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教育婚姻育儿
我们对孩子的误解到底有多深?

我们对孩子的误解到底有多深?

作者: 遛遛心情的溜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1-12 19:27 被阅读593次
    文/溜妈

    ​父母深深爱着孩子,所以教他好好做人。

    孰不知,孩子不需要“教”。

    1

    有一次我带溜溜去吃早饭,旁边的桌子来了一对夫妻,带着个小姑娘。小姑娘瘦瘦高高,也就上1年级的样子。

    爸爸把馄饨,包子,粥都端上桌之后,突然想起有东西落在家里了,于是起身回去取,妈妈和小姑娘先吃。

    她俩正好在我和溜溜斜对面,那位妈妈就逗溜溜,跟闺女说:“你看小弟弟,你小时候也这么小……”

    小姑娘看看我,看看溜溜,没觉得多新奇,抬头问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妈妈说:“再等一会就回来了。”她的兴趣还在溜溜身上,跟我攀谈起来:

    孩子多大了?是不是纯母乳啊?有点瘦小啊?出生时几斤啊?比我们家姑娘还重2两……

    纯母乳孩子抵抗力好,我家这个就不生病。出生就小,长得慢,别着急,我家这个幼儿园那会儿两年都稳定保持20多斤……

    “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爸爸太慢了!”

    妈妈把注意力转回到女儿:“爸爸得走着回到家,取了东西再回来,很辛苦的,你要体谅爸爸的辛苦。”

    小姑娘不说话了,开始自己夹包子。

    “哎~只能夹你这边的,在外面吃饭也是这样,一盘菜只能夹自己这边的,这是礼貌,所有人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

    “哦……”

    小姑娘吃了几口包子又忍不住说:“我都快吃完了,爸爸还不回来,真是太慢了!”

    “你要学会体谅别人,爸爸已经很用力的往回赶了!把你的紫米粥喝了吧!”

    没被读懂的小姑娘​

    我看在眼里,为小姑娘着急,妈妈一直没能懂她的意思,她就是想跟爸爸一起吃早饭,想让爸爸快点回来,想让妈妈懂自己。

    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无意的举动就像这位妈妈一样,滔滔不绝的把我们认为对的东西强行塞给孩子?

    有多少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表面的言语和行为,没有读懂他背后的需求?

    有多少时候孩子的适龄行为被我们扣上不听话的帽子?

    我们对孩子的误解到底有多深?

    “这孩子最近上课老走神,作业也不好好写,不是这个忘了带就是那个忘了交,字写得歪七扭八,龙飞凤舞!今天课间还跟另一个同学打了起来,把人家的脸给抓破了……”

    这是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发给学生家长的微信。

    如果你是收到微信的妈妈,你会怎么反应?

    是亲妈都会压住心里的担心,焦虑和喷薄欲出的火气,好好跟孩子讨论老师列举的种种问题,希望他“改邪归正”。

    孩子可能不吭声,顶嘴,无所谓。

    是亲妈就都压不住火了,苦口婆心变成了严厉数落,甚至会导致家庭大战爆发。

    当妈真是技术活,光有爱是不够的。孩子不需要我们教给他怎样做是对的。

    简单的说,孩子不需要教,需要我们的影响。

    而能影响孩子的前提是,我们不以自己的方式误解孩子,而是以孩子的视角读懂孩子。

    2

    下面我用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话,打开一个读懂孩子的新视角——

    “当孩子在学校遭遇失败时,我们能够证明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与其说这是孩子在学业上的失败,不如说是他心理上的失败。”(来自阿德勒《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上文那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学校的种种状况就是在心理上失败了。

    在跟他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得知:

    男孩有了一个小妹妹,还没出满月,妈妈需要照顾妹妹,没法接送他上下学,更多的是爷爷奶奶照顾他。

    妈妈为了爷爷奶奶方便,也为了两个孩子不相互打扰,就让男孩去爷爷奶奶家住一段。

    男孩就在这段时间出现了种种情况,妈妈也一再收到老师的告知短信和电话。

    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来自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

    在那个男孩的世界里,他被妹妹推下了王位,他不再是家里的中心,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为了能重新回归王位,获得妈妈爸爸的爱,他一如既往的努力上学,写作业,还努力做个好哥哥,却没有被看见,被肯定。

    老大的主观世界

    他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妹妹什么都不做,妈妈就抱她,亲她?为什么我要上学,写作业,考试,妈妈还嫌我做得不够好?!

    一旦做对的事没受到关注,人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以求受到“负面关注”。(来自来自《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所以他选择不好好听讲,不写作业,打架,跟妈妈顶嘴……

    我们要看到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东西,那是孩子的需求,目的,追求的意义。

    很多时候,目的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来自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当我们能穿透这些错误的方法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当我们能超越问题,回到关系,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孩子需要爱,那就给他爱。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这是另一个问题,有机会再作详细论述。

    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善意的提醒:

    学校可以暴露出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错误。(来自阿德勒《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时,我们要及时反思家庭养育方式,并努力做出调整,以求带给孩子更积极的影响。

    我们再回到对孩子的误解和理解的问题。

    3

    我们对孩子的误解可以分为两部分,上面讲得是第一部分:读不懂孩子的内在需求,还有第二部分是把孩子的适龄行为误读为不良行为。

    6个月前的小婴儿会吃手,见到什么都往嘴里放。2岁的孩子爱说不,哭闹,撒泼。4岁的孩子会撒谎,说脏话。

    6岁的孩子坐不住,刚上一年级上课老下座位。上了3年级,孩子明显有自己的想法,不爱听大人的了。

    到了青春期更是叛逆,顶嘴,亲近朋友远离父母,不爱跟家人交流,情绪波动大……

    凡此种种让父母感到担心,焦虑,不安。究其原因,在于对孩子适龄行为的无知和害怕失控的恐惧。

    我们以青春期为例,说一说孩子的适龄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青春期大脑风暴》中提出青春期的四个本质特征:

    (1)情绪强烈,(2)参与社会,(3)寻求新奇事物,(4)富有创造力的探索。

    青春期就是这样子!

    ​青春期的孩子有多少行为会挑拨父母紧张的神经?

    突然像海啸一样爆发的情绪,以前从来不这么大逆不道啊!

    越来越跟同龄人走在一起,再也不愿意跟在你屁股后面,我们有了深深的失落感。

    开始爱美,要衣服,要鞋子,要减肥,发型比头都重要!

    竟然开始偷偷抽烟,越来越喜欢打游戏,是不是上瘾了?!

    想起一出是一出,猜不到他下一步还想干嘛!

    现在静下来,把这些行为跟青春期的四个本质特征做比较,原来都可以对号入座。

    这就是适龄行为,某个年龄段会出现的行为。青春期就是这个样子!

    当我们头脑里有了“适龄行为”这个观念,就会更理解各个年龄段的孩子。

    单就青春期来说,对这个阶段的适龄行为了解越多,我们会更尊重孩子,不再把青春期看作危险的,痛苦的,要努力挨过去的日子,而是把担心,焦虑化作有益的影响。

    只告诉他不能吸烟,不能喝酒,不能谈恋爱,好好学习,除了让他更烦你,不会有任何作用。

    我们能给他的有益影响是让他知道青春期他有这样的愿望、感受是正常的,可以跟他一起研究一个酒水广告,看它是怎样利用人的特点或者弱点说服人消费的。

    这样引导他看到现象后的本质,他就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保持青春期的激情,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寻求新奇事物的初心,富有创造力的思考,那这个孩子会是一个多么丰富的人!

    我知道这很难。需要我们父母更宽容,更智慧,更勇敢……

    让成年人了解自我,已经够难了,更不用说让他们基于对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并引导孩子。(来自阿德勒《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尽管很难,你愿意试试吗?

    不是我们被限制,让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选择不做。(来自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

    做或不做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最后把阿德勒最触动我内心的话送给大家:

    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

    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来自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努力做到自己认可自己,给孩子最美的影响。一起加油!

    正面管教,遇见阿德勒。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倡导最美的养育是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临界冰:特别赞同Adele的观点,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家庭关系上的问题:+1:
        临界冰:@遛遛心情的溜妈 :kissing_heart::kissing_heart:
        遛遛心情的溜妈:@临界冰 嗯嗯!我也深深赞同,关系里有烦恼,更有幸福:heart_eyes:
      • 拂面春风8:真是一篇好文章,有多少家长,根本就无视孩子的言行,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遛遛心情的溜妈:@拂面春风8 亲爱的,谢谢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以为“是”的,只是孩子太无辜……
      • 浅蓝_6bce:孩子是有这些行为,那我该怎样引导呢
        遛遛心情的溜妈:可以鼓励孩子,同理孩子,管住自己的嘴,自己的情绪,在家里倡导合作而不是竞争,不拿孩子跟别人比较。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对所有孩子都管用。所以要看书,听课,持续学习怎样做父母……

      本文标题:我们对孩子的误解到底有多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sb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