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发在简书上的文章被一家杂志录用啦!
真是付出总有回报的。加油!
这篇于2018年12月15日发于简书的《倾听低处之乐,享受低处之趣,欣赏低处之景》被2019年第3期《当代老年》刊登!
「旸瑫」又一篇发于简书的文章被杂志刊登!谢谢厚爱。 「旸瑫」又一篇发于简书的文章被杂志刊登!谢谢厚爱。 「旸瑫」又一篇发于简书的文章被杂志刊登!谢谢厚爱。感谢编辑老师的厚爱!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鼓励!
1098年的苏东坡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低谷,第二次遭贬。元佑八年,宋哲宗亲政,新法派掌权,开始迫害旧法派,年近六旬的苏东坡因“讥讪先朝”之罪名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在他赶往英州赴任路上,又再次遭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此时的苏东坡因官场倾轧而陷仕途绝境,生计也甚为贫寒,但却泰然处之,与诸多中国儒家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始终怀抱忧民情怀,为民之心,念系百姓。
为抗洪防汛,同时也为了方便惠州西湖两岸的百姓交通,苏东坡积极奔走,倡议建桥筑堤,并带头捐款,“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
1096年,新堤落成,他敞怀吟诗“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与百姓共欢庆。惠州人为纪念东坡的功绩,将此堤命为苏堤,与杭州的苏堤,徐州的苏堤一起并称为“三大苏堤”,成为苏东坡为官惠民历史上的耀眼政绩。
他是政治家,亦是文人,更是才情纵横万里的诗人。官职的谪贬无法泯灭他如明月般高亮的情怀。他依然豁达、乐观、坚毅,寄情惠州山水,尝遍岭南佳果。
在寓居惠州的940天里,他写下了洋洋洒洒近600篇诗词、散文和杂文,包括“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汤泉吐焰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永辞角上两弯触,一洗心中九云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成为苏东坡文学典章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无论是筑桥修堤的为民政绩,万古流芳的诗词书卷,还是他豁达乐观的情怀,都是苏东坡在惠州处于人生低处时所筑就的高堤。清代诗人江逢辰的诗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贴切地反应了他对惠州甚至对全国产生着重要影响。
无论在从政,为文,还是做人,苏东坡在惠州的修为都为世代津津乐道,被当地百姓和为官从政者视为“高堤”。
同为宋朝的范仲淹上任饶州伊始,得知饶州外洪内涝,水灾严重,百姓深受其害时,便寝食难安。在巡察灾情之后,他迅速下令在城北开挖莲荷塘蓄水。同时,亲赴现场,带领官民疏通沟渠排水,仅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全部疏通了南面沟渠。
他又提议,在城内多挖水井,改变吃河水的习惯,极大地改善了百姓饮水质量。如今鄱阳镇的很多古井都是当时所挖,当地百姓口中仍然念着“挖井用水不忘范仲淹”。此外,他还重文尚贤,先后倡建州学,修葺先贤祠坊等。
范仲淹的功绩让人敬仰,然而,熟知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些惠民的政绩却是在范仲淹从朝廷三品高官贬为饶州知州(从五品)任上所取得的,这就更加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当时,他还患有肺疾,妻子病逝,五个孩子尚年幼,真可谓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诗《御街行.离怀》)。
可就是在遭受贬官之苦、忍受丧妻之痛的人生最低潮之时,他却始终怀揣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为饶州人民筑就了防洪抗灾的“高堤”。虽然任饶州知州仅有十八个月,却被鄱阳人尊为古今十贤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王安石称其为“一世之师”,朱熹赞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就连康熙皇帝都钦定将范公之牌位置放于孔庙之中。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里《报任安书》的这段文字,虽言语简短,但字字如锤,击打人心,不禁让人眼前浮现这些前贤在失意落魄,处于人生最低谷时,依然发愤图强,卓有成就的壮烈画面。
记录这段文字的史学大家司马迁是在写前人之史,其实又何尝不是在书写他自己的人生呢?他就是在定罪入狱,饱受腐刑,蒙受奇耻大辱后,花了整整13年时间,几乎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垒起了130篇、52万字的恢宏巨著《史记》,筑就了中国史学的“高堤”。
从历代前贤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无论身处何等逆境,处境何其低微,其血液里都始终流淌着不甘沉沦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质,这种传统气息影响至今。
国学大师季羡林当年被“发配”回校看大门。在这段精神和肉体造受双重巨大折磨,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因为怕被人发现,他就偷偷地把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梵文原句抄写到小纸片上,然后趁没人的时候,躲在墙角逐字逐句地翻译。
凭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精神,他坚持了几年“地下”翻译工作,终于将全部7卷24000对对句翻译完成,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生,这对中国学者了解印度,推动中印文化关系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庶乎三百草,梦里复依稀。”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被下发干校劳动时,偷着临摹《草字汇》时的一首打油诗。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可谓冷酷至极,但却没有浇灭他数十年如一日酷爱书法的如火般的热情。
在劳动之余,深夜灯灭之后,他竟然躲在蚊帐里偷偷读书,并在自己的肚皮上用手指头练习书法,每晚坚持写300字才肯入睡,经常在梦里还在临贴,达到了痴迷无我的境界,最终成就了书风“凝厚稳健、俊逸潇洒”的刘体隶书,在20世纪70年代所书隶书字样6700多字输入电脑,为国内外广泛使用。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正因为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最低处,所以最接近于“道”。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有高有低,而人生的最低处,也不会有人喜欢。可这最不令人喜欢的最低处的人生,不正是这若水般的人生吗?
虽身居低处,但要看淡低处,志存高远,更要倾听低处之乐,享受低处之趣,欣赏低处之景。
只要我们有不甘愿沉沦和奋发图强的精神,有大胸襟,大气度,大格局,凭着坚韧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腔赤诚热血,在人生低处,同样能筑就人生的高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