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一辈子做人小心谨慎,最忌讳的就是自己和家族后辈沾染上骄气和惰性。他在给兄弟子侄的家书中经常告诫大家要时刻警惕,不可沾染娇气和惰气。老曾做人如此,治军也同样如此,他指出“用兵最戒骄气、惰气”,带兵打仗胜则易骄,静则易惰,必须高度警觉、时刻重视这一问题。在老曾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总结出了“骄兵必败”、“结硬寨打呆仗”等治军经验,并时时身体力行,在这一点上,他坚持的很到位,最终带出了一支湘勇铁军!
1、治军在于三心:小心、细心、恒心
我们都知道,任何时候保持必要的小心和谨慎,是关键时刻可以自保的稳妥之举,那么在行军打仗时保持小心和谨慎,会不会影响作战效果呢?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排兵布阵不是应该讲究一个变化无常么?老曾不这么看,在他看来灵活用兵是一个方面,稳扎稳打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解读老曾和弟弟们的往来家书,发现老曾治军注重“三心”,三心就是:小心、细心、恒心。小心无大碍,细心可以查漏补缺、恒心可以水滴穿石。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三心”。
① 咸丰十年十月廿日,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接信知北岸日内尚未开仗,此间鲍张于十五日获胜,破万安街贼巢,十六日获胜,破休宁东门外二垒,鲍军亦受伤百余人。正在攻剿得手之际,不料十九日未刻,石坟之贼,破羊栈岭而入新岭,桐林岭同时被破,张军前后受敌,全局大震,比之徽州之失,更有甚焉。余于十一日亲登羊栈岭,为大雾所述,目无所睹。十二日登桐林岭,为大雪所阻。今失事恰在此二岭,岂果有天意哉?
咸丰十年十月,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了自己接连受挫的经历:鲍、张两军在十五日打了胜仗破了万安街敌巢,十六日打胜仗破了休宁东门外两个堡垒,不料十九日石坟的敌人破了羊栈岭而进入新岭,桐林岭同时被破,张的军队前后受敌,使整个战局大大震动,比徽州的失败还要厉害。这两处失败的原因恰恰在于自己十一日亲自登上羊栈岭时为大雾迷住,什么都没有看见,十二日登上桐林岭,又被大雪阻住而一无所获。因一时疏忽造成了两次惨败,这些教训今后一定要避免。
② 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亲族往弟营者,人数不少,广厦万间,本弟素志。第善觇国者,睹贤哲在位,则卜其将兴;见冗员浮杂,则知其将替。善觇军者亦然,似宜略为分别,其极无用者,或厚给途费遣之归里,或酌赁民房令住营外,不使军中有惰漫喧杂之象,庶为得宜。至屯兵城下,为日太久,恐军气渐懈,如雨后已弛之弓,三日已腐之馔,而主者晏然不知其不可用,此宜深察者也。
咸丰八年三月,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细心的指出善于观察的重要性:同乡中有很多亲戚族人去了弟弟军营,安得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这本来是弟弟的志向。善于观察国家大事的人,看见贤人智士掌权,就可预见国家会兴旺;看见多余的官员庞杂相处,就可预见国家会衰败。善于观察一个军队也是如此,看见没有能力的就多送路费遣送回家,或者让他们住在军营外面,不可使军营里出现惰慢、喧闹现象。带兵者一定要细心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斗志,不可以茫然不晓得。
③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做人须有恒心
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孳孳,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得胜歌》中各条,一一皆宜详求。
什么是老曾的带兵之道呢?就是埋头苦干,尽心尽力,持之以恒的研究如何带好兵的方法,日夜孜孜以求,日所思的,夜所梦的都是带兵,除了带兵这一件事,别的事情一概不管。具体的带兵方法,首先以体察人才为先;其次是整顿营规,讲求战守。简单来说,老曾的关注点无外乎以下几点:以选拔人才为第一要务,其次是严格整顿营规,并仔细学习研究战法和守法。守法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战法就是如何灵活机动,寻找战机,围点打援,都是些根本的注意要素。
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位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能够全面看问题、纵览全局的谋略家,老曾也不例外。老曾认为“攻城最忌蛮攻,每次作战必须谋定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弟们,领兵打仗最忌讳不知己知彼,敌人初来的时候,不必出兵跟他们作战,先在营中仔细观察,通过人数、士气、步兵和骑兵类型等看清楚对方的强弱和虚实,感觉有把握时再出兵对战,没把握就始终坚守营盘,坐等敌人来进攻高墙深沟。
2、统兵至要,谋略为先
④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
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义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一旦被贼冲突,不克抵御,或致小挫,则今望隳于一朝。故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三义。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于泉壤矣。
咸丰八年四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了如何谨慎对待声望的问题:声望是令人陶醉的东西,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过去在京城以及如今在军中都很有声望。做人开始有声望了不一定始终是好事,行百里者半九十,人的声望一旦下降,远近的人都会产生怀疑。弟弟目前声望正如日中天,务必要坚持不懈,有始有终。治军以善战为第一要义,围城一年半载无法攻克,一旦敌人突围或不断袭扰,弟弟的声望一天之内就会急速坠落,希望弟弟务必谨慎到底,不可松懈。
⑤ 同治元年四月初六日,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弟军欲渡,总宜在东梁山以下采石,太平一带,如嫌采石形势太宽,即在太平以上渡江,总宜夺金柱关,占内河江面为主,余昨言妙处有四:一曰隔断金陵、芜湖之气,二曰水师打通泾县、宁国之粮路,三曰芜贼四面被围,四曰抬船过东坝,可达苏州。犹妙之小者耳。弟应从太平关南渡,毫无疑义,余可代作主张,其迟速则仍由弟做主耳。西梁上下两岸,从三山起至采石止,望弟绘一图寄来,至要至要!
老曾经常跟弟弟们探讨行军作战的具体方略,事无巨细。同治元年四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指出:弟弟的部队要渡江,应该在东梁山以下采石,太平一带,如果嫌采石下面形势太宽,便在太平以上渡江,应该以攻夺金柱关,占领内河江面为主。好处有四点:一是隔断金陵、芜湖的气势;二是水师可打通泾县、宁国的粮路;三是芜湖敌人四面被包围;四是抬船过东坝,可到达苏州,更是妙中之妙。弟弟尽快绘制一张三山至采石的军事地图寄过来,万分重要,切记切记!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呢?因为读书可以明智,明白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思考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换言之,一个善于读书和总结的人,如果带兵打仗,就更容易成为一个能够全面看问题、纵览全局的谋略家。老曾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读书、每日写日记反省总结的人,最后成为了熟知兵法的谋略家。有了谋略,就有了智慧,一介文人照样可以统领千军万马、纵横大江南北。这就是谋略的重要性,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最好证明!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简单来说就是:不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好一时的事情;不从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好一个局部的事情。做事时一定要培养一种大局观和全局观。以带兵打仗为例,一定要时刻清楚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明白如何攻守互换、顺势而为。有的时候,一城一地的得失只代表局部的胜和败,并不能完全影响大局,各种利害关系一定要异常清楚明白。在这一点上,老曾就做的很到位。
3、一城一地要计较,治军更要揽全局
⑥ 同治二年三月廿四日,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劳谦君子”印章与弟者,此也...无为之敌十九日围扑庐江后,未得信息。春霆二十日尚在泥汊,顷批令速援庐江。少荃已克复太仓州,若再克昆山,则苏州可图矣。吾但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则大局必日振也。
同治二年三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现在处理军务是身处功利场中,应该时刻勤劳,没日没夜,像农夫努力耕作,求的是最终有一个好结果。工作辛劳之余,便有一种豁达冲融的气象,两方面同时前进,就会把勤劳的事情处置得恬淡和有意味。敌人在十九日围扑庐江后便没了消息,春霆得令支援庐江去了。少荃(李鸿章)已经克复太仓州,如果再攻克昆山,那么苏州克复指日可待。如果能保住沿江最重要的城市和关隘,那么大局就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⑦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苏州先复,金陵尚遥遥无期,弟切不必焦急。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军务,如克复武汉、九江、安庆,积劳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凡寿州、正阳、颍上、下蔡等城一律收复,长、淮指日肃清,真堪庆幸!
同治二年十一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了积劳和成名的关系:苏州已经收复,金陵(今南京市)还遥遥无期,弟弟切不可焦急。自古以来的大战争、大事业,其中人的谋划只占十分之三,天意永远占十分之七,往往劳累日久的人不是最后成名的人,成名的人也不是享福的人。以这次军务来说,如克复武汉、九江、安庆,积劳的人就是成名的人,从天意来说已经是十分公道的了。寿州、正阳、颍上等地一律收复,长江和淮河流域近日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值得庆幸。
如何做成一件看起来千难万难的事呢?首先是像老曾治军那样具有“三心”:小心、细心、恒心。小心驶得万年船、细心查漏和补缺、持之以恒则水滴石穿;其次是讲策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步步为营解决问题;再次是纵览全局:分阶段、设立阶段性成果(里程碑)、凡事多抓主要矛盾、少纠结于次要矛盾、善于把握局势发展和走向。通过分析和总结,老曾的治军方法论也就逐渐清晰明了起来,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二十二章 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