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玉琼
1
在双廊的阳光暖醉里启程,驶向神奇的丽江坝子。
车窗外,热气蒸腾。青山脚下,黄绿相间的田野里,散落着一座座村庄。我路过的,应当是陶令的归园田居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抵达丽江,车子停靠在古城外。不似大理“文献名邦”的霸气外漏,这里没有城墙,亦没有高大的城门。通往古城内的入口,多,且不起眼。
据说,这是因为,很长时间内,丽江由木氏土司统治,而木字外加围墙,便成了困。统治者又怎甘被围困?于是,便有了今日之格局。
丽江予我的初见印象,是低调,随和,开放。
2
入城,已是午后。街上行人意外得少。沿着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路走向巷子深处,沿途,三步一客栈,五步一民宿。
丽江的每间客栈,都有着很好听的名字。每个名字里,都藏着客栈主人的生活梦想。
我们落脚的地方,是一处小小的庭院。通往这座小院的路,幽深静谧。小院里,三角梅正盛放。踩在木地板上,便听到吱吱呀呀地声响。
晴日里,闲来无事,和最爱的人,躺在竹藤椅上,与一米阳光共缠绵。这应当就是无数人心心念念的岁月静好吧。
小憩片刻,我们开始了对这座城的探索之旅。
丽江没有严谨对称的城市轴线和方正的棋盘布局,它的建设,本着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原则,依山势、顺水流。四方街是整个城廓的中心,其他道路呈放射状通向古城的角角落落。
从客栈出发,随心闲逛,不经意间,渐渐步入了繁华。
脚下的路,随着地势的高高低低而起起伏伏。每一间房子,都有溪水环绕。整架整架的鲜花垂在水岸,对掠过自己眼前的流水们迎来送往。
丽江有“高原姑苏”之称。江南的水,少有波澜,是安安静静,温温柔柔的,像一块碧玉凝结在桥下。
而丽江的水,是灵动活泼的,哗啦啦流淌,像一首唱不完的歌。站在桥上,再多恼人的心事,也都会随着脚下哗啦啦的流水一并远去吧。
水,是丽江古城的灵魂。纳西族有着丰富的水文化。东巴经认为,水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是从水中产生的。
在丽江,关于水,有很多的民俗和禁忌。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纳西先民,即使占据着丰富的水资源,依旧选择敬畏自然,爱惜水源,把每一滴水都用得淋漓尽致。古城可遇见的三眼井,便是很好的例子。
三眼井是指,按照地势高低修成三级水潭,地下喷出的泉水依次流经它们,分别作为饮用水,洗菜、洗碗水,洗衣物的水。如此一来,水资源循环利用,节约又环保。这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体现。
3
在丽江,纳西族人口占大多数。纳西族虽然是一个仅有三十万人口的小民族,却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的知名度之大,影响之广,从全国各地古街巷上连锁式的“东巴印象”店铺中可见一斑。而身处丽江,东巴文化的烙印更是随处可见。
城中商铺,有卖东巴纸制品的,如笔记本、书签、灯笼等。东巴纸原始而粗粝,透着一股朴拙之气,又是丽江独有,买来留作纪念倒是不错的选择。
建筑墙面上,常常能见着东巴文。东巴文是迄今还活着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原始的象形文字。所见的画面即文字,仔细瞧来,直观、有趣得很。
东巴文主要由东巴教徒传授所用。东巴经记录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如今还能被后人看到,实属幸运。
如果你也恰好遇见了东巴文,不妨也学着写几个字吧。
4
丽江最贵的是阳光,最不值钱的是时间。古城内,咖啡馆,酒吧,餐吧星罗棋布。
可是闹市之中,总归有些嘈杂,而且,前方有太多未知牵引着我的脚步,所以不曾为它停留。
不知不觉,走到了古城中心。四方街上,大水车旁,低低的云朵之下,一道东巴祈福长廊格外引人注目。
木牌下悬挂铃铛,上方是拳头大的小草帽,一面写着象形东巴文,另一面,是往来丽江的陌生朋友写下的美好心愿。木架上密密匝匝,挂满了由红丝带所系的许愿风铃。
东巴许愿风铃源自马帮。丽江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马帮成就了丽江的繁荣。山间铃响马帮来。清脆的铃声,带来马帮平安的好消息,寓意着吉祥。
东巴教信奉万物有灵。风儿吹过,铃声叮当,人们写下的心愿,就这样被许给了天地万物,听说啊,只要心诚,一定会得偿所愿。
穿梭在长廊里,翻阅着旅人们留下的文字,品味人间悲喜,总有那么一句话,能够触动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其实啊,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那些关于爱,美,与自由的追求,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常常会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别人的愿望里读到自己的渴望。
那么,在转身离开前,我虔诚地祝愿,所有的愿,都如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