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作者: 海蓝之昕 | 来源:发表于2022-10-10 10:34 被阅读0次

文‖海蓝之昕

本文参与睿.吾乡征文活动

由于从事美丽乡村的工作经历,让我走了永康的半数以上的乡村,特别是踏足一些历史文化名村和美丽乡村时,曾经在朋友圈发出这样感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是我踏足乡村,深入乡村挖掘人文历史,越发感触的诗句,在当下,重申一个人对于土地深沉的眷恋和感动似乎一点也不时尚,在这片土地上,每天都有很多琐碎细微的日常,每天也都发生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乡村所承载的生活内涵和它所蕴藏的力量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从中,我们总是能寻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当我们用心俯下身子,贴近土地,贴近人民,贴近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会发现乡村是多么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走进乡村,最先入眼的一般都是地理性标识,见多了,往往从标识中也可领略几分该村整体的审美情趣和干群是否团结干事的氛围。诚然最能反映村庄历史传承和乡土人情的就数文化礼堂了。由于个人的兴趣偏好,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比较留意当地的楹联和匾额,当然走进乡村也不列外。楹联和匾额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文化的标识,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见多了永康的村标、匾额、楹联等等,从它们的样式、材质、内容、书体、色彩等等表现出来的综合美感是大多是不尽人意的,当然有很多综合因素导致。

见多了形形色色的匾额,曾经产生过动笔书写有关匾额知识普及的初衷,同时也是指导美丽乡村建设职责所需,鉴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水准的缺乏怕被贻笑大方迟未落笔。机缘巧合,一天下午,有一群员在聊天群内抛出数块他自己书写制作的牌匾图片,一看忍不住首发声:永康的牌匾文化内涵太像暴发户了!继而群内收藏界、书法界等文艺界有情怀的人士纷纷吐槽永康牌匾文化现象的各种不是,原来大家都有话说。我重拾初心,翻阅了部分有关中国牌匾文化的前世今生,今日成文,权当是一个现学现卖的知识普及。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在永康见过很多亭台楼阁,置身其间,总觉得缺失了什么,大多是少了匾额和楹联的缘故,一个没有眼睛的建筑,肯定是缺了灵气。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中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劲壮美观。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作为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这样匾额成为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就可理解了。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看重。史载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建台礼天,榜名“灵台”,可以说是最早的匾额雏形。自秦始皇统一始,真正意义上的匾额就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得以颁布施行。秦《会稽石刻》记载:“秦圣临朝,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其中的“显陈旧章”,确立了匾额的地位与使命。秦朝的书体定为八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古代有许多匾额大多是由书法家题写,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现阶段,永康的匾额大多缺乏书体的多样性和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无上荣耀的标识。《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在古代能获得官府或皇上的匾额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不仅是家族的光荣,能够泽被后代,也是一个地方的荣耀。

匾额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是从唐末开始的。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开店,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就更多了。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能看到汴京街道上,两旁并列着各种店铺、作坊,其中有酒楼饭店,也有金银铺、裱画铺和医药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药铺)、“王家罗锦匹帛铺”(绸缎店)、“刘三叔精装字画”(博古斋裱画铺)以及“赵太丞家”等医铺。俗语道:“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流入民间的匾额逐渐成了商家的招牌、店铺的品牌。著名的招牌,实际上也就是著名的商标,它往往同优质的商品联系在一起,同顾客的认同感、信任感联系在一起。

纵观历朝历代,匾额的构成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以宋代的牌匾为示列做一个构成、规格、雕刻工艺方面的解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个小小的参考价值,在以后的牌匾制作中能够应对历史人物的年代背景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修旧如旧。

宋代的匾额由两部分构成:牌面和华带。牌首:牌面上方的雕花横木。牌带:牌两边的雕花木。牌舌:牌下方雕花横木。牌面并非正长方形,而是下部略宽十分之一:牌面的长宽比是每长一尺,上宽八寸,下宽八寸八分。牌首宽三寸,厚四分。牌带宽二寸八分,厚四分。牌舌宽二寸,厚四分。华带和牌面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倾斜一个角度,成一个斗形。牌面后边四周用木楅加固,二尺的牌子用一楅,三尺的牌子用两楅、七尺的牌子用三楅。宋式匾额的牌首、牌带和牌舌都雕花:牌首雕伽嫔、共命鸟之类的飞仙图案。牌舌雕宝床真人等图样。一般牌带雕剔地起突海石榴花、宝牙花、宝相花。御笔匾额的牌带雕升龙。雕刻刀法用混雕,即圆雕。宋代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前檐下有多幅四字匾,没有竖式匾额的华带,代以镶边;有的也没有镶边。

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钢筋水泥的丛林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当然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建筑、旅游区、别墅、商铺等也需要匾额,匾额其实还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匾额市场。但是大多都以机器制匾、3D打印为主流,对传承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历史的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匾额的缺失,使它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不复存在。由此,传统文化失去了一个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针对当下匾额鱼龙混杂、不伦不类的现状,匾额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

相关文章

  •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文‖海蓝之昕 本文参与睿.吾乡征文活动 由于从事美丽乡村的工作经历,让我走了永康的半数以上的乡村,特别是踏足一些历...

  •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匾额与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你有在乡下生活过或者去一些古村游赏时,肯定看到过类似于“状元及第”、“积...

  • 匾额文化如何继承创新

    【品读日渐淡忘的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如何继承创新 ——对话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沈望舒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 编者按 匾额...

  • 家具收藏之匾额

    《每日一讲》 ——:家具收藏之匾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匾额文化存于建筑间、生活中,悬于门上...

  • 日格一物——匾额“宴启瑶池”赏析

    匾额是传统文化宝库里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无论是在亭台楼阁,庙观祠堂,宫殿府邸,匾额都具有不可或缺之地位。 匾额于古...

  •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

  • 他是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帝女婿,结果出人意料……

    ◆◆◆ 文 |石禄生 01 福建品藏文化“匾额博物馆”,现藏有一块古朴无华且样式简单的匾额,题匾文字斑驳痕浅,难以...

  • 在匾额上体现书法的气势和美感|书法家杨凡作品

    恩正泽隆 ——在匾额上体现书法的气势和美感 匾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

  • 无名寺

    它的名字还呆在匾额上导游图册上还记着它的前世今生但此刻在我想来它只是一团裹着竹影和鸟鸣的雨雾红的黄的,暗淡的院墙与...

  • 万家阁

    万家阁 徽州楹联匾额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兴盛与徽州文化的积淀发展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co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