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李政道……看到这些人的名字,是不是很带劲?他们都是《无问东西》里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学子——清华大学(或西南联大)学生。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在他们赤子之心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
这个人,使得柴静第一次见他的照片后,觉得是那么得恬静沉毅,是那么得好看。又使得她深夜无法入眠,翻找资料,终于知道了他的来龙去脉。

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叶企孙,清华物理系的奠基人,是上述人物的恩师。下面就讲一下,他沉静外表下的心酸历史。
一
在民国的历史烟云中,很多人被埋没,很多人又被后世给“翻检”出来,并大放异彩。但是你会发现,这些能够从故纸堆里重新走出来的人,大部分是文史学者。像理工科的大师们,所学太过专业,受众者少。学生们也都是这一行,也不能为老师鼓吹。所以,很容易被人所遗忘。
在《无问西东》里,有一个人恬静黯然地站在泰戈尔身旁,这个人叫梅贻琦。同样都是学物理的,叶企孙就没有梅贻琦的运气,能够被后世所广知了。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叶景沄是位前清举人,国学造诣很深,对西洋现代科技和应用也多有涉猎。1911年叶企孙入清华学堂,1913年再次入清华学校,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高等科,同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同年获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3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流体静压力对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从欧洲回国,受聘任南京东南大学物理学副教授,次年,北京清华学校创立大学部,他又受聘赴北京任清华大学物理学副教授。1925年升任物理学教授,并担任物理系主任。
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之初,有职员六名:教授梅贻琦、叶企孙,助教施汝为、赵忠尧、郑衍芬,实验员阎裕昌,还有两个年级7名学生。正是在叶企孙的努力下,清华大学物理成为了人才荟聚的地方。
叶企孙为了清华物理系的发展,广聘名师。吴有训到清华后,为了表示对他的重视,叶企孙就把他的工资定的的比自己还高(吴340元,叶300元)。当叶企孙休假出国考察时,就让吴有训代理物理系主任。当他发现吴有训的工作能力很强,就推荐吴当物理系主任。过了三年后,又推荐吴有训取代自己当理学院院长。
在一次与学生吃毕业饭时,由于喝了点酒,叶企孙对学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的先生各个都比我强。”
二
叶企孙不仅能够“礼贤下士,退路让贤”,对于自己的学生也是关爱异常。
清华园里有两个老光棍,一个是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岳霖。不过金岳霖年轻的时候可还有一个外国女友,后来终身不娶是因为迷恋林徽因。而叶企孙,在各种文献中从没有任何绯闻。用他学生的话来说:叶老师的头脑里没有儿女情长这跟弦。
叶企孙在清华园里住北院7号,这所房子共四室一厅。他一个人自然住不过来,多余的房间就成了临时招待所,很多学生都在这住过。同时,这里也成了有政治倾向学生的避难所。
1936年2月29日,北平当局出动军警包围清华园,依事先列好的名单逮捕参加运动的学生。葛庭燧就因为当晚躲在北院7号而逃过一劫。
而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一个人与他最为亲密,可以说是情同父子,这个人就是熊大缜。熊大缜是江西南昌人,1913年在上海出生。1931年由北师大附中考入清华大学,1932年秋分入物理系,开始听叶企孙的课,师生关系始交往,因同操沪语,相互间又增添了几分亲密。从1933年到1936年的四年间,每年暑假,叶都带熊到外地“游历山水”。1935年夏,熊从清华物理系毕业,其毕业论文是叶指导的《红外光照相术》。在叶的推荐下,熊于同年秋留校任助教,并作为叶的助手住进了北院7号。

1937年,已经取得德国留学资格的熊大缜,却因为一件事情,拒绝了留德也推迟了自己的婚礼。这件事情,就是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他要投入到抗战第一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南迁长沙。8月14日,叶企孙和熊大缜南下,因战争爆发,天津南下的铁路中断,只得滞留天津。当时叶企孙得了伤寒等病,住院治疗,身在南京的梅贻琦校长来电,商请叶企孙负责清华同学会天津办事处事务,处理清华校产及安排师生南下,叶欣然允诺,由熊大缜协助开展工作。
1938年3月的一天,熊大缜突然对叶企孙说:“我要到冀中区去,帮助那里的人们进行武装抗日,那里需要科技人员帮助。”叶听罢有些吃惊,便问:“是谁介绍你去的?”
事情是这样的,1937年底,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根据地急需一批知识分子及技术人员。辅仁大学的张珍这时已经是根据地人员,他回到北平,找到了同学孙鲁。由于此时孙鲁有病在身不能成行,他就推荐了熊大缜。
三
1938年初,熊大缜进入冀中抗日根据地。他先是在军区修械所当技术员,不久又调任印刷所所长。他过人的才干和胆识,深得冀中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人吕正操将军赏识,三个月后,被任命为供给部部长,全面负责整个根据地的物资工作。
而叶企孙在天津,极力帮助熊大缜的工作。他不顾生命危险,奔波于平津之间,为冀中根据地购买军用物资,物色技术人才,动员他们前往冀中抗战。叶企孙支持熊大缜的抗日工作是不遗余力的,不仅将自己的积蓄花光,而且还动用了清华的资金(后来回到西南联大后,此事因关系抗战,清华不予追究)。
吕正操将军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熊(大缜)任职后通过关系和各种渠道,购买了几十部电台的原材料,装备了部队。为解决部队黑火药威力小的问题,他动员了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和爱国知识青年到冀中军区参加各方面的工作,还成立了技术研究社研制烈性炸药,炸毁日寇火车。同时他还为部队购买了不少医药和医疗器械。熊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企孙在平津地区的活动,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无法再在这立足,只好南下去昆明。1938年10月,叶企孙在中外友人的协助下,离开天津转道香港去西南联大报道。在离去的船上,叶企孙写了一首思念熊大缜的五言诗,是其人生中最长的一首诗歌。
来到香港后,叶企孙找到蔡元培,希望他能够通过宋庆龄筹款,帮助冀中抗日根据地。蔡元培是这样记叙的:“叶企孙到香港,谈及平津理科大学生在天津制造炸药,轰炸敌军通过之桥梁,有成效。第一批经费,借用清华大学备用之公款万余元,已用罄。拟往访宋庆龄先生,请作函介绍……”叶企孙到达昆明后,依旧跟熊大缜进行通信。
1939年春,冀中根据地开战锄奸运动,在这一运动中,熊大缜等一百八十青年,均同时被捕。这批人“有押入边区政府者,有押送延安受训者”。被押解者全部手铐脚镣,遭到刑讯逼供,残酷折磨。吕正操虽是冀中军区司令员,但他原是张学良的副官,刚加入共产党不久,对于上级派来的锄奸部所做的一切事情无权过问。
1939年春夏之交,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起更为疯狂的大扫荡。7月下旬的某天,在转移的途中,锄奸队的一名战士,用石头将熊大缜给砸死。
四
熊大缜已经死了,远在云南的叶企孙还并不知情。为了得知熊大缜的消息,叶企孙四处打听。1940年1月,朱家骅告诉叶企孙熊大缜出事了。叶接电后速给朱回电,请朱设法予以营救。与此同时,叶还通过与中共友善的陶孟和,请其设法向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反映情况,帮助营救。
当时朱家骅尚不知熊已死,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的名义致函国民政府政行院,提出解救方案,函文称:“其中张方(燕大化学系毕业生,由熊引荐到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制造炸药、雷管等)受刑最惨,两手四肢全断;其次为熊君及李琳,殊乘听闻。查熊君纯系热诚爱国抗日青年,其一切均为惠所深知。若巫为汉奸,实为不伦。务祈严饬边区政府,迅即释放,并严予制止,嗣后不再发生此类事件等事情。”此函由行政院转报蒋介石,根据蒋的指示,“转电朱彭两总副司令查明、释放”。在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和中共高层指示下,“四肢全断”的张方等人得以释放,侥幸捡了一条性命。而熊大缜,却早已经等不到这一天了。1948年底清华园解放的时候,叶企孙还流着泪对清华军代表说,务请组织复查澄清他的弟子熊大缜冤案。

可惜,熊大缜的冤案没澄清,叶企孙自己却因为这件事“陷了”进去。文革开始后,先是吕正操受审查,熊大缜“特务案”又被重新提出,因为熊大缜是特务,所以他的老师叶企孙就被推理成特务头子,更为吊诡的是,连普通国民党员都不是的叶企孙竟被诬为国民党中统在清华大学的头子,而熊大缜是受他的派遣打入抗日根据地的。
从1967年6月开始,红卫兵小将们以革命的名义对叶企孙揪斗、关押、抄家、停发工资并送往“黑帮劳改队”。在一系列的批斗中,叶企孙一度精神错乱,出现幻听,他总认为有电台在监视他,“一举一动都有反应,他喝一口茶,电台就说他喝茶不对,他走出门,电台就叫他马上回去”。侄子叶铭汉看着他,“甚觉悲哀”,说“你是学物理的,你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根本没有这种事,是幻觉”,他说“有,是你耳朵聋,听不见”。1968年,已经70岁的他,因为熊大缜的事,涉嫌“国民党C.C特务团”被捕,关入北京卫戍区监狱,还戴上了手铐,关押了17个月。
1969年,又因实在找不到证据,而送回北大(1952年院系调整,叶企孙被分配到北大)监督改造。他原来在镜春园的教授房子被没收了。教授待遇也被取消了,每月只有50元的工资,他住进了一间又黑又破的房子。
四
叶企孙在接受批斗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尚的人格,从不“咬”别人。曾经有红卫兵要逼他揭发钱三强,他却在交代材料上写:“我对于钱三强的总的印象是:他对工作是努力的,他的思想是比较进步的。”
可惜,命运并没有垂青这位一代宗师。由于身患严重的丹毒症,前泪腺肥大、小便失禁,被褥终日潮湿,衣服少有更换。为了减轻痛苦,叶企孙整日整夜坐着,致使双腿肿胀,皮肤发黑变硬。
当时的中关村一带,有不少人都看过叶企孙,他穿着一双帮裂头缺的破棉鞋,身体弯成90度,有时到一家小摊上,向摊主伸手索要一两个小苹果,边走边嚼。如果遇到教授学生模样的人,他伸手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家住中关村的叶铭汉每周都会去探望他,但两人曾不谈遭遇。叶铭汉说:“叔父没有向任何人表示过他一生很悲惨,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历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遭遇淡然处之。”
在生命的尽头,钱临照去看叶企孙时,他取出《宋书》来,翻到范晔写的((狱中与甥侄书》中的一段:“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去世。按有关方面要求,叶企孙逝世的消息,所有报刊均不予刊登。
1986年10月,河北省委根据调查取证的大量事实,作出了《关于熊大缜特务问题的平反决定》。此时距熊大缜遇害已近半个世纪。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豆包也算干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