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集贤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09-08 22:07 被阅读0次

    香,虽然是一种飘渺无形的东西,却能使人于丝丝馨香之中,调息吐纳,通鼻开窍,愉悦身心,陶冶灵性,可谓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才竞相成癖,惜香如金。

    熊朋来在陈敬《新纂香谱·序》中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

    说的是东汉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称官拜尚书令的荀彧,雅好熏香,身上香气,可闻百步。所坐之处,香气可三日不歇,成为人士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

    文人爱香,不但时而焚之,还常将香藏于袖中,因此有暗香盈袖之说。如此看来,在文人日常不可须臾稍离的书中、墨中添香,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早在三国时,魏国郎中鱼豢《典略》中,就载有芸台香可辟纸蠹鱼(蛀书虫)的说法,因此自古藏书室便有“芸台”的雅称,人们经常所谓“书香门第”之香,恐怕也该来源于此。

    明屠隆在《考槃余事·书笺·藏书》中也曾说道:“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

    佛教与香道

    佛教创建之初,释迦牟尼佛住世之时,人们就对香十分推崇。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由于当时正值印度炎热的天气,前来听讲的信众昏昏欲睡,于是佛祖令人遍寻能散发香气的植物用来点燃,利用其散发出的香味提神醒脑、振奋精神,晚上还可以用来驱除蚊蚋。

    佛教经典关于香的记载非常多,如《维摩诘经》、《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瑜伽师地论》、《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以及许多密宗经典,对香以及香的意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

    道家与香道

    道教香文化,历来也一直备受人们推崇。爇香,在道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道士每天的早晚课中都要诵《香赞》和《祝香咒》。

    其《香赞》曰:“烟祥馥郁,瑞气氤氳。罗天海岳遍遥闻,列圣尽来临。赐福乾坤,大地获清宁。”

    历代不少涉香诗词文赋,亦与道家用香密切相关。白居易在《赠朱道士》中写道:“仪容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虚内道场。两翼化生因服药,三尸卧死为休粮。醮坛北向宵占斗,寝室东开早纳阳。尽日窗间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

    许浑在《茅山赠梁尊师》亦曰:“云屋何年客,青山白日长。种花春扫雪,看箓夜焚香。上象壶中阔,平生梦里忙。聿承仙籍后,乞取大还方。”

    陆龟蒙亦有《华阳巾》曰:“莲花峰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炷礼寒星。”

    儒家与香道

    东汉蔡邕《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自卫返鲁途中,见幽谷之中有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援琴,成《幽兰》(又名《猗兰》)之曲。

    是说孔子虽生不逢时,但其独濯清流、心系天下的志节,却与兰的王者之香一并流芳万世。

    宋代朱长文对此说的更加详细,他在《琴史》中曰:“及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讲诵弦歌不辍。后自卫反鲁,过隐谷,有幽兰独茂,子喟然曰:‘兰,香草也。而与众卉为伍,如圣贤伦于鄙夫也。’乃作《猗兰操》。

    其辞有云:‘如何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感愤之深切也。”

    南唐后主李煜爱香,在《一斛珠》中曰:“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浣,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在《虞美人》中曰:“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在《采桑子》中曰:“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在《浣溪沙》中曰:“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巾帼不让须眉,涉香诗词并非仅为男性的专利,李清照在其《醉花阴》中曰:“薄雾浓雰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宝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aj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