的《星报》和纽约的《太阳报》初露头角。往后他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

  • 《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是在中共抗争时期到中日抗战时期著作的,作者以问答的方式叙述了中国的种种伟大工程,可见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

  • 红星照耀中国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见到邓发,邓发那特殊的反应。 一个人露出恶作剧的笑容,滑稽地噘起了嘴“你认出...

  • 红星照耀中国

    最近跟女儿一起看了《红星照耀中国》。主人公斯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一个没有证件,想到中国来撞大运的人,到后来...

网友评论

  • 心玺酱:读书的方法很有个人特色,学习了!
  • 一叶茶:很有意思,很新颖。🍻🍻🍻
  • 葭葭苍苍:斯诺的《西行漫记》是新闻专业必读书籍之一,他也是首位报道中国的外国记者。你的解读很有自己的特点,就是排版方面的用意让人不甚了了,若非看了你在评论区的表述——原来是强调人物外貌特征😀。我倒建议你多做些个人感想的阐述,这更值得我们学习。🙏
    葭葭苍苍:@书山花开 🙏支持!
    书山花开:谢谢指点!我写这样的解读,目的在于(1)通过逐篇的阅读和记录,让自己对文本的内容更为熟悉,使下学期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此书,有一个良好的基础;(2)将书读薄,要点都在,思路也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书--因为据我了解,很多学生对这段革命历史和里面的人物所知甚少,所以看这本书比较吃力。不过,你的建议很好。如果时间允许,我也打算在一轮基本的梳理后,结合全书,围绕人物或事件,写几篇感想性的文章。无论是新闻或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还是人物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阅读本书,都有值得学习和汲取的地方。
  • 倒满_35a2:为部编教材八上指定必读名著之一。“为部”
    倒满_35a2:@书山花开 受教了🙏
    书山花开:谢谢关注!“部编教材”是教育部负责编写的教材,是简称,相对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教材而言。以前各地教材不一,像初中语文课本就有人教版、沪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等等很多种,这几年逐渐统一,要求使用部编教材。
  • 平凡的爱好:作者一开始没有去过红区,没有接触过红军,对真相完全不了解。他有疑惑,也受宣传影响有顾虑和畏惧。故而,文章思路的主线就按照作者思想认识的转变这一逻辑展开了。

    作者到了什么地方,接触了谁,看到了什么事,每一次每一次的转变都以这些为基础摆到了读者面前。
    书山花开:谢谢指点!本书的结构就按“走近之前”、“走进红区”和“离开红区”写的,最后一篇“又到白色世界”就写回到原来世界的情形。
  • 淑女_2e7d:这些红色书读起来是不是会有一些苦涩的感觉呢?现在很少有人看这一类书了吧?拿出一本红书来读,真的很不容易!为你点赞!没有看过这本书,所以无法点评,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想法。
    淑女_2e7d:@平凡的爱好 哦!
    平凡的爱好:@淑女_2e7d 看书山这篇文,也可以学到他的读书方法。我们看他注意什么,都可以借鉴过来。
    书山花开:谢谢关注!
    应该说,读这本书我还是有些基础的,之前曾经读过《毛泽东传》,也背过几十首毛诗词,至少在读书的那些岁月,毛是我最敬佩的人物,细读过《毛选》,后来自考本科时也读过《毛思想概论》,也曾看过像《长征》等很多部红色革命的电视剧,所以,对里面的一些内容,并不陌生。本书还是一本初中生必读名著,这就意味着要考试,对里面的人物、事件和情节,需要有足够的了解(举个例子,本篇中的人物曾经考过,是选择题,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人物名称,像王牧师、刘龙火之类的)。本次拆读,也重在梳理基本内容,帮助了解相关的事件和主要的人物,并不多写个人的感想。

本文标题:《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wj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