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
前些天我在朋友圈发带班日记,师兄在给我写了一句“给坚持写作点赞”。是的,这样的坚持对于我而言,真的不容易。
最初写日记,只是想做一个生活中片刻的记录者,班里有新鲜事发生的时候,就记录下来,算是一种隔三差五的情趣。谁知,真下手开始写了以后,发现班里的事每天都不一样,孩子们的进步点点滴滴都想珍藏,就这么每天写呀写,莫名其妙地就坚持了快两年了。
这个学期,工作越来越忙,忙着上课,忙着防疫,忙着为了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大量看书补课。孩子们越来越躁,我越来越不敢放手,工作并不如以往那样如意,等到能写日记,已经是深夜了。生着病再坚持写这些,其实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儿没趣,不知道花费这么多时间的意义何在。
按照平均时间来算,每天我写日记至少要用掉一个小时。两年下来,怎么也得几百上千个小时。如果把同等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写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如果用来看书和看电影,至少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我每天想办法安排时间,尽量高效完成琐事后抓紧时间写日记,颇有点“圈地自萌”的感觉。这么想想,就觉得有点儿没兴致。
可是,昨天晚上我十点多写完日记,兴致勃勃按下“发布文章”按钮的时候,突然发现系统提示我这几天不能发布公开文章了,要等到周六凌晨才可以如期发布。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居然不是“终于可以好好在床上躺几天,不用操心日记的事了”,而是“如果网站出了问题,这些没有底稿的文字就再也留不下来,真是太可惜了”。
想起上次整理出的一学期的带班日记,起源也正是因为简书维护,害怕丢掉电子稿。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失而复得才珍贵吧!严冬过去后见到的第一朵春花,旅人久渴后喝到的第一口甘泉,停电以后突然重新轰鸣起来的老旧冷气机,这些“曾失去”的场合会比“一直在”要印象深刻得多。
也亏得这几日的维护,又让我重新想到了初心,找到了“记录”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守望一群儿童的成长,做一个纯粹的记录者,等老去的时候还不忘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翻阅回忆的时候脸上还能浮现笑容,这些事对我而言也很重要。
等到暑假,得让孩子们帮忙,一起把这几年的记录整理成电子稿,留下孩子们珍贵的记忆。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有人响应呢?
妈妈跟你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早上我们发起的活动是“想一想妈妈跟你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其实,天天妈妈说过的话这么多,孩子们又不会统计大数据,怎么才能很快回忆起哪句话最多呢?可实际上,当每个孩子被问到的瞬间,都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当然未必是妈妈们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一定是孩子此刻记忆里最深刻、最带有感情色彩的一句话了。
总结一下孩子们的发言,他们印象深刻的主要有这么几大类:
1.催做事型
“快去写作业!”“都几点了,还不起来?”“别那么磨叽!”“作业写完了没?”“你XXX做完了吗?”“快点儿!”“赶快写!”“怎么还不去干家务?”“别玩了!”“你动作快一点!”“还不快来吃饭!”
2.讽刺挖苦型
“你看看XXX家的孩子,我为啥就生了个傻子!”“你是傻子吗,这点儿东西都学不会!”“你看看你都学了什么?”“管好你自己就得了!”“你看XXX考得多好,你才考几分,还不快去学习!”“别抬杠!”
3.习惯养成型
“把东西收拾好!”“你体温量了吗?”“你今天好好听课了吗?”“你不好好上学,你以后干什么?”“抬头挺胸!”
也有少数孩子提到的内容不一样。欣悦就笑容满满地记录下了“你弟弟长得跟你好像呀”这样一句话,并且在旁边画满了小心心。泽宇同学记录下了家人去询问自己最爱玩的游戏的句子,告诉我他很期待能和家人一起玩。
坐在前排的小K听到了我和每个同学的对话,把大家的妈妈总结成了三类——恶魔妈妈、普通妈妈和天使妈妈,很明确地表示了,其实三种妈妈都是一样的人,都真心想自己的孩子好,只是说话的方式不一样,给大家的感觉就会不同。这是很恰当的总结。
所以,正在看文字的你,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又是什么呢?如果可以,让我们把情绪宣泄变成解决问题,把反问变成陈述,坚持“好好说话”。
童言趣语
今天给孩子们讲《练习与测试》的第六单元的习题。
作业里的小古文,孩子们估计靠自己理解有点难度,我就提前带着大家边学边做。翻译完《朝三暮四》,孩子们笑成一团。我问:“所以,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
“猴子智商不高!”
放学孩子们来问作业。小楷大声喊:“猜对啦,我作业中午已经做完啦!”文涛直挺挺站在我跟前跟我确认:“就这么点儿?”我问:“要不我再跟你加点儿?”“不要,不要!”文涛吓得手直摆。
婧涵和俊皓在出新一期的黑板报。婧涵回过身看了看屏幕上的骷髅图案,对俊皓说:“画个椭圆!”俊皓随手一勾勒,画了个鼓一样胖胖的椭圆出来。“不是啦,是竖着的椭圆!这个也太胖啦!”正在打扫卫生的向前一个箭步踏上板凳开始修改,几个孩子笑闹成一团。
网友评论