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节选自阿知仁波切著作《觉知当下》(连载六)。该书是本博主目前为止看到的最佳禅修指导著作,文字非常简练,脉络甚是清晰,无论对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禅修经验者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觉知当下》(连载六)
二、无相寂止
(一)无相寂止相关开示
今天讲无相寂止。
文殊菩萨的化身、大圆满主要传承上师麦彭仁波切讲过:无相寂止不要靠外在的东西,看自己的心,自己面对自己的心。自已的心看自己的心,不是就有两个心了吗?如何理解呢?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比如眼睛可以看到任何东西,但看不到眼睛它自身。假如有一个干干净净的镜子,就可以看到了。这时,有人可能会说: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是一个显现。这样讲的话,镜子外的自己也是一个显现,是一样的。通过镜子,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眼睛,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一样的道理,我们的心也有这个本能。
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思维当下,心完全静下来,这时有两种情况:在无分别地静下来的状态中安住,这就是一个纯粹的无相寂止。心完全不分别、无思维的状态,叫阿赖耶;安住的时候,心有一个很明了、很清晰、很敏锐、很透彻的了知的部分,这个叫阿赖耶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部分。在阿赖耶上面安住,是纯粹的无相寂止;在阿赖耶识上很明了的部分上安住,这是初步的胜观。我们应尽量安住在阿赖耶识上。
如果只是安住在阿赖耶上,只会越来越稳固而已;而安住在阿赖耶识上,就会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清晰。从现在一直到佛的果位,就是一个越来越清晰、明了的过程。
就像在日出前到达一个地方,发现远处有一座山。这时,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会很明确地知道,前面有一座山。但具体是石头山还是雪山,有草还是有树木,由于黑暗的原因,没办法看清楚。刚开始的胜观就是这样。天慢慢亮起来,就会看清楚是石头山还是雪山,还有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见。到了十地菩萨、佛的果位,就像是完全天亮的时候,对山完全地了知了,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是以稳固的寂止为基础、为前提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修有相寂止还是无相寂止,或是修初步的胜观。自己根据对自己的了解来判断。
修禅修一定要坚持、要有耐心。不管是什么根器,想要一天两天就开悟、修成,是不太可能的事。我们按照次第、虔诚地去修,打好基础,才能向前发展。如果,我们从这么远的地方跑过来禅修,刚刚开了个头就放弃的话,是十分可惜的事。
平时工作繁忙,时间不多,但每天都要拿出10-15分钟来修。一天24小时中,拿出十几分钟,即使再忙,也应该可以拿得出来。大家这样坚持的话,这一生中完全成佛我不敢肯定,但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完全没有问题。
众生就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光明走向黑暗、黑暗走向光明、黑暗走向黑暗这么四种情况。比如一个畜生来说,它本来是黑暗的,三恶道之一。如果它伤害众生,那就是从黑暗走向黑暗;有些动物就完全不伤害众生,而是帮助众生,那它就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人本来是光明的,断恶行善,就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如果做恶的话,就会走向黑暗,堕入恶趣。
我相信这几天大家能打好基础。但也只是打好基础而已。盖一座高楼,这几天就是打好地基。如果买好地、打好地基,就荒废掉了,高楼不可能建成的。
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不思维当下,即是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来面目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知,一个是世俗谛的,一个是胜义谛的。所有东西的本来面目都可以这样认知。比如这杯果汁,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它是液体;胜义谛来讲,它是光明如来藏。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念头之间的就是心的本来面目。
现在,我们的念头就像瀑布一样。瀑布,我们肉眼初看上去,水与水之间是没有空间的,但借助仪器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间隙。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妄念纷飞,一个接一个,根本看不到念与念之间的本来面目。前念灭、后念生,之间的这个间隙是非常短暂的,根本发现不了。我们就是要通过寂止,来不断的延长这个间隔。我们安住在这个念与念之间,则心很敏锐、很明了、很清晰的这个觉知就会自然显露出来,这就是无相寂止。无相寂止没有任何概念的话,不容易修。先有个概念,再慢慢、慢慢引导这个心。
先修有相寂止,在自己面前方便的地方,放任何东西都可以,远的地方可以,近的地方也可以,东西大也可以、小也可以,有这么一个目标物。但是眼睛不要这么瞪着看,为什么不能瞪着看?瞪着看的话,眼睛会酸痛、会产生幻觉,所以就不要瞪着看。眼睛看这个目标物,似看非看就可以了,但是心要安住在这上面。
(二)无相寂止相关问答
17、弟子:有相寂止是利用五蕴而安住,无相寂止是在五蕴之外,这样理解对吗?
上师:可以。
18、弟子:无相寂止,就是有一个觉知监督着五蕴,然后安住在监督五蕴的这个状态中,这样理解对吗?
上师:我们的心本来就有这样的功能,有一个所缘、一个能缘。就像前面有个镜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心的所缘,就像镜子中的我一样;能缘呢,就像镜子外面的我一样,这样一个二元对立。本来应该在能缘、所缘合为一体的状态中安住。但我们现在做不到。还是有二元对立。
19、弟子:无相寂止是不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
上师: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观察修、思维修,不是无相寂止。
20、弟子:无相寂止和专注瑜伽是否可以同时使用?
上师:可以。修无相寂止时,专注、离戏、自解三种瑜伽都可以用。
21、弟子:修有相寂止时,要主动打断好的状态,那修无相寂止时也要不停地打断好的状态吗?
上师:当然需要。有相寂止的时候,所缘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无相寂止的时候,所缘不是外在的东西,是心本身具有的一个功能。
22、弟子:《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理解为无相寂止吗?
上师:不能这么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已经是很深的境界了。
23、弟子:修上师瑜伽,最后上师融入自身时,在上师与自身无二无别的状态中安住。这种安住与有相寂止、无相寂止中的安住有区别吗?
上师:有区别。修无相寂止时,还存在能缘、所缘二元对立;而修上师瑜伽融入的时候,上师是所缘,自身意识为能缘,上师和自己完全融为一体的时候,是在能所合一的状态中安住。
24、弟子:修无相寂止时观心,但找不到一个可以看到的心,觉得是很清晰、敏锐的。没有看到什么奇怪的东西,也没有感觉自己消失了,这样是不是不对?
上师:这样挺好的。
25、弟子:在打坐的过程中,我进入安静的状态比较容易,进入安静的状态后,也知道念头生起来了,但是看念头看得不是很清楚,察觉得不是很明了。
上师:不需要察觉。如果你知道念头出现了,又知道没有跟着念头走,就安住在这个状态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纠正什么。
26、弟子:顶礼上师,我有一个问题有点纠结。禅修时如果闭着眼睛,上师开示讲了有空性的成分,我也没有刻意去引入,但是闭眼睛的时候,前面看到的一切,包括自己都可以全部空掉。睁开眼睛往内观时,眼睛的余光可以看到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坐着也看得到,但是感觉那个人跟物体一样,了无生机,感觉很死寂,所以很害怕。观自己,呼吸还是存在的,但是还有一部分也是死寂的成分。因为有呼吸存在,觉得自己还是有的。这样是正确的还是坏的?
上师:没有正确和坏,本来是好事,但是尽量不管它。按照之前的开示来修就可以。
27、弟子:修无相寂止的时候,我会刻意在心脏这个位置往下沉一下,我感觉烦恼就是从这个位置冒出来的,我压下去会比较容易静下来,这样子对不对?
上师:这个也是一种捏造吧。心不在外面,也不在里面,有可能是你自己把心脏当作心了。还是继续修就可以。
28、弟子:上师好,弟子在修有相寂止的时候,有时候感觉所缘物和自己是一体的;修无相寂止的时候,偶尔也没有妄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觉知,然后无相寂止从来都不觉得有两个东西,一直都觉得是一个东西。昨天听您说安住在心性上面的时候,我今天就试了一下,这时候就不对了,这个心性它本来是一个东西,我要安住在两个东西上面,就变成两个东西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上师:第一个问题如果是你自己完全消失了,就是所缘和能缘、所取和能取变成一体了,这就是心性。安住心性时,不需要觉知,它本来就是了了分明的,它本来就是觉知和心性变成一体的,你就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但是刚才你说安住在所缘物上面,自己完全消失了,这是完全投入了。这时如果认为这个所缘物还是实实在在的,就需要慢慢改变,不管是我还是所缘物都是显而无有自性的,不是实有的,要这样暗示自己就更好。
29、弟子:修无相寂止的时候,有时会忍不住闭上眼睛。
上师:这个没关系。是不是困了?
30、弟子:修无相寂止时,会有一种非常清醒、清晰、敏锐的状态,观察力特别强,这是上师早上讲的初步的胜观的状态吗?
上师:是的。无论是二元对立,还是二元合一的状态,心会越来越敏锐起来,发生任何事情都是能感觉的到,但是心又完全不会跟着它跑,这样一个敏锐的状态,是很清晰、明了、透彻的,它不是作意产生的,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产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