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是个很折磨人的事,有人因为它疯了,有人因为它造反了。当然疯了的也好造反的也罢,那些人的文化水平是真不够看。尤其是天王洪秀全,就以他的水平能进考场绝对是皇恩浩荡。但也有那命不好的,明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公认的状元之才,却总是在考试的时候遇上倒霉的事,有被取消成绩的,有吃官司的,还有被终生禁考的。一般人这种事遇到一次就崩溃了,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例子。可在大宋朝有个才子叫钱易,连续两次与状元擦肩而过,而且每次还都把皇帝给惹恼了。
钱易
国家开科取士,历朝历代都是件可喜的大事,钱易在这个时候惹恼了皇帝,不是因为他才学不足考试作弊;事情恰恰相反,问题是出在他太有才了,急于想表现自己。人有能力,想表现很正常。可要是在一个没有啥能力,还有些小心眼的领导面前过分表现,十有八九要倒霉。这种领导不在少数,宋太宗赵光义就是其中一个。
烛光斧影之后,赵光义从一个跟屁虫摇身一变成了宋太宗。自从坐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想极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哥哥赵匡胤差。可能力这东西不是想表现就能有的,硬是要表现,人就会因此变的心胸狭窄,妒贤嫉能,有时还甚至会自取其辱。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时候,殿试选状元看的是谁答题快,谁先交卷为准。这样做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你想,凡是有资格参加殿试的考生都是精英,其才学不分伯仲,正如老话说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赵匡胤看的就是谁的才思敏捷,反应快,这种人在做官之后才会不死板,处理政务时有应变能力。可到了赵光义做皇帝的时候,看似选状元的规矩没变,可是皇帝换了人,这事情也就变了味。
状元及第
赵光义为了在世人面前证明自己才学过人,殿试的出题的监考都是亲力亲为。为了体现出自己学问的深奥,他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道自以为能难倒天下读书人的题目。到了殿试那天,正在他期待看到考生们因为题太难而愁眉不展,痛不欲生的时候,只见人家钱易已经答完了题,一脸轻松的交卷了。见到钱易提前交卷,赵光义当时脸上就挂不住了,强压着怒火拿过了钱易的卷子看;这一看不要紧,赵光义龙颜大怒,钱易的卷子答的是文采出众,条理清晰,简直堪称完美。要是搁在宋太祖的时候,状元非他莫属。
殿试
可谁叫这钱易命不好,生不逢时。在当今皇帝赵光义看来,钱易的行为就是在打自个的脸,变相嘲笑自己没文化。按理说,你赵光义自己出了一道1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要求考生们为照顾你的面子,非要拿出做奥数的姿态来答题吧?赵光义可不这么想,他认为不给皇帝面子就是天大的罪过,谁不给自己面子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皇帝虽然没文化但有权利, 正所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看完钱易的卷子后,以文字轻浮草率,投机取巧的罪名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并将其赶出了考场。事后,赵光义是越想越气,竟然下旨把钱易的进士身份也给免了,直接打回原形。
要是一般人遇到这种莫名的打击,很可能直接就颓废了。可钱易却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个主儿,他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垮,继续复读,准备再次冲击状元的头衔。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他并没有吸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因为在他第二次殿试的时候又把皇帝给惹急了。不过庆幸的是,这次皇帝了换人。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咸平二年,钱易又一次参加了殿试。经过长达14 年的复读,他对这次考取状元可谓是信心满满,势在必得。可在这14年里很多事情都发生的变化,状元不再是以谁先交卷为准,而是改成了由主考官阅卷评定。成绩一下来钱易考了第二名,其实这个成绩也很不错了,但钱易相当不满意,他认为主考官判题不公正,于是上书给宋真宗赵恒反应情况。你向皇帝反应情况没问题,有话好好说,拿出真凭实据来给皇帝定夺就好。可钱易不这样,可能是压抑的太久了,他上书中对朝廷的科举中的问题是冷嘲热讽,指桑骂槐。
发榜
领导最反感的就是这种有意见不好好说,仗着自己有点能耐拐弯抹角、含沙射影的人。赵恒看了钱易的上书后也是怒形于色,对其是一肚子的火。 怒归怒,不过赵恒这个人和他老爸赵光义不一样,他是有真才实学的,用不着装。 他知道钱易是个难得人才,这些年确实也受了点委屈,所以并没有过分责罚他,只是把他降为了第三名,让他长点记性。别说,这一次钱易还真长了记性,此后做人做事也有了眼力劲 。
宋真宗封禅
景德五年,宋真宗赵恒好大喜功,要封禅泰山。经过多年官场历练的钱易知道露脸的机会来了,于是赶紧为此写了一本歌功颂德的书 《殊祥录》。赵恒看后果然龙颜大悦,夸赞他识时务、懂事。 随即升任他为太常博士,天圣三年钱易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直到去世。
由此可见,自古仕途之路智商不过是敲门砖,情商才是铺路石。不明白着这个道理,哪怕你有状元之才也是无济于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