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主编课堂今日看点人物
【第七期主编课堂作业1】50年的电影匠人

【第七期主编课堂作业1】50年的电影匠人

作者: 珍珠订制禾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23:09 被阅读144次

    1. 科教电影

    【第七期主编课堂作业1】50年的电影匠人 七八十年代,电影院放映电影之前都会放映一些科教电影,有关于工业,农业的,也有涉及生物乃至生命科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拍摄手法大多数是纪录片的形式,很多电影印象并不深,但是其中有一部电影,让人过目不忘,甚至至今看起来都觉得生动有趣,这就是科教电影《一支铅笔》。

    这是一部不到三十分钟的短片,全片主要内容是讲述铅笔的材料的选择,从木材原料的采集,铅笔芯原料的制作,到每一步制作过程和工艺,原来一支看起来简单的铅笔实际上要经过十来道工艺才能完成。倡导大家节约使用每一支铅笔,也是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

    电影里最有趣的,就是能够从桌子上站立起来的小铅笔人了,它打着领结,比手画脚的对着四个小朋友讲话,它不仅表情丰富,说起话来也是语速飞快。说着说着,为了让小朋友更好的了解铅笔制作的过程,小铅笔人跳到地上,变成一架大大的铅笔型的飞机,带着小朋友们慢慢飞了起来,更神奇的是,从自己家里直接飞出了家门,飞过北海公园,飞出北京,直奔木材的原产地,吉林松江河原始森林去了。

    2. 电影结缘

    为什么我提起这么久远的一部科教电影呢?因为参与这部电影拍摄的传统特技设计师季德,是我的老爸,那个印象里经常出差忙碌的,而又温文尔雅的人。他的工作就是一直拍摄科教电影,负责电影里需要特技效果的制作,科影厂至今拍摄了1400多部科教电影,爸爸参与拍摄了其中80多部。

    拍摄《一支铅笔》是1963年开始拍摄,这部不到三十分钟的作品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才拍摄完成的。那一年,是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刚刚建厂第三年,而我的父亲当时也是个不过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和他一起参与拍摄的摄影师安原生,史久正,美术师麦一,置景工作的董大顺,焦柄考,刘建常,焦文云、于国祥等将近三十人的制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当时他们在编剧张天纪,导演赵莹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几位年轻先根据导演的内容编排,然后画出希望能表现的效果,再设计制作道具,背景,以及联系需要协作的全国相关单位。在大家勇于创新的信念下,完全靠手工制作道具,加上拍摄后期制作处理,完成了那几个至今仍然不过时的经典镜头。

    小铅笔人是真的吗?怎么活动起来的?大铅笔怎么飞出家门的?怎么飞过北海穿过大森林的?我小时候看过这个电影后,简直被神奇的电影特技完全吸引了,总是向爸爸问起这些问题。当年爸爸总是笑而不语,像个魔术师,不会轻易透露玄机。距离拍摄时间,转眼过去了五十多年,当我再次向爸爸问起这部电影,他才如数家珍的给我一一讲解。

    “大铅笔怎么飞出房间的呢?”我对于那个全手工时代充满好奇。“哎呀,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突破啊!”爸爸开心的说起了这段经历,“为了使吊着大铅笔的钢丝顺利通过,拍摄之前,我们将布景中门框上边的横木和窗户拆掉,按照拆除的部分,制作成五分之一的模型,放到摄影机前。按透视原理经过计算,通过取景观察,拍摄的时候找好角度,使布景与模型在透视上完全衔接,拍摄出来就像真的房门一样了!”

    “有些镜头现在看起来简单,当时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爸爸接着说,“比如飞过北海公园的小人,采用红外线活动Mask合成摄影法完成的”  说到这里,爸爸还跟我解释了这个技术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并且是对外保密的。这个技术是他的恩师北影特技专家张尔瓒老师带领技术小组经过几年的自主研究试验成功而成。

    “这部电影历时两年完成,其中特技部分就拍摄了将近一年”,爸爸拿出他的一些效果图手稿,“当时每个环节,我们都要非常仔细的琢磨。比如,坐着铅笔飞过北海的小朋友,用的是真人1/5的模型。头部模型是北京玩具研究所和中央美院雕塑系的专家,完全按照四位演员的形象塑造,服装是北京绢人厂专门剪裁缝制的,这些缩小的模型制作精致,简直可以乱真......”

    3. 全心全意的幸福

    爸爸又跟我讲了很多他当年工作的场景和趣事,听着他的讲述,那些场面好像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眼前。记忆中的爸爸,经常在读书,写作,离不开笔和尺子,在纸上写写画画。大学数学专业的他,在高中时就因为喜欢画画,到中央美院高中画室专业学习画画,画画也成了他常年出差最大的消遣。家里存放了他的画大大小小几百幅,在画里有黄山松树,天池雪山,大海波涛,江南水乡....爸爸经常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职业是非常幸福的。这句幸福,绝对不是虚话,而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刚刚进入60年代,中国大跃进接近尾声,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单独四川省就有一千多万人因此丧失。那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也是崛起的时代,《青春之歌》,《风暴》,《林则徐》,《万水千山》等等,那时候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爸爸和他的同事们坚守着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夜以继日,不辞辛苦,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尽管那个年代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但是对于事业,他们兢兢业业,无论夏天在吉林大森林里被十几种咬人的蚊虫叮的浑身是包,还是冬天在天山脚下冻出冻疮,湖北插队时插秧被水蛭蜇伤,他们的精神是健康的。全心全意的工作给他带来了幸福,而面对这份幸福,他也付出了全心全意。

    4. 幸福继续

    问起爸爸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他说一直做他喜欢的事情,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从二十出头,一直到快七十岁,他才真正退休。科教电影的魅力仍然吸引着他,也是这样的魅力让他一直保持着年轻的状态。

    爸爸由衷的感谢他的特技老师张尔瓒以及那些鼓励他创新,给他很大创作自由的老一辈专家们,他还经常提起一句话“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 。就像当年他们被鼓励的那样,相信年轻人是未来,应该多鼓励年轻人。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和国际接轨,4D 电影,VR系统等等等等,至于未来,可能性仍然无穷大。

    爸爸在《科影记忆》的书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无悔的选择》其中说到“人是无法决定自己生存的时代的。不过作为一个传统特技设计师,我赶上了传统特技的巅峰时期。虽然这个行当如今寥落了,不过扪心自问,我觉得我没有辜负时代赋予我的责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做出了自己一生的选择。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尽力了,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愧无悔。”

    此文献给热爱科教电影事业今年刚好八十大寿的父亲和像他一样热爱电影业的同仁们!

    【第七期主编课堂作业1】50年的电影匠人 【第七期主编课堂作业1】50年的电影匠人

    图一:科影杂志  

    图二左起:摄影师史久正 安原生 特技师 季德

    资料来源:父亲采访,网络

    电影内容可访问链接: CCTV10-优秀科教片展播

    父亲简介:季德 1938年出生在北京,喜爱绘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理事,原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传统特技设计师,中国电影博物馆特殊摄影展厅撰稿人之一,《科教电影简论》《中国电影专业技术发展简史》《现代影视技术辞典》撰稿人之一,航天部及部分大专院校声像编导学习班专题讲座特聘讲师。

    季德次女 季芳(辰宝妈) 2017/4/5第二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期主编课堂作业1】50年的电影匠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az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