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林

作者: 含辛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8-22 11:12 被阅读3135次

   

银林全貌(佳哥航拍)

    今年87岁的张桂玉,至今仍然记得翻山越岭嫁到银林时,山间小路两边树木刮擦花轿时发出的“刷刷”声。

    那一年她16岁。

    张桂玉是客家村黄茅村人,张家最小的女儿,头上有两哥一姐。在踏足银林之前,张桂玉从没见过夫君的样貌。她是奉“父母之命”嫁到了夫家。出嫁那天,她穿上母亲亲手织造的黑色嫁衣,裹上头布、系上腰带、穿上花鞋静待闺中。娶亲者在迎娶时颇费了一番周折:几个张家的送嫁姊妹把闺床横在闺房门,手持长竹竿拍打床沿,让娶亲者不得入。最后是张家的大嫂把张桂玉背上花轿。这些都是客家隆重的婚俗,张桂玉带去的嫁妆中光鞋就有九对:三对草鞋、三对长花鞋、两对绣花鞋、一对水鞋。木底布面,被母亲细细收纳在木匣里。

    张桂玉嫁到银林,育有两子五女。耕田、养猪、种烟…..做女儿时从未沾过的农活统统都沾了。几十年后,夫家把张家四小姐锻造成一个朴实的农妇,但改变不了她保持几十年的客家习俗:操客家音、戴宽檐帽、穿裙劳作……但其实,将张桂玉拥入怀中的银林村,是一个更宽广的客家村。

    银林村在小城西南面20公里,从最东南面与龟咀古渡头一河之隔的鸟歌林,到最西北面的银林水库边、九练坟山下的叶宅,望不到头的丘陵包裹着17平方公里的狭长土地,成为太平镇面积最大的一条村。银林村北横马骝山,南面流溪河。马骝山下一路延宕低矮丘陵,与狮头岭、石榴山等周边丘陵在银林村的中心围出一个漏斗状盆地。漏口东至李宅、北至郭宅、西至新曾,漏嘴收在南边的村委所在地梅田。数百年来,十几个姓的客家人陆续从周边的花都、增城、白云迁居银林,在这个“漏斗”福地上演银林春秋。

    银林有20条村4000人口,18个姓以骆、刘、郭为最。由于姓氏太多,各村干脆以姓为名。如叶宅、朱宅、胡宅、郭宅、李宅、刘宅、新曾、旧曾。但也有赋予景物地貌意义的村名。如鸟歌林,因鹩哥长鸣不绝而名;润水埔,因临河常淹而名;观音石,因后山有十多米高黑色风化石形似观音而名;石坦,因遍布石头而名;荷树园,因遍种荷木树而名;烂湴氹,因多烂湴田而名;石吉,因有一条石路而名。各个村名简单明了,一如淳朴率直的客家人品性。

    八月初的一天,我约上郭佳到银林放飞机。不但他是郭宅村人,银林的题还是他开的,他理所当然要为我“放飞一次”,让我从空中看看银林。我们在路边停下车,然后走进一片广阔的凋零的沙土地。狮头岭、石榴山等小山丘像拢起的双掌高低起伏地横亘眼前。旁边的一小片菜园里灯笼辣、大肉姜、番薯叶、芋头、紫苏胡乱生长,我怀疑它们的主人是一个以种菜热爱生活的农民,要不怎么会胡乱杂种。有风打在脸上,凉的。不久前我才来过这里,进村大道两旁荔枝树被累累果实压弯了腰,喧闹得让人感觉燥热,一转眼竟秋已凉。

   

银林

    无人机像一只蜘蛛一寸寸爬上惨白的天空,一会就没在远方,偌大的荒野就只有我俩。又一阵凉风拂过,我感觉莫名的孤单,耳畔仿佛回响起佳哥黑吉里播放的蒋雪儿忧伤的歌声:

    隐隐坠下季节的落叶

    阵阵秋风吹得好凄凉

    我的忧伤飘散在远方

    没有你我的感觉好孤单

    我感觉这样的伤感情歌不应是一个大男人的心头好。佳哥方脸、平头,长得虎背熊腰,他应该是“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感觉。但转念一想,你永远无法理解一个艺术家。佳哥以镜头热爱生活,从影近三十年,潜心钻研画意摄影,彪形大汉玩起了细腻的“朦胧美”,照中有画,亦照亦画。佳哥今年在博物馆举办过一个名为“意闲境自来”的摄影展,来人快把场子挤爆。

    在我的正东方,有一座祠堂却比我俩孤单更多。它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荒野中,四周没有片砖寸瓦。我此刻站立的地方,正是银林的“心脏”、银林历史的原点。在它叫“银林”之前,它叫“银溪”。

    “由莲塘而计之,西十里曰银溪村,离城四十里”。这是古代志书《从化县志》(清雍正八年版)对“银溪”的最早记载。银溪古属水东堡,是莲塘村以西5公里的一条村。据说在狮头岭的半山腰有个山洞,先民曾在这里挖出银矿。如今洞口已被乱石封堵,这是银溪地名的来由。解放前,银林乡话事人刘日阳、骆章林把银溪与鸟歌林两个村名各取一字,合成“银林”,这成为银林村名的来由。那座在荒野中孤零零的祠堂,是最早踏足银溪的骆姓人的祠堂“光化堂”,他们建起了银林最早的村落——旧围。骆氏的远祖可追溯到广东入粤始祖、五代十国中顺大夫道德公。时烽火连年,道德公举家从浙江金华义乌杨塘里村迁徙入粤,其长子用文公再迁番禺高增村。到道德公第七世裔孙慎余公,生孙九、少九二子。孙九公生景莘、日莘二子,朝代已更迭到元末。次子日莘举家从高增迁居银溪,以务农为生。日莘生子累丰、累丰生子丕显,朝代已更迭到明初。丕显携子玄福养鸭为生,逐水赶鸭来到银溪周边的莲塘、水南村。丕显为人诚实,遇到贵人水南大户周氏,遂以子拜周公为契爷。在周公的提携下,丕显一族在水南村落稳了脚根,骆氏最终成为水南望族、最大姓。而孙九公,被尊为银林、水南的始祖。

   

银林

    光化堂坐东向西,门前有一方不规则的狭长风水塘。南北各有一座门楼残迹,东西各有一棵大榕树,形成“两榕夹一祠”的奇特布局。光化堂有三进,仅剩前进,后两进均是九十年代重建。首进青砖四方承柱,麻石大门。祠堂无名,大门正上方是一首题诗,左右两侧各画“花开富贵瓶中插”图。清末,水南村有一支骆氏回迁银溪,建立新围。村中又建一座骆氏宗祠,又称“光耀堂”。祠堂有名,正门麻石门匾刻“骆氏宗祠”四字,题头刻“光绪二年重修”字样,落款刻“岁贡骆德修题”字样,表明祠堂是1876年的产物。首进墙壁绘有冒烟轮船、江边垂钓翁、骑牛过桥牧人、鸟雀鸣塔尖等“大杂烩”壁画,近代工业题材不失时机地被画匠上了墙。

   

银林

    第一个踏足银林的骆姓人初来时虽然很寒碜,但后来的发展证明他们是很懂得经营生活的精明人,因为银林大部分土地都被骆姓人占有,以致后来各姓不得不向骆姓要地。水南村名士骆凤楼曾赋诗“银溪溪水什波澜,无限经纶在此间”,以表达喜悦之情。

      从增城池岭迁来的郭姓人向骆氏要过地。郭氏远祖在山西汾阳,后入粤迁梅州蕉岭石寨村,再迁增城池岭。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郭氏开始建造郭氏宗祠以及客家村落郭宅。祠堂居中,民居分列两边。但村落建成后,族中常发瘟疫,经常死人。后经风水先生指点,认为祠堂分金不好。清光绪三年(1877年),郭氏第十二世达昌、应昌、捷昌三兄弟出资将郭氏宗祠拆掉重建,方位从正北正南偏向西南方十几度。结果就呈现东边戽斗巷南宽北窄、西边戽斗巷南窄北宽的奇特布局。说来也奇,从此郭族相安无事。郭氏宗祠坐北向南,前有一方半月形风水塘。祠堂有五级台阶,门廊前放有一条三米杉木长条凳。原来祠堂广场左右原有两杆旗杆,后来一竿剖二,一共做了四条长条凳。祠堂正门的大麻石门匾刻“郭氏宗祠”四个描绿大字。题头刻“光绪三年吉旦重修”字样,落款刻“三达尝等立”字样。“三达尝”就是指郭氏三兄弟。一进前堂有一幢木屏风,上首原悬挂“七品官郭炎”功名匾;二进中堂正梁刻有“百子千孙”字样,这是只有唐代名将郭子仪才有的象征。后世子孙将这位郭氏名人化作吉祥祝福。三进后堂设了郭氏历祖神位。

   

银林

    从花县狮前镇石榴坑迁来的李姓人向骆氏要过地,甚至当过骆氏的长工。李氏远祖在福建,后入粤迁梅州五华,再迁狮前镇石榴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氏7兄弟落脚银林,其中两兄弟帮骆姓地主打长工。李姓人穷,但勤劳。他们帮地主家养猪、绞米、榨油、种田、扯腐竹.....揽尽一切最苦的农活。后来,有部分族人当上搬运工。他们手推鸡公车,运米运猪,走上几公里把货物运到龟咀码头,再卸货落船。龟咀因地形形似一个伸向流溪河的乌龟头而得名。龟咀有一个红砂岩码头,明朝已立为官渡。流溪河上游以及周边镇村上落货物以此为集散地,再以木船南运广州等地。至清代已极盛,每日车马喧嚣、帆影点点。龟咀渡后来发展成为“前店后渡”的格局,现在“友隆”、“广生”等当年的商号还依稀可辨。

   

银林

    骆氏的土地甚至到达银林村最西边的九练坟。此山形状像一只匍伏的身体呈“S”形的狗乸,狗腹有小丘陵状似乎小狗吃奶。神犬嘴吸银溪水,尾摆叶宅村。相传骆姓人趁墟经过九练坟山,见山上有两盏明火长亮,认为是风水宝地,于是把祖坟葬在了九练坟,自此明火熄灭。客家话形容狗的奶头为“狗练”,久而久之就读成“九练”。因山上有坟,故称作“九练坟”。叶宅村的叶氏祖地在银林与花县狮前的交界之地“老虎窿”,光听名字,就是一个荒僻凶险之地,银林叶氏却是在此开枝散叶的。叶氏远祖在河南叶县,后入粤迁梅州,再迁韶关新丰,最后落脚老虎窿。叶氏先祖天佑公生了开崑、开嵩、开维、开崙四子。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时年18岁的叶开崙携母曾氏,兄弟四人离开居住地新丰长宁,辗转至老虎窿开基创业,祖地现存一座天佑公祠。开崙后人迁居叶宅,建有一座“开崙公祠”。祠堂坐北向南,祠前有一方半月形风水塘。硬山顶、凹斗门,贴绿色瓷片。祠堂无名,两进,最大特色是建成文化室,房间各处挂满诗书画条幅,充满文化气息。这有赖于叶宅人、书法家叶劲儿的大力推动。他是中学语文老师,业余时间开班授徒教授书法。叶老师12岁自学书法,书临“二王”,经过40多年的历练,书法神逸飞动,意蕴留香。叶老师是我所认识的银林村第二位艺术家。他鹰眉、勾鼻,长相棱角分明。他以书法热爱生活,其家族有“一门五代书法家”的传奇。叶氏书法第一代是开崙公之孙、光绪戍子科岁贡叶日新。叶公乐善好施,先在西街纪念碑创办育婴堂,后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叶宅创办乐善堂,传经讲学。日新公写得一手清秀的楷书,如今他的字迹镌刻在“乐善堂”石门匾和“乐善堂宣讲碑志”石碑。其中“从此祀典绵绵,衣冠济济何乐如之不亦善乎”的字句表达了办学者的心愿。乐善堂吸引了从化、增城、花县、佛冈、清远的学子前来求学。1943年改成司南乡第一小学,直到1967年拆除。

    2017年国庆节,叶老师回乡摆敬老宴,饭后散步来到开崙公祠堂的“七郎别墅”,隐约见到门楣上有一个“作”字。七郎是叶日新最小的儿子叶其祥,排行小七。叶老师吃饭的筷子还在手上,他一点点刮开墙壁上的石灰,呈现了一幅“叶日新家训”书法作品,其祥公一手飘逸行书重现人间。“作”字揭开端倪,是为“若人欲作儿孙计,广种心田第一方”。叶其祥是言辞犀利的从化大状,曾在对簿公堂上遭恼羞成怒的县长李务滋扔鞋。其祥公继承了其父之善,在他57岁过世时,四邻八乡送殡者络绎不绝,主家宰杀了16头猪、煮了1000斤黄豆招待来人。叶氏书法第三代,是叶其祥之子叶绍禹,在族谱上留有字迹。传至叶绍禹之子叶劲儿是第四代。到叶劲儿侄子叶子缘,已是第五代。20出头,已是省书协会员。

   

银林

    与叶宅一村之隔、坐落在“狗腰”的是朱宅。朱氏一世祖是明洪武年间的念十郎全武公。至13世必衡公生宗珍、宗琰二子。宗琰原籍广东龙川县大坋村。清雍正年间,6岁的朱宗琰随兄移居花都狮前石榴坑。宗琰公在石榴坑立足,逐渐发家,生清和、清扬、清联、清玉、清锦五子。现在村中立的朱氏五公祠,就是纪念朱氏五子。朱氏五公祠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2012年重建。祠堂坐东向西,两进。凹斗正门,贴青灰瓷片。大门东侧镶嵌一块“榜眼及第”黑色大理石功名牌。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远朱汝珍高中榜眼。朱氏一族出了人才,到各地朱氏祠堂报喜。清道光年间,宗琰公次子朱清扬迁梅田村,成为梅田始祖。梅田古村落有一座坐西向东门楼,大麻石门楣刻“梅田村”三个大字。有一座坐北向南朱氏宗祠,门前有一方半月形风水塘。祠堂无名,两进;硬山顶、凹斗门。正门之上高悬“贡元”功名牌,由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贡生第一名的邑人朱焕珍立。牌匾之上的墙壁写有赞美梅田的诗句。诗曰:“梅田烟景鬰苍苍,一带禾麻绿野旁。汲水清溪甘且冽,结庐碧树静而凉。”展现了打油式情怀。

   

银林

    银林村被四周山峦拱卫,似是一方遗世独立的乐土,却也不能幸免兵灾匪患的滋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日军北上占领太平、神岗。1939年清明节,有一支驻扎在叶宅祠堂的日军劏猪过节,大排筵席。正吃得高兴时,祠堂对面的对门岭突然枪声大作。国民党士兵据山伏击,打死打伤数十名日本兵。由于死者众多,日本人要把尸体分成五堆用柴火烧了。后来日军报复,俘虏十几名国民党士兵残杀。民众殓葬国军士兵于叶宅后山,后来埋尸处也改叫“埋死军队”岭。

    1939年4月6日,日军104师坂垣团派出一个加强大队,从神岗据点西进花县狮前。凌晨五时,国民党62军157师469旅938团在马骝山严阵以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国军营长黄熊川、副营陈国光指挥战斗,六挺重机枪组成交叉火力网阻击。战斗从早晨持续到下午三时,连挫敌军十次冲锋,杀伤敌人400多人,国军士兵伤亡40余人。当时有香港报纸以“一与十之比”(即我伤亡40杀敌400)为题报道这次战斗,这就是从化抗战初期的“马骝山阻击战”。

    解放前,刘宅的后山石榴山的半山腰有一座斋堂,又叫佛光堂,掩映在一片簕竹林后。院内种植白榄、鸡屎果,有十几个外地和尚、尼姑进进出出,常人禁止入内。1950年前后,有一个人物出没斋堂,戒备更森严了。此人正是从化民国时期著名的“土匪头”谢汪。他纠集600多名土匪,把司令部设在斋堂,作垂死挣扎。谢汪是神岗木棉村人,早年杀人越货,曾遭当局通缉。但他为人精明,身手敏捷。有一年被当局包围在木棉村,他跳井躲避脱身。1924年,时局动荡、邑中无主,谢汪被地方驻军头目陈宗鉴委任为县长,上任不足十天。

    今年93岁的骆平周老人,是银林村唯一健在的与谢汪打过交道的人。在村干部骆贵宁的热心张罗下,我在旧围见到了骆平周老人。那天他正坐在屋门前的一张人造皮双人沙发上思考人生。骆老爷子面容清瘦,胡子拉渣。他穿着白色圆领汗背心,黑色长裤裤筒差点卷到大腿根。骆老爷子的口头禅是“丢呀妈”。他爱抽烟,没说几句,就开始点上一根烟;烟没吸几口,就开始大力咳嗽;咳上几声后,声音开始越来越小。以致我不得不把耳朵往老爷子身上贴,以致最后几乎要把他挤下沙发。骆平周见到谢汪那时,才十六七岁。有一天他正在放牛,见一人戴着鸭乸帽,摇着扇向他走来,来人正是谢汪。老爷子形容谢汪:“人50多岁,个子不高,座座份份。”后来骆平周还和谢汪吃过几次饭。再后来,谢汪要他到龟咀带鸦片。骆问:下大雨怎办?谢说:用火柴盒盒了放胳窟(胳肢窝)。

银林

    1950年4月中,解放军388团派出两个连和一个步枪排,在马参谋的带领下,围剿盘踞在银林的谢汪土匪帮。解放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狮前、马骝山抄土匪的后路,一路由龟咀正面进攻土匪。谢汪土匪帮从斋堂司令部溃散到烂柴坑,除谢汪等少数人逃脱(谢后潜逃香港),大部分土匪被围歼,解放军牺牲两人。这就是解放初期的“烂柴坑剿匪记”。

    我和佳哥放飞机的最后一站来到新曾。佳哥说,走,我带你去见识一下客家酿酒。曾氏从龙川县迁徙而来,新曾从隔壁的旧曾迁建。在新曾村公路边,就见到一列完整的曾氏祠堂。靠近祠堂的窗户,就能闻到酒香。紧挨祠堂东边的一间平房,就是曾桂容的酿酒坊。老曾是佳哥的远房亲戚。圆脸,脸色红润。看上去60岁,其实已经70岁。蒸酒作坊在后厨房,灶上的厚灰都有三十几年“历史”。老曾一个人操持酒坊,也没请帮手。客家酿酒做法先用陈米煮成饭,再摊在饭床上晾凉。酒饭入酲加入酒饼和井水,盖上棉胎保温发酵。10天之后捞起酒饭倒入酒池蒸酒。酒池之上密封一个倒扣的大铁锅,用烟囱管连接到冷却池。加柴烧火是要害步骤,对于古法蒸酒,酒好不好就看火候。蒸酒最辛苦的就是呆在闷热的灶房好几小时,人一刻不离锅。这是老曾自制的酿酒设备,几十年保持原样靠它养活一家。100斤米能酿成70斤酒,老曾一年要酿好几千斤。现在老屋的所有房间都陈满了大酲小酲的酒,最大的一酲装了600斤酒。老曾以酿酒热爱生活,1982年开始酿酒后,这里的“住客”就是一酲酲酒,他一家倒搬别处去了。

    参观完老曾的酿酒作坊,我们正要告辞。老曾一把拉住我们,说,拿两酲酒回去,好好喝。

                                                 

                              2018.8.20

相关文章

  • 银林

    今年87岁的张桂玉,至今仍然记得翻山越岭嫁到银林时,山间小路两边树木刮擦花轿时发出的“刷刷”声。 ...

  • 银林侧记

    银林侧记 ——《银林》读后有感 火山 作家含辛鱼完成《银林》一文,线装书君的“三不象”评论也出,搞到含辛鱼说,你也...

  • 西门庆的BC面

    都说西门庆淫乱好色:他亲着金瓶梅(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抱着银玉莲(吴银儿、孟玉楼、宋慧莲);还搭着林六桂(林...

  • 春雪

    山雪银银漫林川,云霞遮日乍回寒。 尝尽人间草药辛,病去春来满芳甘。

  • 秋光下的银林山庄

    天女散花花满天, 金光挥洒景色鲜。 园林曲经通幽处, 碧绿垂枝摇玉帘。 亭台水榭红黄绿, 往复回环迷望眼。 蓬莱仙...

  • 舞琼芳

    北国万里风飘絮, 大河上下素银奇。 层林挂银千里浪, 天地蒙纱落琉璃。

  • 《爱上心理医生》 第五章 旧恨新愁

    杜启林回国当天提到的要和胡银文一家聚会的事情,终于提上日程了。两家是世交,胡银文与杜启林在年轻的时候在德国共事,所...

  • 冬天的古诗74:《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 一作: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 游会龙山

    小径通幽亭,红花缀绿屏。 银雀跃林涧,婉转为谁鸣?

  • 2018-09-22

    初秋 叶落如银,路弯相连, 层林尽染,天外有天。

网友评论

  • LOTUS_acb1:好文如佳酿,越品越香醇!鱼哥,从化还有许多乡土故事值得发掘,例如,温泉云台山下云星村茅园的清廉镇江知府李仲良。
  • 綫裝書君:开篇如凤头,惊艳精彩。中间如猪肚,丰实饱满。结尾如豹尾,雄劲有力。好文!
    含辛鱼:@綫裝書君 知己莫若君
  • 朱明云:生鬼生猛左
    朱明云:@含辛鱼 😛
    含辛鱼:@朱火山 不生不过瘾
  • 娟娟新月:朴实的文风👍👍👍
    娟娟新月:@含辛鱼 😊
    含辛鱼:@娟娟新月 文风该如此
  • 7bc68a27fbc8:爱鱼哥哥的文字,有趣有历史有思想。看后总能有画面念念不忘。
    含辛鱼:@sueny_f5b9 文字强烈画面感

本文标题:银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me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